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如何应对竞争环境、如何适应网络时代、新闻内容、新闻形式、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本文以《零距离》为例,就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上述问题,认为应从新闻内容、节目形式及品牌等方面着手,让电视民生新闻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关键词】媒介融合;零距离;电视民生新闻
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开播的《南京零距离》,于2009年改名为《零距离》,它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全力打造的一档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是全国第一个内容完全自采的大型新闻资讯类直播栏目。《零距离》开播后,节目内容全部自行采访、时长一般为一个小时的大型新闻资讯类直播,主要面向南京地区的受众,以“报道南京、服务南京、宣传南京”为宗旨,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指导,开创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
《零距离》不仅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4年该栏目广告以超过1亿元的价位被广告商买断。《零距离》作为一个非上星城市频道的新闻直播节目,其收视率表现一直不俗,2004年7月,《南京零距离》平均收视率为8.3%,最高点收视率达到惊人的17.7%,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收视率和年广告收入1.008亿的神话,成为了全国身价最高的地方新闻栏目。
一、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
(一)应对遍地开花的同类节目的竞争
从2002年《零距离》在南京开播后,《零距离》就成为全国电视民生新闻的模板,各个地方台也开播了类似的节目,如湖北经视的《经视直播》、重庆卫视的《天天630》、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台的《都市一时间》、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山东台的《民生直通车》等诸多电视民生节目。仅仅在南京地区,在相似的时间段,类似的电视民生节目就有《服务到家》、《新闻地理》、《标点》、《直播南京》、《法治现场》等,仅在17:40-20:00,南京地区知名的民生新闻节目多达10个,有460多分钟,而南京此类节目的总时常也就500分钟。这些节目都关注本地民生,而且和《零距离》的播出时段相重合,这在瓜分《零距离》受众群的同时,也对其领军栏目的地位发起了挑战,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市场发展空间也被压缩。
(二)本地生存压力与走出去的困境
事实上,一个省级地面电视台要想走向全国,是不容易的。除了技术上的原因之外(它不是上星电视台),走向全国靠电视播出是不可能操作的,那么《零距离》只有把定位重点放在辐射全省才可行。但是全省的各个地方台的强力竞争,让远离他们的《零距离》新闻报道,有点远水救不了近火之感,当地受众更愿意看本地的地方台,单从这一点来看,《零距离》想真正走出去还存在着困难。
(三)提高自身影响力适应“大网络时代”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近千万家的网站,2013 年 2 月 20 日,就新浪微博公布的数据,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 5 亿、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这些媒体的兴起,让每个拥有自媒体的人都成了“新闻媒体”、成为新闻发布者,他们在网上传播新闻和发表言论的能力正在提高,获得信息的能力和水平也逐渐增强。因此,为了应对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必须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继续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影响力,适应“大网络时代”的特色。
二、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挑战
(一)新闻内容的挑战
电视民生新闻一般都是关乎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其受众大多是基层的老百姓。当下,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变革和融合中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很多省市电视台在策划和播出民生新闻的时候,往往不分新媒体的优劣随意滥用新媒体,导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质量低俗无趣,甚至新闻失实。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新闻源头增多,每个受众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提供新闻线索,这导致了新闻线索的真假难辨,媒介融合至少将对电视民生新闻构成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新闻内容真实性有待甄别
如今,微博已成为融媒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来源的重要渠道,其已经成为网友广泛使用和传播的新媒体,且具有互动性、及时性强等特点。为此,很多省台的电视民生新闻将之作为可用的新闻信息渠道,并且完全相信和采纳其信息来源。网络等新媒体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来源,记者会从这些平台挖掘信息,但这里面存在虚假信息;另一个方面,全民皆记者,由于他们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也对新闻真实性提出挑战。
2、新闻内容质量亟需提高
电视媒体的从业者为了更快地获得新闻信息,往往在网络上不经核实和甄别地获取新闻信息,并加工制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甚至有时候会不经甄别地使用其内容,在编播节目时内容枯燥,使电视新闻缺乏现场感,使得电视画声同步的优势逐渐丧失。实际上,如今倾向于从电视上获取新闻资讯的大多都是4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他们不同于在网络媒体环境下成长的一代,节目好看他们就看,节目不适合他们,他们就转而换一个节目,甚至从此不再收看该节目。这样的做法往往使电视民生新闻成为“快餐新闻”,使其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下降,这样势必会影响收看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从而使其收视率下降。
3、媚俗化、娱乐化倾向明显
