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煤炭 > 煤企通讯 >

    一面旗帜映初心——中煤矿建三十工程处“猛虎掘进队”发展掠影

    2021-10-25 14:34 [煤企通讯]  来源于:阴湾煤矿    作者:魏青 李继峰
    导读:1975年10月31日,煤炭工业部下发文件,命名首批煤炭战线十面红旗,安徽淮北第三十工程处掘进七队命名为猛虎掘进队,名列榜首。 组建62年,栉风沐雨,先后转战于在安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
    1975年10月31日,煤炭工业部下发文件,命名首批煤炭战线“十面红旗”,安徽淮北第三十工程处掘进七队命名为“猛虎掘进队”,名列榜首。
     
    组建62年,栉风沐雨,先后转战于在安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足迹踏边大半个中国,攻城拔寨,屡创佳绩。先后荣获国家、省部、市级荣誉60多项,累计开(掘)巷道252000多米,创新成果达110余项,30余项成果申请国家实用专利,连续十年蝉联国家等级队,八年跨入甲级队行列,是全国煤炭系统唯一保持十年蝉联国家级特别能战斗的掘进队,安全生产56年,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猛虎精神、永放光芒,矿建力量、再铸辉煌!”中煤矿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玉建点赞这支勇猛卓越的队伍。
    一、煤海丰碑
     
    猛虎掘进队前行步伐,每一幅难忘图景,都在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留下了最为生动的注解。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猛虎掘进队始终是全国煤炭战线令人刮目相看的一面旗帜。
     
    1973年10月,在安徽淮北石台煤矿井巷施工中,掘进七队(猛虎掘进队前身)开拓巷道747.6米,刷新井巷施工月进尺全国最高纪录和世界纪录。一年累计进尺3027.1米,创出两项全国纪录。1975年,在全国煤矿采煤掘进队长会议上,三十处第七掘进队被煤炭部命名为“猛虎掘进队”,名列全国煤炭战线十面红旗之首。
     
    46年来,猛虎掘进队不仅创出了60项全国煤矿巷道掘进纪录,还走出:全国人大常委姚茂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陈登明等一大批英模典型,猛虎掘进队的事迹曾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
     
    从计划向市场转型初期,国家大幅度压缩煤矿建设规模,和国内所有的矿建队伍一样,“猛虎队”经受了从未有过的 “寒冬”。施工任务的严重短缺,曾经叱咤风云的“猛虎”,失去了仰天长啸的森林,不得不“蜗居”起来。
     
    “最困难时,三十工程处有50%的职工下岗,30%只发生活费,处里只有河南车集煤矿的主井工程,交给猛虎队干。因为没钱发工资,职工都背着米面下工地;没有钱买车票,兄弟们爬火车皮去厂矿……”回想起当时的窘境,现任三十工程处处长陈伟强,谈起那刻骨铭心的一幕,总让他的眼圈湿润。
     
    红旗不能倒,方向不能丢,猛虎掘进队不能没有战场。
     
    面对困难怎么办?猛虎掘进队一路走来,靠的是越是困难越向前的精气神,吃大苦、耐大劳,敢打敢拼、敢打必胜的过硬作风。队长陈登明在班前会上回顾自己在猛虎掘进队的工作经历,为职工们加油打气,更多“猛虎队员”讲起拼搏故事,重温队史,回顾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
     
    “我坚信困难是暂时的,我们猛虎队会有广阔的用武之地!”陈登明说。
     
    “比起老一辈猛虎队员吃的苦,我们面临的困难算不了什么,更不应该缩手缩脚。红旗,不能在我们的手中倒下;精神,不能在我们身上丢。”猛虎队员说。
     
    敢打硬仗,冲锋在前
     
    有困难,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井筒施工到180米时,井壁开始淋水,侧压显现更为集中。当时,地面除值班人员,其余人员全部下井参与现场生产。
     
    为解决大量涌水积聚问题,队里的党员干部,全天在井下现场带班干。陈登明和他的小老虎们,在水里时间一长,腿部以下皮肤肿胀,行走过程被磨破,更难受的是,腿上、胳膊上、手上起了湿疹、水泡,除了疼还特别痒……正是凭着这股劲,猛虎掘进队超额完成任务,打胜省外创业第一仗!
     
