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驱“虎”用“掘”招
3月4日,中煤大屯公司姚桥煤矿安全生产办公会上,矿长张朋的一席话引发全场热烈掌声。他特别提到:“掘进八队在7616切眼施工中,面对长距离、大角度下山等极端条件,以高标准安全管理、高效率劳动组织、高水平动态标准化,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创出高效率,为全矿安全生产树立了标杆。”这支仅有64人的队伍,如何在25度下山、1500米战线、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安全高效施工?笔者走进掘进八队探寻答案。
“三同”聚力驱逐“拦路虎”
走进掘进八队会议室,“同向、同步、同心”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支部建在迎头上,党员冲在攻坚处,难中求进,用铁肩膀、硬担当驱逐‘拦路虎’。”该队党支部书记杨敬诚告诉笔者,面对7616切眼施工三大难关:25度下山行走难、综掘机退机难、皮带运输难。区队加大“三同”党支部建设力度,做到与党委同向,落实党管安全责任;与行政同步,协作攻坚保障安全生产;与职工同心,思想教育与安全生产同频共振,安全始终第一、永远第一。
施工初期,职工每天需在1500米巷道往返两趟,仅空手行走已汗流浃背,更别提搬运160斤溜槽、肩扛锚杆和钢带。早班跟班队长罗言义迎难而上,带领12名队员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准备物料。淋水区作业时,早班班长姜新领、王峰穿着汗水浸透的工作服,连续8小时盯守迎头支护现场。“迎头就是就是战场,赶不走‘拦路虎’不罢休。”该队队长许旭介绍说,党支部书记杨敬诚、主管技术员王志远都是跟班到点、盯在迎头,积极主动解决现场的问题。
科技突围仰仗“金点子”
“综掘机最大爬坡16度,25度下山怎么退?”该队主管技术员王志远展示的施工图揭示破题智慧:采用回柱绞车上拉+炮头后顶“双保险”模式,每切割一个循环,就要用40吨回柱机牵引退机,综掘机上去以后,配合人工铲底形成作业平台,再割左右帮。这道说起来简单的工序背后,是10次方案论证、3次的模拟推演。
二运皮带打滑拉不上煤来,防滑攻关中,区队技术团队发明的“串条增阻法”令人称奇。面对二运皮带打滑难题,在皮带间隔1米多距离加装防滑串条,使运输效率提升65%。“给皮带打串条就像溜槽的刮板,皮带就可以正常拉煤了。”杨敬形象比喻。
在切眼顶板淋水区施工更加艰难,打锚索的职工全身的工作服根本没有干的地方,职工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这个难题怎么解决?如何保障40米顶板淋水区施工中职工的安全?“看着职工穿上雨衣雨裤,在淋水里打钻操作非常不便。”杨敬诚受到启发,计上心来,发明了给淋水顶板“穿上雨衣”。利用废旧风带挡在淋水下面,把水集中引到水箱里,再排掉。问题迎刃而解。
硬担当铁肩筑就安全路
2月14日早班,早班跟班队长姜新领在验收单上写下:“延长溜槽3块,钉道4节、打设超前管子3根、打设护顶锚杆6根、护帮锚杆5根,单体支护跟进2米,接排水管6节、4寸风水管5节、卸压孔施工完成、煤粉钻孔完成、文明生产落实到位……”简单的数字背后,是班组职工在艰难施工条件下连续奋战的坚守。施工现场,职工们踩着搭建的绳梯,肩扛手抬,艰难走在陡坡上搬运物料,汗水浸湿水的工作服紧紧贴在身上,这湿透的工作服下凸显出职工们攻坚克难的力量。
“最艰难时,7天完成5次设备抢修。”在机电队长郭章浩的记事本记录着:2月6日早班维修回柱机,下班后没有升井连上中班,盯在迎头施工现场,就是为了确保中班的设备安全运转。正是这种“设备故障不过班”的作风,提高了设备开机率、减少了生产生产事故率。全月累计主动延点56人次,却实现“零工伤、零事故”。
该队在防冲管理方面,应用应力、微震双监测系统,实施钻孔卸压等综合措施,实现冲击地压可防可控。2月份累计打直径150毫米卸压孔249个,总长度5614米;钻屑法监测施工打直径42毫米煤粉孔151个,总长度1841米,为掘进施工打好安全根基。
“2月底,在全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仅提前完成120米进尺计划,更创下大坡度下山月进尺新纪录。”杨敬诚如是说。
本网通讯员:刘利顺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