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峡南煤矿:强掘补欠破瓶颈 精耕细作促发展
|
2025年以来,川煤集团华荣公司龙门峡南煤矿锚定全年目标任务,以“强掘补欠”为抓手,以“实干龙南”为导向,全力破解复杂地质条件下生产难题。1~10月标煤产量、掘进进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90.2%、87.3%,稳步推进年度任务落地。
统筹部署强衔接
科学部署是高效生产的前提。该矿建立常态化生产计划调度机制。每月26日前,由生产副矿长牵头,组织业务部门召开月度生产计划会,及时总结复盘上月工作情况,全面梳理地质构造、瓦斯灾害治理、设备运行、头面接替、人员组织等关键环节,提前制定管控措施,合理规划下月进尺计划。同时,由调度室负责组织对接替工作面实地查勘,并制定接替工作清单,提前部署准备工作,确保衔接有序。
为应对设备安装等特殊情况,该矿全年保持1~2个备用岩巷掘进工作面,实现生产无缝衔接,月正规循环率达90%以上,为产量与进尺目标达成提供坚实保障。
精细组织提效率
高效的劳动组织是提升效能的关键。该矿严格管控生产现场,通过完善影停台账,及时分析原因并落实改进措施,全力保障有效作业时间。该矿针对不同巷道施工特点实施差异化管理。岩巷施工中,要求班组下班前必须做好场地清理,为后续班组皮带、电缆延伸等辅助工作做好铺垫,且跟班队干现场督促。煤巷实行分班责任制管理,早班至少完成一个掘进循环,同步推进设备检修、K1值检测、喷浆等工作,中夜班专注掘进支护,确保日进尺不低于7米。电钳人员实行错峰入井制度,利用交接班时段开展设备维护,最大限度为生产班组争取作业时间,形成各环节高效协同的生产格局。
优化运输保畅通
运输畅通直接关乎矿井整体生产效率。该矿通过优化巷道布置与运输线路,减少无效转运环节,将采区煤仓仓储能力提升至1600立方米,矸仓仓储能力达600立方米以上,满足矿井单日正常生产存储需求。同时,按照“机轨合一”标准优化运输系统,实现煤、矸分装分运,提升转运效率。针对无法直接进仓的炮掘工作面,在耙矸机后方配备30~35米二运皮带,通过机车串车接矸转运至矸仓卸载点,构建矸石连续运输体系,彻底解决运输瓶颈问题。
此外,该矿还加强对310主运皮带的管理,每日安排专人沿皮带运输系统开展徒步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快速处置,全力保障主运皮带运输畅通。
技术革新强单进
技术创新是破解生产难题的核心动力。该矿针对岩巷掘进中深孔爆破配风量不足的问题,将爆破工艺调整为浅眼多循环爆破,优化掏槽眼深度、装药量等关键参数,使单次起爆药量从54~60公斤降至30~36公斤,既解决合规性问题,又将日均进尺从5米/头提升至5.2米/头。同时通过补打空眼、调整炮眼角度与间距等方式,提高炮眼利用率,实现岩巷月进尺稳定在120米以上。同时,结合围岩变化与矿压观测结果,动态优化支护参数及断面设计,避免过度支护造成成本浪费。半煤巷严格执行随掘随喷、一次成巷工艺,杜绝二次返工,月单进水平不低于230米。
此外,该矿加强打眼工等重点岗位人员培训,强化岗位职责考核,全面提升作业人员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
激励保障添动力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激发生产动力的重要支撑。该矿建立计件工资台阶化管理模式,对超额完成进尺计划的班组实施阶梯奖励,依据贡献度与岗位差异分配奖金,充分调动班组积极性。设立“全勤奖”,鼓励休息人员主动返岗,严控无故请假与旷工,缓解劳动力紧张压力,对打眼工、爆破工等特殊岗位给予每班专项补贴,提升特殊工种工作积极性。同时,大力开展“师带徒”活动,制定专项奖补政策,徒弟考核合格后奖励师父1000~2000元,未达标则给予同等金额处罚,营造“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此外,矿培训中心每半月开展重点岗位实操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职工授课,着力培养技能型、全能型人才,推动多岗位融合,实现减人提效目标,为矿井持续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本网通讯员:唐 铝
(编辑:韩语) |

青海能源集团团鱼山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