《零距离》开启了电视民生新闻先河,此后,各省的地方台也紧随其后开办各种民生新闻节目,这也成为地方电视台在节目创新中的重要亮点,导致了电视民生新闻泛滥。一些省台的民生新闻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或者提高节目收视率,不惜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和报道各地的名人绯闻、娱乐新闻、甚至报道具有暴力倾向的犯罪事件,在报道该类事件时,他们多强调事件的细枝末节,多报道犯罪的过程,一个本来只需要一分钟讲完的新闻故事,他们在报道时,用十分钟甚至半小时来描述犯罪事实和过程,有些甚至用煽情、夸张等表达方式来刺激观众,这些报道赢得一部分受众眼球的同时,也降低了省台民生新闻的报道档次。 (二)新闻形式的挑战
“三网融合”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它们都面临着重新整合和变革,这就预示着各类媒体必须要面对现实调整更为适合当前的传播形势,创新自身的信息传播方式,以适应受众需要。
同时,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的单一电视播报平台已经无法应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需要创新的探索自身的发展模式,但是其缺乏创新的机制,让当前处于媒介融合的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依旧步履维艰。媒介融合对电视民生新闻在新闻形式上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电视民生新闻形式需与时俱进
在媒介融合时代到来的当下,电视媒体赖以生存的时效性优势不再。在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过程中,依旧是采用图像、声音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播送新闻信息,但是在制作新闻节目时需要经历采访、编播审稿等一系列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和现下的网络媒体相比,时效性远远落后。而且,现阶段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让电视民生新闻的互动性弱的劣势充分体现出来,很多省台的电视民生新闻还依旧保持着“我是电视台,我很权威,我是老大”的姿态,不知道革新,继续炒冷饭,保持其原有特色。
2、创新性开发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web2.0 技术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的使用和兴起,手机、IPAD等各类新媒介终端的出现,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广告收入和收视指数持续下降,前景不容乐观。现在很多受众,尤其是年轻的受众放弃了在家看电视的习惯,转而投入以网络为传输渠道的新媒体“怀抱”中,我国网民数位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普及率攀升到 34.3%,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 23.2%,亚洲网民总数 55.4% 。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的众多优点,也同时拥有方便交流、快捷发布、无时间地点限制、可及时更新的优点,让广大互联网的使用者更愿意在互联网平台上收看电视,收听新闻,并可以通过互动评论发表意见、甚至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当前,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和高参与度也表明,新的传播技术被多数受众所接受,在互联网上看电视,看视频已经是最方面快捷的方式,甚至现在在互联网上还可以看直播,让很多受众更是大呼便捷,由此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也迫使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在与互联网的竞争中,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
对电视民生新闻而言,其与中央媒体和各省级卫视的新闻节目有很大不同,电视民生新闻资源大多来源本地,其以平民视角,重点关注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新闻,受众参与节目互动的积极性更高,故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如何合理利用好各种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对媒体人职业素养的挑战
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传媒业的信息化,而媒体信息也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媒介信息触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至于我们非但不能忽略它的存在而且还要对其给予重视。从初始的报纸、电视、广播到现在风靡的网络、手机、数码产品……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可助人也可伤人。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介从业人员不仅要在技能上掌握各种新媒介,而且还要具有对真假新闻进行甄别的能力,这对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媒介素养提出了挑战。
三、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生存与发展之路
《零距离》作为电视民生新闻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转型成功的典型代表,我们借鉴性的提出媒体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常规革新之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深化新闻内容
1、坚持“内容至上”“真实”的报道理念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坚持以内容取胜、内容至上的原则。一般而言,媒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高低与否,除了本身的定位、媒体形式,最主要的是由其传播的信息内容决定的。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电视民生新闻播出的海量信息,只有符合受众的判断,比如内容的有趣程度、真实程度、报道的深度,即“内容至上”的报道理念,才能赢得受众的认可。另外,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之一,其权威性和公信力毋庸置疑,必须保持节目内容的真实。
2、深化节目内容实时性、严肃性与娱乐性并重
媒介融合的当下,新媒体的迅速传播功能有时会让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媒体望而却步,因此,电视媒体在报道民生新闻时,也要把握一个“度”的概念。作为关注民生的节目,不能太过于严肃,但是也不能过于娱乐化,这样,会让人难以承受。因此,要深化民生节目的内容,必须要恰当地运用严肃性和娱乐性。要坚决防止民生新闻的过度娱乐化,这不仅会使得新闻丧失真实之感,还降低了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拓展新闻形式