    再困难、再恶劣的环境,猛虎队没有后退半步,把“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传统,用行动写百米井下,刻在煤壁上,成为他们的精神图腾。
     
    打出一拳来,赢得百拳开。“猛虎掘进队”艰苦卓绝拼出来的成绩,让“猛虎队”威名远播,省内外企业,千里迢迢,带着合同来签,商谈合作事谊。
     
    1989年10月1日,是猛虎队长陈登明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个国庆节。
     
    “发扬猛虎掘进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振兴祖国的煤炭建设事业!”通过新闻联播,陈登明代表全国的产业工人把内心的话说出来,铮铮誓言,掷地有声。10月1日,陈登明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建国40周年国庆观礼。晚上8点正式开始。中央领导讲完话后,央视主持人便把话筒伸到陈登明面前。采访通过央视直播,传遍神州大地,猛虎队由此在全国闻名遐迩。
     
    猛虎掘进队把每月第一个周五,定为队史教育学习日。播放专题片,回顾队里的荣誉与成绩,组织员工讨论,通过千锤百炼,培育了“吃苦、战斗、奉献、开拓、协作”队魂,赢得了行业声誉。
     
    猛虎队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成了矿建人才的“孵化器”。实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先育苗圃、再育森林”,开展“金牌师傅”带“金牌徒弟”,打造“师带徒”升级板,更多年轻员工在这里“化蛹成蝶”。先后培养出56名作业技能专家、96名技术标兵、166名技术骨干。建立“赛马”人才竞争机制,选配队干19人。 组建“QC”创新小组,申报创新课题140余次,节创价值5100余万元,“QC”小组屡次入选国家队。劳动竞赛,锦上添花,仅2021年,开展“创水平、破纪录”劳动竞赛,17队次参与,达到劳动竞赛指标14次,共计发放劳动竞赛奖励23.2万元。
     
    一路走来,光彩夺目。猛虎掘进队开拓的一条一条高标准的巷道,就是一盘盘矿井安全的柱石;他们建成的一座座矿井,就是一座座矗立的丰碑。
    二、砥砺前行
     
    翻开猛虎掘进队的历史,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拼搏史、奋斗史。组队之初一穷二白,掘进的艰辛无处不在——数百米井下巷道里,职工们在岩壁间,自己开挖煤矸石自己运,矿车自己推,炮眼自己打,运煤和矸石,靠肩扛手拉。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计划经济逐步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新矿开工量大幅锐减。1986年,猛虎队全年任务不足过去一个月的工作量,三十工程处近万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
     
    1986年初夏,猛虎队拿到省外一项价值小的合同,有些职工不理解私下议论,说这个工程就几十万元,还不够油钱呢。猛虎掘进队这是要打工讨饭吗?陈登明动情地对大家说:“国家队也可以打工吗?猛虎队只要把活干好了,就会有饭吃。我警告大伙,谁要是出幺娥子丢滑肩,别怪我开了你。”
     
    很快,猛虎队抽调技术力量最精干队员,带着所有人的重托,在锣鼓喧天中浩浩荡荡驶到山西的基地,走上了打工之路。
     
    他们来到矿住进草棚,看到矿上单身工人一律住旅馆式的职工公寓,一天二十四小时有热水洗澡。矿工上下班,坐着大客车上下班,大礼堂总有电影,文化馆里定期举办交谊舞培训班。
     
    所有这些,猛虎队的人不敢想。他们是来打工挣钱的,住在漏风漏雨的芦席棚里,他们的被子总是潮湿的,连台电视机都没有。每天挤在老解放的车厢里,晃2个小时才能到井场,回来也是2个小时,再不停干八个小时活儿。于是他们在车上睡,仍风雨吹打安全帽下的脸。冷了,就多裹几个水泥袋子,缠住身子来保暖。
     
    这是国家级“红旗队”吗?全队上下在心理上早已做好了准备。这算什么呢?他们的每个荣誉,都是从汗水里滚打出来的。他们要挣钱养家养企业。他们尽快熟悉着先进装备的性能,拼命记住操作的工艺流程。他们干得很贪婪,巷道进尺是其它队的一倍以上。可就在这节骨眼儿上,猛虎队施工的迎头,突然出了耙矸机出现电机故障,进尺慢了下来。矿上领导毫不容情,逢会就通报,见面就批评。队员觉得很丢人,总低着头走路。也有周边掘进队的毛头小伙子,在他们的芦席棚前,故意高声说风凉话,声声剌耳,却毫无办法。
     
