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中“毫米级”对接
|
11月17日,玉门油田老君庙采油厂庙I307-3-10井的气温只有零下7摄氏度,雨夹雪让井场一片泥泞。
此刻,玉门油田作业公司压裂队的11名员工,正在庙I307-3-10井,与天气赛跑、向精准技术挑战。他们要在井场实施桥塞分层压裂作业。作业过程中,要完成高压管汇丝扣连接,连接必须达到“毫米级”,才能保证严丝合缝,使管线能经受住30兆帕的压力,将800立方米压裂液精准注入地层,唤醒地层能量。
庙I307-3-10井作业空间极其有限。面对13部庞大的动力设备,如何高效、安全摆放成了第一道考题。
“管汇车,向左再打半米。好!停!”“压裂车向前,每组车辆保持间距80厘米。”
压裂队队长黄柯站在场边高地,通过对讲机有条不紊地发送指令。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台设备,大脑飞速计算着空间布局,既要让车组各就各位、互不干扰,又要为后续复杂的管线连接预留出操作空间。
管汇车司机肖正军紧握操控杆,在全队注视下,进行着精细微调。他深知,第一步的精准摆放,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
伴随着吊臂精准起落,核心管汇组件稳稳落地,这场“毫米级”攻坚正式拉开帷幕。
最考验技术与默契的环节是高压管线连接。有限的作业空间,雨雪中的冰冷设备,给操作带来极大困难。
压裂队党支部书记李茂清见状,二话不说,用肩膀扛起沉重的压裂车管线,双脚在泥地里扎稳马步,为对接提供稳定支点。“就差一厘米!”半蹲在地上的副队长张旭东屏住呼吸,双手稳稳扶住压裂弯头,目光如炬,紧紧盯着两根管线的接口处。
他心里清楚,在高压施工中,哪怕是一厘米的偏差,都可能引发不良后果。机器的轰鸣声淹没了人的声音,张旭东果断朝着驾驶室内的操作工李宏明勾了勾右手食指——这个他们磨合了无数次的“无声暗号”,瞬间被李宏明读懂。
李宏明深吸一口气,双手紧握方向盘轻轻微调,压裂车发出低沉的轰鸣声,管线以肉眼难以觉察的速度缓缓移动。一毫米,再一毫米……咔嗒,一声微响,严丝合缝!一次完美的“毫米级”对接在默契中顺利完成,现场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个压裂队的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刚完成管汇吊装的小伙子,转身就拿起工具协助管线检查;负责液体配比的师傅,忙完手头的工作就去帮忙协调车辆。从设备定位到管线对接,从液体调配到泵注施工,整个流程在有限的空间里环环相扣,紧张却丝毫不乱。
800立方米的压裂液,不断为地层注入活力剂,在团队的精密操控下,平稳地注入目标层位。正是这一次次极限条件下的“毫米级”追求,为玉门油田挖潜增效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韩语) |
-
为贯彻落实上级部门防汛工作会议精神,提高防汛应急处...[详细]

北屯执法大队雪中紧急
布尔津执法大队风雪中
北屯执法大队雪中紧急
锦州凌河区供电公司:
百吨级吊装 毫米级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