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行业论文 > 企管论文 >

    东北地区劳动力外流问题探讨

    2019-02-20 10:16 [企管论文]  来源于:互联网    作者:互联网
    导读:内容摘要:东北地区劳动力外流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外流的现状及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研究劳动力外流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提高经济承载能力、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措
      内容摘要:东北地区劳动力外流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外流的现状及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研究劳动力外流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提高经济承载能力、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东北地区 劳动力外流 问题 
      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多年来,东北地区劳动力持续外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研究东北地区劳动力外流问题,对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地区劳动力外流现状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人口(流动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规模为26093.8万人。流动人口中15-60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量的80%,因此可估算出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接近2亿人。与全国的劳动力流动情况相一致,2010年东北地区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958.61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约2366.9万人,劳动力流动的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一)劳动力流动呈现净流出现象 
      流动人口既包括省内流动人口也包括跨省流动人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辽宁跨省流动人口为280.1万人,其中流入人口178.7万人,流出人口101.4万人,净流入77.3万人。同期,吉林跨省流动人口182.9万人,其中流入人口45.6万人,流出人口137.3万人,净流出达91.6万人。黑龙江跨省流动人口306.0万人,其中流入人口50.6万人,流出人口255.4万人,净流出达204.8万人。东北三省跨省净流出人口总计219.11万人。除去2010年三省之间的跨省流动人口总量124.22万人,东北地区跨区域净流出人口为94.89万人。按照15-60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流动人口总数80%的比例计算,可以估算出东北地区净流出劳动力75.91万人。而2000年“五普”时,东北地区人口的净流出量才只有36万人,可见劳动力处于加剧外流的状态。 
      (二)劳动力外流以邻省和沿海地区为主 
      从辽宁流出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以北京、天津、山东、河北为主,占流出人口总数的46.69%。吉林流出人口的地区分布以辽宁、北京、山东、黑龙江为主,占流出人口总数的59.76%。黑龙江流出人口的地区分布以辽宁、北京、山东、天津为主,占流出人口总数的59.67%。可以看出,东北地区流出人口的地区分布主要以京津冀、山东半岛等沿海地区的省(直辖市)和距离较近的邻省为主。 
      (三)三省劳动力外流程度存在一定差别 
      从上文分析可清楚地看到,辽宁的劳动力跨省流动处于净流入状态,而吉林和黑龙江均处于净流出状态,其中吉林净流出量占流动总量的50.1%,而黑龙江净流出量占流动总量的66.9%,劳动力外流情况更为严峻一些。辽宁跨省外流到吉林、黑龙江的流动人口占流出总数的11.98%,吉林跨省外流到辽宁、黑龙江的流动人口占30.61%,黑龙江外流到辽宁、吉林的流动人口占27.41%。可以看出,东北三省之间劳动力的跨省流动在各省的劳动力外流中占相当比重,而且辽宁省获得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相对要大一些。 
      (四)外流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较高 
      《中国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全国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毕业人口占6岁以上应受教育人口总数的比重分别为68.64%、27.84%、11.32%,而同期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初中及以上毕业人口占比分别为79.36%、73.93%、75.26%,高中及以上分别为35.67%、29.73%、29.82%,大专及以上分别为19.83%、11.56%、12.2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东北老工业基地雄厚的产业基础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使东北三省成为我国人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形成了东北地区外流人口的内在优势,特别是一些企业高端技术人才也加入外流人力资源的队伍。 
      (五)劳动力外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 
      与其他地区的情况相同,东北地区绝大部分外流人口来源于农村,成为跨省流动劳动力的主要力量,一般向就业机会多、收入相对较高地区的城镇流动。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卫计委发布的《2013年辽宁省人口流动迁移状况的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79.7%的流动人口为农业人口,高于2012年77.6%和2011年的74.4%。 
      东北地区劳动力外流的原因 
      经济发展无法承载劳动力的需要。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越会成为吸引人力资源的洼地,相反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往往越会被劳动力竞相背弃。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高度依赖装备制造、石化、农产品等重工业、初级产品的东北三省经济持续下滑,其中辽宁的经济增速从2012年的12.2%下降到2015年的3%,吉林由13.8%下降到6.5%,黑龙江由12.3%下降到5.7%,2015年经济增速位次分别居全国倒数第1、3、4位。经济的不景气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外流。 
      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吸引劳动力。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收入水平总体上不高。2014年相关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辽、吉、黑三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45505元、42846元、40794元,在全国各省中排在第20、23、30位,而同期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分别为93006元、90908元、57177元、56671元、53318元。这是导致东北地区劳动力外流最直接的原因。 
      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外流。东北地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其城镇化率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水平,2013年辽宁、黑龙江、吉林的城镇化率在全国分别为66.45%、56.9%和54.2%,均高于同期我国城镇化率(53.7%),在全国排名第5、11、13位。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流入城市,并在东北地区内流动的同时,逐渐向邻省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流动。   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导致劳动力外流。由于历史性原因,虽然改革开放已30多年,但与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市场意识仍然相对淡薄,市场机制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资源配置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人才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很多年轻人和没有社会背景的人才更愿意到创业、就业环境宽松的地区发展。另外,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仍占有相当比重,民营经济相对较弱。2013年东北三省私营工业企业总数16423个,其中吉林、黑龙江两省总计只有4625个,而同期江苏、浙江、山东分别为28676个、24268个、23909个,邻省河北为8121个。民营经济发展的弱化使东北地区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下降,导致劳动力外流。 