    竞赛栏前,每班一评比的公示,猛虎队被远远落在降到了最后面。他们说我们应该争气,别怨人家,毕竟是自己出了事故。把辛酸和委屈吞到肚子里,他们内心高呼着“为咱猛虎队争光!”憋着气,要抢修机械的同时,陈登明带着工友们,用人工装煤传统打法,每天都去看自己旗帜的位置,瞄着标杆队展开了竞赛。矿车不够,就自己用筐抬,肩膀和手上全是血泡。
     
    乘车千里来慰问的处领导和机关人员,来到现场,一起撸起袖子,挥起了手镐铁铲,在现场干得虎虎生风,一个个都成了“包公脸”。众人拾柴火焰高,每天进尺和月进尺多项指标,雄踞各队之首。分类排列,码放整齐,井下各类管线悬挂规范,物流有序,整洁的施工环境、井然的劳动秩序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堪称行业样板,标准化打分遥遥领先。公示栏上小红旗,升到最前列,再也没有落下来。猛虎精神感动矿方领导,送来毛巾香皂等慰问品,郑重号召:全体会战队伍向猛虎队看齐,向猛虎队学习。
    没人再嘲笑这些出门打工的人了。他们拼命挣来的,除了效益,更有金钱买不来的荣誉。1986年最后那个月,“猛虎队”获得部级等级队奖状、证书和奖金,加奖10000元。队长上台领奖的时候,煤矿会战指挥长缓缓向他们举起手,敬礼。这些“打工者”再也忍不住了,低下头,用冻裂的手抹着泪水,他们感到泪水是滚烫滚烫的。
     
    猛虎队最早进入山西是在1993年,参加大同煤矿建设会战。而中煤三建购进第一台综掘机发配给猛虎队,为此,猛虎队成为全国最早进入了机械化掘进队伍,开始书写机械化掘进的精彩篇章。
     
    大同的7月,骄阳似火,地表温度高达50℃,黑压压的蚊虫叮咬在身上,奇痒难忍。但这套综掘机从德国引进的,重达30多吨,按规范要求,安装需要使用重型起重机吊装,可当时最大的吊车只有15吨。怎么办?等,延误工期一天就是3000多美元。经过周密的研究计算,他们把综掘机拆装“四大件”,把这台庞然大物安全吊放到自制的平板车上时,德国专家对这种“蚂蚁啃骨头”的创新之举,惊叹不已。对中国矿工的聪明才智,频频树起大姆指。
     
    2013年,猛虎队为了拓展矿建市场,进入自然条件恶劣,投资环境复杂,市场竞争激烈的陕北煤矿。猛虎队作为先期到达陕北的掘进队,只能以最低的价格占得一席之地。但猛虎队没有退缩,以顽强的作风和精细的技术,保证了施工质量,赢得了信誉。在神木市,被誉为“陕北第一队”。取得了进尺速度快、成巷质量好、后期维护少的市场信誉,被市政府誉为“红旗掘进”队,成为投资方首选队伍。
     
    清晨,淡淡的雾霭笼罩着陕北大地。陕北明珠——张家岇煤矿就座落在她宽阔的怀里。放眼望去,巍然的煤仓,飞旋紫燕,晨练的人们,尽情享受着初升的太阳送来的融融暖意。
     
     2015年4月的一天,猛虎掘进队正在600米井进行掘进作业。突然一声巨响,井口压风管发生断裂。瞬间,煤尘弥漫整个巷道。这时,万一出现火星就可能引起煤尘爆炸,在场的20人也很危险。千钧一发时刻,时任队长蔡成伍奋不顾身顶着煤尘跑向阀门,关住阀门,紧接着十几个人跟着冲了上去,对迎头进行洒水降尘。排除了险情。事后有人问队长,他说,我是猛虎队队长,决不能让它毁在我的手里。
     
