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质量——朝源煤矿构建质量管控“四梁八柱”小记
巷道深处,矿灯的光束在煤壁上划出清晰的光斑。中煤三建集团朝源煤矿总工程师赵斌远用“问顶钎”敲击着刚支护完成的巷道顶帮,回声沉稳而均匀。“听听这声音,就像敲在优质混凝土上一样结实。”他转身对身后的技术团队说,“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是每一个工序、每一个环节‘铸造’出来的。”
这是朝源煤矿“质量月”活动中日常的一幕,却折射出这个矿质量管理的深刻变革。在这个井下的各个工序标准考核时,质量管理的“四梁八柱”正在悄然建立,支撑起整个矿井的质量大厦。
![]()
系统建构:质量管理的坚实根基
“过去的质量管理就像打地鼠,哪里出了问题就打哪里。”矿长刘伟洋在质量月启动会上坦言,“现在我们要建立的是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以制度基石为第一根梁柱,新修订的《质量责任制实施细则》将质量责任精准落实到每一个岗位,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为什么负责、怎么负责、负责到什么程度。
第二根梁柱是严密的执行体系,建立了“自查-互查-专查”三级检查机制,就像三道防线守护着质量关。第三根梁柱是科学的考核机制,将质量指标与绩效工资挂钩,权重从原来的10%提高到30%,让质量真正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第四根梁柱是持续改进机制,设立质量改进专项基金,专门用于鼓励技术创新和小改小革,让好的点子能够落地生根。
采煤工作面里,技术员乔攀升正在使用新配发的激光指向仪校准采煤机轨道。“偏差不能超过5毫米,”他一边调试一边说,“以前靠目测,现在靠数据说话。这套系统让我们有了精准把控质量标尺。”
人才培育:质量意识的深层播种
“质量改进不是运动,而是一种习惯。”在质量管理大家谈活动中,老矿工陈伟的话引发共鸣。他带来的保存完好的2000年的班组质量记录本,发黄的纸页上详细记录着当年的煤质数据。“质量需要传承,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手把手地教,心贴心地传。”
煤矿开展的“质量名师带高徒”活动,让12对师徒签订了质量责任状。通风科的技术骨干苏峰和徒弟陈鹏共同研发的“风水联动除尘装置”,不仅降低了工作面粉尘浓度,还获得了集团五小科技金奖。“这套装置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我师傅10年前的笔记,”苏峰自豪地说,“我们把传统经验和智能化技术结合起来了。”
“质量提升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全体干部职工的同心协力。”赵斌在QC成果发布会上说。本届质量月期间,全矿共成立13个QC小组,完成质量改进课题31项,预计年创效可达120余万元。每个小组都有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的合理搭配,既保证了经验的传承,又注入了创新的活力。
流程再造:质量控制的闭环管理
在机电科的质量分析会上,科长苏明涛指着大屏幕上的“质量改进闭环管理流程图”讲解:“从问题发现到整改落实,要经过7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有责任人和时间表。”这套流程确保了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不会无故消失,而是会得到彻底解决。
机电科建立的“设备隐患溯源”机制,要求每一个质量问题都要追溯到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例如,最近发现的皮带跑偏问题,不仅调整了设备,还修订了安装作业指导书,增加了3个质量控制点。“我们要像中医看病一样,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质量办公室主任李永强表示,“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案找规律。”
![]()
文化浸润:质量理念的内生增长
煤矿开展的“质量金点子”征集活动,收到了217条建议。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建议不仅来自技术人员,更多来自一线工人——支架工提出了改进阀组的建议,电工设计了电缆吊挂新方法,甚至食堂厨师都参与了锅炉节油阀质量改进。
车队王果敬的建议获得了一等奖。他设计的多功能工具包,将井下常用工具整合在一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工具丢失率。“我在井下干了二十年,知道哪里需要改进。”王果敬说,“质量改进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我们这些老工人肚子里有的是干货,就缺个表达的渠道。”
成果固化:质量标准的迭代升级
质量月期间,朝源煤矿修订了18项作业标准,新增了9个质量控制点,完善了全员质量档案。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了“质量改进成果转化机制”,将优秀的QC成果、合理化建议转化为标准作业程序。
“我们要把质量月的成果固化下来,让临时措施变成制度安排,让好的做法成为工作标准。”矿长刘伟洋在总结会上表示,"质量提升永远在路上,我们要让每个工作日都成为‘质量日’。”
巷道深处,矿灯闪烁。质量之光,照亮了千米井下,更照亮了煤矿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在这里,质量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每一个岗位的坚守,每一道工序的执着,每一次改进的积累——这也许就是朝源煤矿质量月最深刻的启示。从制度到人才,从流程到文化,四梁八柱撑起的不仅是一个“月度”的活动,更是一种深入到每个系统的质量追求。
本网通讯员:李继峰 李海涛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