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矿山向“数”而行:一场从“手镐”到“手柄”的产业革命
从依靠老师傅手感与经验的“镐采时代”,到数据驱动、算法优化的“智采时代”,煤矿工业正经历一场由新质生产力引领的深刻变革。本文以中煤三建集团托管的朝源煤矿、阴湾煤矿、天瑞煤矿的智能化转型为主线,系统梳理从思想破冰、行为重塑、管理革命到组织蜕变的完整演进路径,展现国有矿山建设企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迭代转型。
智慧矿山,向“数”而行:一场从“手镐”到“手柄”的产业革命
8月28日凌晨4点30分,陕西神木朝源煤矿井下210米。采煤机司机侯启超手持防爆型智能手柄,一键启动系统。割煤机、液压支架、运输机协同运转,压力、气体、产量等数几十个数据实时上传、AI解析。这一班,他所在的智能化工作面产出原煤5600吨,故障为零,吨煤电耗下降23%。
“二十年前,我父亲挖煤靠手镐和铁锹,现在我靠数据和算法。”侯启超说。从“人控”到“智控”,从“劳动密集”到“数据驱动”,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这片深藏乌金的土地下静默而高速地发生。
![]()
一、思想破冰:从“信镐头”到“信数据”
变革,始于思想深处的破冰。
“一开始大伙儿都不信机器能自己采煤。”综采队队长周磊从事采煤30年,他坦言,“刚开始,老师傅们宁愿信自己的‘镐头经验’,也不信传感器上数据。”
真正的转折点,是一场“人机比武”。老工人与智能系统在同一地质条件下同台竞技,结果智能工作面多出煤15%,回收率更高、矸石量更少。“数据不会骗人。”周磊说。如今,每天晨会第一件事就是分析系统推送的优化建议,“工人们抢着学操作、看数据,生怕跟不上节奏。”
“煤矿智能化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朝源煤矿矿长刘伟洋说。他从墙上取下两张对比图:一张是2016年工人井下艰苦作业的场景,另一张是如今工作面无人跟机、设备自主巡航、系统智能调优的实时画面。“我们要让煤矿工人体面劳动,让每一吨煤都闪耀智慧光芒。”
二、行为重塑:从“人力跑腿”到“指尖调度”
智能化不仅是机器的更替,更是人的行为革命。
在阴湾煤矿调度中心,运输队长吴效金轻点鼠标,指令精准下发。“过去领料全靠人跑腿,现在动动手指就能送达。”系统上线初期阻力不小,“有的老师傅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煤矿开展“一对一”帮扶,如今连54岁的老班长都能熟练操作终端。
阴湾煤矿井下52103综采面,司机陆战国手持万向操作杆,轻轻一推,煤机旁的液压支架精准到位。“过去移架靠人力扳动手把,一班下来浑身酸痛。现在移架时间缩短38%,力气省了,效率上去了。”他说。如今矿工们下班时工装干净、精神饱满,“煤矿工人也可以是白领”成为新常态。
2019年起,集团以朝源煤矿为试点,组建攻坚团队驻矿攻关。90天完成全流程数字化诊断,梳理94个可优化节点,形成12项工艺流程报告。改造后,单班作业人员从35人减至11人,生产效率提升40%,实现“人少煤多、智能管控、安全高效”。
![]()
三、管理革命:从“人盯人”到“云管控”
管理,正从传统的“人盯人”走向“数据说话”。集团主动拥抱新技术、新模式,系统谋划数字赋能和管理变革,探索"人工智能+"的数字驱动管理新模式,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决策科学性等方面推动大模型广泛应用。
托管煤矿数据设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过去,井下地质图纸、开采方案、设备布局等全部依靠技术人员手工绘制,耗时耗力且易出错。现在,智能系统根据地质勘探数据和实时传感信息,自动生成三维可视化开采模型,数据更精准、制图更规范、决策更高效。“以前设计一个工作面需要一周时间,现在系统实时生成最优方案,精度提升90%以上。”技术科工程师张晓明表示。
朝源煤矿智能管控平台自动生成每个班组的产量、能耗、设备利用率等36项指标,直接关联绩效。“有个老区队长因设备空转时间超标被系统预警,一开始很不服气。我们调出数据曲线,他看完心服口服,现在成了智能管理的积极分子。”刘伟洋说。
“我们给设备装上‘大脑’、接通‘神经’。”煤矿智能化办公室主任张凯伟表示。目前朝源煤矿已实现9个岗点无人化值守,依托智能系统实现远程集控和故障诊断,井下用人减少60%,生产效率大幅跃升。
![]()
四、组织蜕变:从“层级管控”到“生态协同”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组织层面。集团以数智一体化升级为抓手,全面重塑管理体系,超前配置软硬件设施。在硬件配置上立足“硬”要求,按照自主升级和社会引进“两条路径”,全面更新升级硬件设施,强化集团数据中心建设;在软件优化上追求“新”突破,广泛开展需求调研,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推动管理软件的协同定制、自主开发、系统集成和迭代升级。
在天瑞煤矿培训中心,90后集团管培生柳昌涛在数字孪生系统上模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开采作业。"过去师徒相传要三年出师,现在三个月就能独立操作。"培训中心主任张军说。老师傅们从最初"担心被替代"到主动转型成为智能培训师,现场经验与系统结合迸发出新价值。
集团打破传统层级结构,组建跨矿区技术攻关团队。朝源煤矿机电科长苏明涛带领90后技术员研发的设备预警模型,在全集团推广。“过去论资排辈,年轻人很难冒尖。现在谁有创新谁就是专家,我团队里有个95后技术员享受科级待遇。”
集团将数智一体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统筹调度人、财、物等资源,全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任何妨碍项目建设的人都要让位,任何不配合的单位和个人都要严肃问责,对于“低质量、低效率”的系统,坚决执行“一票否决”。
集团为托管煤矿引入的“煤矿大脑”,集成AI算法、实时数据处理与数字孪生技术,可对设备健康度、地质变化进行实时预测与自主调优。通过AI预警,主轴故障可提前48小时预测,准确率超92%;智能通风系统动态调节风量,有效解决长距离通风难题。
“以前是‘经验采煤’,现在是‘数据采煤’。”刘伟洋说,“系统能实时诊断,还能自主学习优化工艺参数。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截割速度、支架支撑力等通过算法实时调整,资源回收率提升5.7%。”
优秀实践正在全集团快速推广:阴湾煤矿引入“生产智能调度系统”,物料运输效率提升25%,年节约成本超300万元;天瑞煤矿嫁接“数字孪生培训系统”,新员工上岗周期缩短30%,人力成本下降28%。让数智化技术成为推动集团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这场由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深刻变革中,中煤三建集团不仅挖出了煤炭,更挖掘出传统行业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在毛乌素沙漠深处,一座座矿井正焕发全新的智慧光芒。
本网通讯员:魏清 李继峰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