    陕北第一队、红旗掘进队、先锋示范队等美誉,成了猛虎掘进队的别称,流传至今。那是他们在厚厚黄土地上战天斗地,一米一米掘出来的;是在险象环生、沙尘满天的陕北矿建历程上,“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群体,更需要一种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就是生产力,是猛虎掘进队的力量源泉。更是猛虎队面对多次改革大潮,依然显示强大生命力的“法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征战沙场的古人如此,作为新时代的猛虎掘进队人,更有这样的气魄。
    三、智慧掘进
     
    猛虎队的发展,始终与共和国的繁荣进步同频共振, 彼此见证。如今,猛虎掘进队早已迈入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为主导的管理新阶段。
     
    “猛虎掘进队这面旗帜,要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今天的辉煌,是靠集团公司党委和工程处党员正确指引培育下取得的,是靠猛虎人拼出来、干出来的。更美好的未来尤其如此。历史多次证明,天上从不会掉馅饼。”三十工程处党委书记张伟说。走进新时代的猛虎掘进队,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大好局面,不忘先辈们为今天作出的艰苦努力。
     
    猛虎掘进队向智能高效掘进转型,以智慧、信息、高效等平台为新起点,不断放空自我,零起点超越,实现蝶变。
     
    在猛虎掘进队,每位员工几乎都能如数家珍地道出他们的管理特色。
     
    瓦斯监测智能化。“过去是职工跑腿,现在是数据跑腿。”在山西省肖家洼煤矿,猛虎掘进队管理人员,不管在何时何地,只需拿出手机轻轻一点,便能全面又及时地掌握现场信息,随时了解井下生产情况。该队在全国率先安装瓦斯监测智能系统。系统有KZC24矿用本安型信号转换器、GJ100W型矿用无线全量程甲烷传感器组成,转换器通过数据模块组织和引导具有相同网络地址的传感器节点加入该转换器的网络,并建立通信链路。通过MEMS甲烷检测元件,实现甲烷浓度的检测。传感器具有红外遥控器调校、数据通讯、故障自诊断、保护载体催化元件、电量监测等功能,融入矿井的监测系统,构建起灵活、可靠、共享的安全监测信息系统,保障掘进现场安全。
     
    人员定位“厘米级”。猛虎掘进队与所在矿井合作,实现全员井下定位精确化。“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随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平板等一览无余,智能化让百米井下的实况在地面看得见、摸得着。通过技术升级,这个队攻克了电磁信号传输辐射、屏蔽等交织影响,精准定位系统突破了煤矿传统定位系统升级改造中的多项关键技术,精准定位系统应用后,正规循环率提高13%,增加了有效作业时间,集约高效生产优势愈发明显。
     
    物流信息化。在煤矿调度中心大屏幕,可以观察到猛虎掘进队施工的巷道里,有数个快速移动着的红色标识物,这些红色块状物代表正在运行的配送车辆。鼠标一点,随便选取一辆,看到车辆入井时间、材料、位置、车速、行车轨迹等,这个队安装的“智能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料快递化。
    网格化管理。猛虎掘进队施工的每个缧丝都责任到人,有案可查,编号可追溯。执行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应急预案和过程监控“六落实”制度,健全完善重大隐患跟踪台帐,严抓整改落实、双向考核、闭环管理。每班开工前,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检查。构建了全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责任体系。点面互促,整体密控。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科学梳理工序流程,编写施工循环,读秒操作,最快仅用2.3小时,大断面平均月进尺都超过了520米,成为全国掘进的样板。
     
    培训云课堂。如今,“猛虎”掘进队的各类培训,都在手机上开课了。职工“掌上”培训,人人硬指标,对笔记、心得、在线时长等,进行量化考核。每个模块考试,及格分数80分。考试不及格,进行补考,还要罚款,并与评优评星挂钩。
     
    数据助本安。从“凭经验”到“看数据”,管理实现信息化。猛虎掘进队把隐患当财富,把多年来发生的事故、违章和隐患,进行大数据剖析,通过人群、环境、时间和区域等数据比对,透析事故案例和员工不安全行。在数据指导下来管理,织密超前预控网。抽专人对各类隐患信息的整理、汇总、分类、分析,分门别类,建立数据库。从庞杂的信息中,找出管理薄弱环节和管理难点和重点,有针对性制定措施,管控更精准。实现了对安全隐患事前警示、事中阻断、事后处理的闭环式管理。
     
