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降本责任田 收获增效新硕果
“今年1-8月份,累计修复风筒、弹簧风筒、坑道钻机、手持式风钻、高压管及管件等各类可复用物资40余种,总复用价值达173万余元……”在河南能源义煤公司耿村煤矿“修旧利废、降本增效”的实践热潮中,通风队精准锚定思想、制度、现场三大维度持续发力,将降本责任细化到每个岗位、贯穿于每个环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增效答卷”。
思想先行 厚植共识
“以前总觉得‘降本’是队里的事,现在才明白,节约成本的关键,就藏在我们每次回收废旧物资的小细节里。”在通风队的班前会上,职工们围绕“降本增效”主题展开热烈讨论,这样的感悟已成共识。
该队深知,思想认同是降本增效的首要前提。一方面,充分利用班前会、安全例会等契机,逐条解读矿井物资回收复用管理办法,结合当前成本管控实际形势,让职工清晰理解“为何要省”;另一方面,创新推行“班前征集建议、事前明确计划、事后观摩学习”的全流程工作模式,不仅明确告知职工“怎么省”,更鼓励大家主动探索“如何省”,让每个岗位都成为降本思路的“发源地”。遇到难修复的设备故障,队里还会专门邀请矿上技术能手到现场“手把手”教学,将抽象的节约技巧转化为看得见、学得会的实操能力。如今,“能省则省、能复用则复用”的意识,已悄然融入拆解零件、领取物资、现场作业的每一个细节,深深扎根于通风队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心中。
制度护航 抓实管理
“没有队长、书记签字的领料单,再好的物资也领不走。”这是通风队物资管理的“硬规矩”,更是该队以制度促管理提质的核心抓手。
为从源头杜绝材料浪费,该队构建起“全流程管控机制”,每月依据矿井生产作业计划,梳理物资需求清单,按“非必要不支出”原则制定领料制度,班组需填写领料单并经多级签字存档后,方可由专人统一领料;针对不同物资特性与日常使用情况,设定差异化回收率标准,不易损坏的物资回收率要求不低于80%,易损配件回收复用率不低于30%。同时,建立物资回收、复用台账,将回收物资按价值折算为工分,直接与工资兑现挂钩,让“多回收、多复用”的职工切实得实惠。坚持严格考核与正向激励并行,月内班组材料超支按规定处罚,每月对回收复用成效突出的集体给予奖励。这套“严管控、真激励”的制度体系,成功让降本从“被动要求”转变为职工的“主动行动”。
现场赋能 聚力创新
“以往‘难回收、难复用’的高压管,我们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分割成段+加装可拆卸接口’的改造方案,实现分段回收复用,大幅减少了新材料投入。”走进通风队负责的12240上下巷及周边作业点,“变废为宝”的创新巧思随处可见。
针对风门穿线效率低的痛点,该队盘活库房边角料焊管资源,自主设计制作矩阵式“风门排线过墙桶”,既显著提升穿线效率,又从源头降低后续维护维修成本;面对束管接头漏气这一行业共性难题,该队设计制作了全新束管连接装置,以内层高弹性硅橡胶保障密封性能,外层可调节金属套强化稳固性,成功将束管监测氧气含量从原先的18%左右降至10%以下,让监测数据精度与稳定性双提升。为提升物资回收复用效率,该队创新物资回收复用模式,在东西区抽放泵站设立专属物资回收站,对可直接复用的物资实行专人管理、精准统计,需修复的物资统一升井集中加工;每日进班会,该队结合当日作业计划制定材料使用清单,优先调配井下可用物资,最大限度避免资源浪费;针对价格较高的放水器,职工们巧用废旧管道自主加工,直接节省近五成采购成本。
从思想引领凝聚节约共识,到制度保障规范资源利用,再到现场挖潜激活创新动能、全员参与筑牢降本防线,耿村煤矿通风队以精耕细作的态度打理“降本增效责任田”。今年以来,173万余元的复用价值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收益,更充分彰显了“人人算成本、处处要效益”的团队合力,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且持久的动力。
本网通讯员:程 果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