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第一资源”焕发勃勃生机
如何有效落实好人才强企战略,并以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为企业发展汇聚人才、培养人才?如何让“第一资源”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枣矿集团田陈煤矿深刻认识到想要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此,该矿大力实施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以机制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矿井在爬坡过坎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我们坚持技能人才与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同步培养、同步发展,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首席技师、首席工匠的定期评选制度,在各专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活动,打造了专业技术人员才华展示、技能比拼、成才晋级的宽广舞台。”围绕技术人才培养,该矿矿长刘小平介绍道。
同时,认真分析目前人才结构特点,运用多层次、多渠道的形式,创新培训载体,为职工制定了岗位分层次、分专业、分阶梯的人才培训模式。针对一线队伍人员流动量大、技术底子薄、关键岗位人员紧缺等现状,分专业制定年度学习调研计划,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根据工作需要,分期分批组织各专业骨干人才到省内外知名企业、大学院校等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交流探讨,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和设备厂家举办专题讲座、开设技术微课堂,采取“名师带高徒”、岗位技能培训、技术比武、领导干部上讲台、技能大师流动课堂等形式,强化专业人员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技术人员专业水平。
“带上眼镜设备,就相当于来到了井下工作面,操作机器设备时,手柄还有回馈感,就像真的一样。”近日,该矿综采二区职工王腾在VR虚拟教育基地接受培训后深有感触的说。
“我们通过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演练,让学员能够以多种视角对井下环境进行多维度的学习和认识,大幅度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该矿职工学校校长孙为民说。
该矿充分利用VR培训基地等先进技术手段,将传统教育培训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将自主学习与授课灌输相结合,加快推进VR基地三维建模、软件编程等工作,完善“虚拟+实景”的智能培训系统,打造设施全、形式新、实效性强的高科技综合化教育平台升级版,增强教育培训的趣味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激发干部职工学习动力,让干部职工在多功能场景互动与沉浸式深度体验中接受教育、启迪智慧、提升素质。
“‘王立国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田陈第一个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了141项技改创新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该矿矿长刘小平介绍,“像王立国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样的创新平台还有很多,这些工作室正在不同程度的创建应用中,集聚了大量热爱创新、善于创造的青年职工,‘大众创新’已蔚然成风。”
在此基础上,该矿依托创新工作室,坚持高端化、年轻化、梯队化工作原则,采取师带徒、导师制、团队合作的方式,通过模拟演示、行为示范、授课教学、现场培训等形式,为矿山培养了大批技术一流的专业性人才。同时,将创新工作室的作用进行了拓展,赋予其模拟实训、基地实训、岗位实训的功能,力求将工作室变为人才加工厂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的试验田。
建好一片天地,方能留住人才。在该矿刚刚召开的二季度工作会议上,隆重表彰奖励了10名有"创新创效"先进典型,并将他们纳入领导干部和后备领导的人才库,让技能之才、实干之才和创新之才既得“位子”,又得“票子”,还得“面子”,让“技术大拿”们名利双收。
据悉,截止目前,该矿已培养高级技师51人、技师102人、高级工491人。近3年来,已完成技术成果24项,其中11项被省部级列为重点科学技术计划项目,19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7项技术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成果,4个项目荣获第六届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三等奖,并先后征集小改小革2563项,被国家专利授权4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
本网通讯员:梁晓彤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