    拓展深维度。猛虎掘进队把智慧“嵌”入设备管理。“设备管理要由‘人说了算’向‘标准说了算’升级。在现场,全面推进示范点、责任区创建,覆盖重点岗位、工序和流程。降低设备事故率,减少维修成本,保障设备安全高效运转。   
     
    猛虎掘进队与时俱进,“猛虎精神”过去讲得是“吃苦、战斗、奉献”,如今,则率先与融进现代化管理,更多地体现“信息、智能、开拓、协作”等元素。在发展规划上,由“猛虎文化”向“文化猛虎”转变。这既是量变到质变的演进,也是多维度、长周期管理转型的过程,更是猛虎掘进队,从传统的劳务输出、服务输出,到谋求新发展、新进阶的科学实践成果。
    四、群星璀灿
     
    在中煤矿建三十工程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协作。”的猛虎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猛虎人追赶梦想,点燃豪情。
     
    开拓者——陈登明。陈登明在一线的摸爬滚打26载,从矿建施工一线“土生土长”起来的,在担任队长期间,以创新施工工艺,将绞车运输改为皮带运输,这一创举在矿建系统和煤矿掘进得到推广和应用。在安徽、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矿区屡建奇功,干起活来总有一股子拼劲。遇到危险的活,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凭着多年的经验和沉稳的工作作风,探索总结出“双循环工作法”,在全国推广应用。他用行动感染和带动着队里的每一个人,让这个群体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多次刷新全国纪录。他作为全国特级劳动模范,还当选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应邀参加了1989年10月1日的国庆观礼,代表全国产业工人作表态发言。
     
    思考者——胡军。胡军带队伍始终有危机感。每天都严格自律,三省吾身。“手上没有厚厚的茧子,矿工师傅不服你。”“打眼没有职工快,员工就说你是软柿子。”创新出“套壁工作法”,总结出“小班四炮”新战法,当月成巷185.7米,通过创新出精品、科学管理中出质量。胡军先后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煤炭工业劳模、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等荣誉。
     
    探索者——郑永刚。郑永刚在工程最艰苦时,职工有畏难情绪。他冲上去,打眼、喷浆、上料……在他的感染下,全队职工群情激奋,全月超额完成任务。他上岗,都带着“五件宝”。他的“一份措施”把住了巷道规格关;“一根线”拉直了巷道支护;“一把尺子”量出了进尺无偏差;“一个角度仪”度出了锚杆的精度,“一支扭力器”确保初撑力合格。别看对职工感情上跟亲兄弟,在对待工程质量上都则“警察抓小偷”。在他的带领下,猛虎队创造了自实行机掘作业,月进尺703米。他被先后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和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标兵”等称号。
     
    奉献者——姚茂启。姚茂启善于调动员工参与管理。不管是打眼工,还是耙矸工、后尾工,都互相挑刺质量,谁出了质量问题,大家都齐呼啦帮着整改。对打眼进行“抄表”考核。他亲自打了一排眼,每打一个眼,都把时间记下来,并将综合影响融进去,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对每个班组进行考核。这样标准考核准,多干收入高,深得员工支持。与此同时,姚茂启要求每名班组长都要动起来,每班对生产各流程进行检查。他认为,班组长动起来才能使效率提升。在井下,他遇到自己一人干的活,绝不安排他人干,为的是让职工能有歇息的机会。他作为煤炭系统的杰出代表,曾多次被评为淮北市劳动模范,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奋进者——蔡成伍。猛虎队在负责施工的轨道工程,上下班路程远、气温高、淋水大,带领员工迎难而上,克服运输线长、排矸困难的诸多不利条件,刷新施工纪录。一次,他左腿生了个疮,疮口火烧火燎的疼,并引起腿上淋巴肿大,行走很浑身疼出汗,井下条件差,安全威胁大,他吃止痛药片,来到现场盯关键。蔡成伍被授予“全国优秀班组长”和淮北市劳动模范、安徽省、淮北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创新者——王林。王林身体单薄,个子不高,却特别能掮活。但他手脚麻利,来到井下眼里都是活。探索出“232”设备维护法,即每日班前班后各维护清理一次、每三周更换运转活塞、每二个月维护更换一次推拉链条,有效保障了设备安全运转,提升了设备使用年限。迎头喷雾效果不好,改进喷雾模式;针对喷浆管子距离远,创新改用卡兰卡“快接法”,申报“王林扎丝器”等十项实用发明专利。工作有韧劲,管理有方法,赢得了矿工兄弟的尊敬。王林多次被授予:中煤矿建劳模、淮北市劳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猛虎掘进队,群星璀灿,光环耀眼。这里的党员干部,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危险冲在前,重活扛上肩,关键时刻豁得出,成为凝聚职工的主心骨。
    五、赓续华章
     