在当前的媒介融合形势下,电视媒体不能回避和新媒体之间的联系,要学会合理开发和妥善利用新媒体资源,开发电视民生新闻的不同新闻形式,学会为我所用。
1、加强对新媒体的关注和利用,拓展电视民生新闻受众群
电视媒体要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适时上传最近的新闻视频和报道,杜绝被不良网站冒用、利用和注册,发布虚假消息,影响自身名誉和公信力;要有自己的官方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发布与节目相关的信息,积极与受众互动,及时筛选受众提供的信息。
2、合理有效利用新媒体建立节目的品牌
作为电视媒体要弥补自身的不足,就必须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资源,比如,电视媒体互动性差,可以使用新媒体来弥补其不足。《零距离》在卞说卞聊节目中进行节目抽奖,就是从受众打进电话或者使用扫描电视下方的二维码进行微信互动中抽取的,这一定程度上笼络了部分追求潮流的受众。
在媒介融合高度发展的当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想锁定和稳固收视群,就必须要积极利用新媒体,不仅在体制机制上加强与网络媒体的沟通和交流,还要不断深化和利用与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受众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民生新闻,赢得更多受众喜爱。 (三)发挥品牌效应
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一员,它想立足于媒介融合背景中并取得胜利,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发挥品牌效应,要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加强和拓展自身个性化和品牌建设,这样才有利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未来发展,这属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建设,是重点、是核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节目定位与个性化
在媒介融合大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面对日渐融合的媒体资源和媒体信息,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让喜欢收看民生节目的受众群稳固,在新闻报道中,尽量要做到新闻节目的独家、独到。要有自己的专业采访和编辑团队,能广泛搜集新闻信息和深入解读新闻信息,并通过深入采访,尽量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即使是同源新闻,也要有自己的独到解读和独家采访或者独到评论;要在采访中,多思考多挖掘,争取结合自身媒体特色,挖掘“你无我有,你有我精,你精我独家”的新闻,让受众能从收看新闻节目中,深刻了解电视节目的个性化特征,而成为该节目的铁杆粉丝;要建立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整合新媒体的新闻信息,将获得的大众消息整合为独家消息报道,并根据各个媒体发布的特点,结合受众的特点、兴趣、需求,使新闻呈现出自身的个性和特色。
2、打造电视民生新闻的品牌效应
拿《零距离》栏目来说,它至今是南京地区民生新闻的一个方向标和品牌,是因为其在2002年创办节目后,其团队一直注重品牌的培养和建设。对于省台的民生新闻来说这是共通的。电视民生新闻品牌化的塑造和建立,可以提高其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能在该领域更有权威和公信力。电视民生新闻品牌的树立,必须要有名记者、名主持、名栏目、名编辑、名标识。《零距离》有名主持如孟非、有名记者如杨威、有名栏目如《卞说卞聊》等等,这些都为《零距离》品牌建立提供了支点。要保持主持人的个性特征和特色。《零距离》在开播之初用的是光头孟非,他的风趣健谈大受群众喜爱,现在的大林能说能评,机智幽默让受众追捧;要创立自身品牌,必须要维护受众的认同感。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受众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喜欢看的就播出,老百姓不喜欢的就放弃,这些也是一切为了民生的真谛。2014年底开播的《卞说卞聊》是为了谈谈老百姓关心的事,该栏目还积极与受众互动,深受受众喜欢和认同,在开播不久就成了《零距离》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电视民生节目要适时而变,要不断创新品牌。电视民生节目是以“民生”为主,节目形式在保持稳定的同时,要积极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和品牌含金量。
(四)提高从业者新媒体水平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人人都成为“媒体”,致使很多从业者对自身要求越来越低,甚至认为只要能发稿就是好新闻。作为报道民生新闻的电视媒体,必须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在大胆创新的同时,培养一批优秀的电视媒体从业人员,提高现有电视台从业人员水平。这需要和社会的合作才行:需要教育培养机构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从业水平、需要电视台有培养和培训体制,另外需要新闻从业者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真正推动电视媒体的民生新闻提供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以《华尔街日报》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
[2]柳溪.“新”媒体“新”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J].电影评介,2013(1).
[3]李兵兵.当故事走进电视民生新闻[J].新闻窗,2014(5).
[4]陈嘉宾、李静.地方电视台办好民生新闻的举措[J].新闻传播,2013(12).
[5]张丽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理论、实践及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13.
[6]曹宇.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栏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7]刘畅.电视民生新闻出镜记者的表达技巧[J].新闻窗,2015(1).
[8]严�F.电视民生新闻刍议[J].西部广播电视,2014(17).
[9]齐迪.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探析[J].科技传播,2013(24).
[10]潘丽娜.电视民生新闻的风格特征与核心价值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19).
(作者:南京晓庄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