      除了上述经济因素外,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还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自我价值实现等非经济因素。 
      劳动力外流对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 
      导致消费低迷,经济增长乏力。与多年前的单一劳动力人口流动不同,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的举家迁移现象。调查表明,近9成的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是夫妻双方一起流动,与配偶、子女共同流动的约占60%。新生代劳动力受乡土意识影响较小,素质高,就业能力强,更愿意到收入高、机会多的地区寻求发展。这些外迁的人口往往也是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最强的人群,他们的净流出必然使东北地区整体消费能力受到影响。消费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重要一极,与投资和出口相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深远,消费疲软、需求不足必将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的不足。 
      导致劳动力缺乏,人力资源不足。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是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大量研究证明,地区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充足且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辽宁是劳动力净流入地,但吉林和黑龙江净流出的劳动力远超出辽宁的净流入量,使东北成为劳动力的净流出地区。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发展,就会动摇区域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基础。 
      导致人才流失,竞争力下降。近年来,随着东北地区劳动力的外流,大量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企业高端技术人才流失,同时本地优秀的高中和高校毕业生也纷纷外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产业调整、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等都离不开大量人才的支撑,人才流失无疑会影响到东北地区未来发展的竞争力,给今后经济的转型发展带来隐患。 
      导致人口结构变化,加剧老龄化。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带着孩子举家迁移,加之超低的出生率,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化。2014年辽宁60岁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19.39%,65岁以上人口占12.1%,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89%、2.0%;吉林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9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88%;黑龙江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7.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89%。东北地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青壮劳动力的持续外流无疑又加深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解决东北地区劳动力外流问题的对策 
      提高经济承载能力。劳动力的流动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才能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各类人才发挥才能的平台。2015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先后到东北调研视察,反映了中央对于东北振兴的重视和对东北经济形势的忧虑。关于振兴东北经济要强调的是:一是要重在质的提升而不只是量的扩张,一味地全面铺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二是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思路要相对稳定,不能一届领导一个思路,政策要有连续性。三是要树立信心,鼓舞士气,只要上下同心,找准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并一以贯之,东北经济一定会再造辉煌。 
      深化体制改革。继续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发展经济的思维定式,树立更强的市场意识,减少权力对于市场的干预,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真正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东北地区体制改革滞后,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很可能迸发出强大的动力,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吸引劳动力回流。 
      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具有更强的吸纳劳动力的功能,而且有着先天的体制优势,机制灵活,市场运作效率高;民营经济还可以实现藏富于民,让老百姓更直接感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有利于改变振兴东北发展经济“政府急、民间不急”的现状。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吸引大量劳动力和人才,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才能培育起来,实现体制和机制再造,才能实现振兴东北经济,进而吸引劳动力和各类人才的回流。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多年来,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东北各地也制定了一系列招引人才的政策,希望打造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的高地,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地方忽视已有人才的重视、培养和使用,舍近求远一味重视吸引外地人才,结果出现外地的人才没招来,本地人才也留不住。应首先立足留住人才,从根本上坚决破除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努力为人才创造成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不拘一格用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用合理待遇激励人才,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聚拢人气,让人才逐步回流。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激活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多年来,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使大量农民走进城镇,成为劳动力流动的主力军。东北地区应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着力破解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中小城市自身建设和发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等,吸引劳动力留在本地。 
      参考文献: 
      1.乔晓春,黄衍华.中国跨省流动人口状况――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3(1) 
      2.蓝天.东北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2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