    中煤矿建集团和三十工程处把“猛虎队”当作最宝贵的资源。
     
    40多年来,三十处党委坚持把党支部建在“连队”上,“核心”保“中心”,释放“猛虎队”精神动能。做到“保障政策优先落实、保障工资优先发放,保障装备优先投入、保障培训优先开课、保障人员优先选拔、保障经验优先推广、保障思政优先服务”等“七保障七优先”,“以“强堡垒、保安全、融中心、促发展”为引领,夯实品牌队伍的党建基础,梳理、总结、提炼党建工作中的好方法、好经验,塑造亮点,创新载体。以“党员包保工程”、“先锋队”、“一支部一案例一支部一品牌”、“堡垒工程”等党建品牌活动的突破点,融入安全管理、科研攻关、市场开拓、结构调整及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各环节,创新模式推动发展。
     
    评宣常态化。三十处党委围绕弘扬猛虎精神,开展系列活动,深耕猛虎文化,让每个闪光点都被发现,让每份付出都能获得被点赞,以此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凝聚起强大正能量。开展“猛虎式掘进(采煤)队”和“猛虎式队长”评选表彰。近二十年来,先后表彰“猛虎式掘进队(采煤队)186支(次),“猛虎式队长”198人(次)。 各单位通过挖掘、选树,设立“英模榜”“先锋榜”等,选树各个岗位上“猛虎”。连续八届开展“猛虎杯”新闻、艺术摄影和书画作品征集,让榜样风采,成为广场、井巷、车间乃至班组的风景线。通过网页专栏和微信公众号,推送展示“猛虎式”员工的奋斗故事,强化榜样的辐射作用。
     
    双培育模式。三十工程处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逐步推开企业文化规范建设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搭建了猛虎精神传播、管理、落实的规范体系,双向培育,推动创建最佳实践、生产队自我认格转型,建立了基层文化建设样板培育机制。从集团到基层班组、岗位,层层压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讲好猛虎故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的。一个优秀而成功的企业,一个著名品牌的背后,曾经发生或正在流传无数感人、传奇的故事。三十工程处紧扣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定向挖掘典型故事,以故事承载理念,不断丰富了企业文化内涵。多年来,挖掘形成了《喜报从天山飞来》、《猛虎精神践行者》、《那段美好的回忆》、《创造辉煌的领路人》、《心有猛虎何惧风雨》等一系列诠释“猛虎精神”文化特色的典型故事。共收集故事100余个,出版画册书籍10余本,形成了不断动态更新的企业文化故事、案例库。
     
    传播猛虎好声音。三十工程处把每位员工成为企业故事的主角,都有可能成为队史必不可少的创造主体,也都可能成为故事的创作者、分析者、传播者。一方面通过演讲比赛、猛虎文化品颂会、猛虎文化故事汇等形式,不断推动猛虎文化故事在企业层面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通过“猛虎精神进项目部”的方式,组织宣讲和报道组,深入工地厂区进行宣讲,让身边人讲身边事儿,让猛虎故事离员工更近,多层面弘扬正能量。多年的持续坚持,传播企业文化理念,培育一批文化传播骨干,有的还登上省市乃至国家级舞台。
     
    面向未来,三十工程处实现十四五“532”的宏伟目标,需要进一步发挥猛虎精神的强大动力。
     
    江淮大地,一支猛虎劲旅,接续嬗变,成就自我,威名远播。
     
    本网通讯员:魏青  李继峰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