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探讨
作者:未知
摘要: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作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也加快了国有资产的管理,但是国有资产流失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国有资产的流失不仅仅会影响国家的经济还会给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国家必须要重视该问题。国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法律体系,明确产权关系,在制度上保证国有资产不受侵害;同时国家要加强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加强监督工作,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保证其能够发挥应有的效力。
关键词: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流失;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4-0126-02
中国电信董事长常小兵受到中国诚信信用管理公司的实名举报,称其低价将公司资产转让给某私企,使8亿国有资产流失,并且联合其他的企业偷税漏税3.2亿。虽然这些在国有资产中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但是事情的严重性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量,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并且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为了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必须要明确国有资产流失的内涵及其流失方式。
一、相关概念
国有资产指的就是国家在企业中的财产及相应的财产权利,它既包括土地、房屋、资金等有形的资产也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企业拥有这部分资产的使用权但是所有权仍旧属于国家所有。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经营方式不当等其他原因导致企业亏损,国有资产减少,但这并不是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流失指的是通过各种不正当途径使国有资产在企业中减少,这包括将国有资产私有化、偷税漏税等形式。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并且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国有资产流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体制改革中的流失,包括在体制改革中漏估和低估部分国有资产,导致了国有资产的价值量下降;其二是改革之后由于送股、配股、分红等造成的国有资产的间接损失。国有资产的流失严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因此研究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可以明确其流失途径,并进一步的进行改善。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及现状
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在两个环节中,分别体现为直接流失和间接流失。直接流失的形式表现为对资产评估不规范、低价转让国有产权或者利用某些方法将国有资产私有化等方面,例如: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不法人员可能会和相关的资产评估机构“合作”,人为地低估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或者在企业产权重组的过程中有些企业会故意将效益好的车间、厂房等归属到私有企业中,而将一些长期效益不佳甚至亏损的经营单元转移到国有资产中。间接流失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送配股时只对职工、企业等进行了配股,并不对国家股进行送配股,这就导致了国有股所占比例下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这一点也体现在分红上,很多的企业对企业股和职工股优先分红,甚至在不盈利或者盈利低的时候也进行分红,但是并不给国家股进行分红,这就无法保证国有股应有的权利。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有资产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国有资产的流失量也呈现了递增趋势,80年代我国每年国有资产流失量达到了500多亿,90年代之后每年的流失量达到了900亿左右,我国国有资产的死账呆账达到了1 200亿元以上,每年的偷税漏税损失量达到了1 100亿,其流失是全方位的且无处不在。新的时期,国有资产的流失情况更加复杂,且表现出多样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特点。
三、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资产是国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也在不断加重,这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流失量逐渐增大、流失的途径也在不断增多且流失过程也越来越隐秘化等方面。国家也在不断的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但是难免会有落网之鱼,分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所有权模糊,主体不明确
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所有者缺位导致了企业的所有权模糊,进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是目前国有企业的通病。通俗的解释就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经营者不能担任治理和监督的主体地位,进而不能够合理的控制企业的资源以及支配相应的权利。我国的国有企业和西方的企业有很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其没有具体的法人和企业所有者,很多政府部门和机构都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他们可以对国有资产进行干预和管理,这就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埋下了祸根。再者说,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委托-代理,这中间环节非常复杂,在最开始是政治关系,之后发展成行政关系再演变为经济关系,其中的各个每个环节都增加了国有资产运营的成本,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
(二)保护国有资产的意识匮乏
国有资产在名义上是人人共同拥有的,而国有企业或者国家控股的企业是人们心目中的“铁饭碗”,人们做或者不做结果都没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人们缺乏主人翁意识,企业发展的好与坏和自己的利益关系并不是非常大,人们也不会过分留意企业资产的流向。现代企业经营的王道就是权责对等,国有资产在名义上是所有公民共同享有的,人们拥有相同的剩余索取权,但实际上由于这种权利的不可交易性使得公民没有相应的所有权,即国有资产不属于任何人,因此国有资产就处于一种“人人所有,人人有责,而又人人不负责”的状态,这就造成了人们不重视国有资产的现象,加剧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就会“趁火打劫”,在企业重组的时候和一些评估机构结合低估国有资产所占的份额,进一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法律体制不健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人们行为最基础的保证,是国家顺利运行的保证。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流失量非常大,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主要体现在很多的法律法规已经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且除了《公司法》是由国家的立法机构颁布,其他的法规都是地方性的,法律层次很低,没有形成严格的体系,而且各个地方所制定的法规制度的宽严标准不一致,这就导致了管理没有统一性,局面混乱的状态。目前涉及国有资产的法律还有很多的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产权制度、资产评估及资产形成等方面。法律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在道德不起作用的时候法律就是保证社会顺利运行的主要工具,法律的缺失使的很多的不法分子趁虚而入,造成国有资产进一步流失。 (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本身存在着漏洞
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政企不分、经营管理和所有权不分,这些都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虽然很多的国有企业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目前国有资产的监管仍旧不到位,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国有资产账实不符核实不清的情况,同时企业中一般都有闲置的资源,在合资企业中这些闲置的资源通常都归于国有资产,因此其表面上虽然有这些资产,但实际上却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这进一步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国有资产的流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的还会影响社会风气及的价值观,因此国家必须要加大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度,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针对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的而原因,提出了以下对策来预防和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明确产权关系
产权关系不明确就会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严重者还可能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因此在国有企业中必须要明确产权关系。科斯定理明确指出,明确的产权关系能够降低很多环节的交易成本,对企业非常有利。同时明确产权关系也能够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更加明朗,实现权责对等,保证国有资产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二)加强人们保护和监管国有资产的意识
国有资产是人民共同所有的,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能够在各自的职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该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依据事实进行财务分析和管理;再如评估机构的人员也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保证国有资产在企业重组过程中的价值。作为公众,我们要有主人翁意识,学会利用各种渠道保护自己的权利。
(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保证人们行为的规范,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关于国有资产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比较匮乏,而且不成体系,这就给很多的不法分子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因此为了保证国有资产价值,国家必须加强法律的建设,完善法律内容,加大执法和惩罚力度,明确市场交易的原则和程序,严明国有资产的使用、占有、处置的权限,保证国有资产不受损害。
(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家应该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监督和国有资产运营之间的关系,国有资产在名义上属于全体人民,因此经营管理者可能不会特别的重视其运营情况。在选择企业经营者要依据市场竞争的原则,选择责任心强且有一定经营能力的管理者,在管理体制中还要明确权责一致的原则,完善激励制度,以此来保证经营者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企业服务。为确保在经营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将国有资产私有化的现象,公司要完善监督控制机制,将监督权下放到每一个员工身上,让每一位员工都积极监督公司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经营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立红,杨小丽,魏 晶,孙亚梅,曾原琳,成晓娇,谌业维.公立医院分流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4(12):73-76.
[2] 罗 飞.基于“小金库”视角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7):20-25.
[3] 陈 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构:理论范式与实践逻辑[J].学习与实践,2012(7):113-121.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