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赋能强基 守护绿水青山安康
在刚刚召开的“全省煤田地质科技创新大会”上,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生态地质创新团队获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该团队是近年来活跃在生态地质领域的一支年轻队伍,由15名专业技术骨干挑大梁,成员平均年龄37岁,半数为研究生学历和高级以上职称。团队的年轻化、高学历化特征在重大项目承揽、核心技术攻关与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显著的综合优势。团队依托物测队雄厚的技术实力,在湖泊生态地质调查评价、土壤污染调查修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
融入实践,创新生态地质综合调查技术方法。团队在全省首个湖泊多项性生态地质调查项目中,运用遥感解译、生态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及地球化学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创新使用地质云水文地质与水资源“在线调查”系统,利用低环境扰动的野外勘查技术和保护区内非侵入性勘查模式,圆满完成了“山东省南四湖地区1:50000多项性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创新提练了湖-地-空三维协同多要素耦合生态地质综合调查技术,成功入选省级绿色勘查示范项目,并荣获2024年度山东省十大优秀地质科技成果奖。
“变废为宝”,助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团队设定清晰目标,搭建知识共享与跨界学习平台,追踪前沿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服务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在山东泰安、济宁、枣庄、临沂、淄博等地市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采煤塌陷地治理等项目200余个,通过危岩体清理、削坡整平、覆土绿化等技术手段,让沟壑变平川、矿山披“绿装”,助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瞄准难点,实施工程项目科研攻关。团队坚持需求导向,突破科研难题。紧密围绕生态地质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科研选题精准聚焦现实需求,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与应用落地。团队先后承担了科研课题6项,在“重金属迁移转化机理”“水文-生态-地质演化机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湿地碳汇潜力评估”等研究方向取得原创性认识和突破性技术成果,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深耕地学,聚能生态修复技术。团队紧跟科技前沿,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探测等前沿技术赋能创新发展,持续提升地质科研的精度、深度与效率,赋能地质科技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依托物测队专业技术和资源优势,成功申办“‘双碳’愿景下生态地质调查与生态修复省级高级研修班”,10位院士专家受邀作学术报告,来自全省业内百余名学员参加学习,团队成员作了题为“北方典型湖泊生态地质问题分析与研究—以南四湖为例”的科研报告,获得行业内认可和关注,提升了品牌形象与知名度。
多措并举,铺就人才“成长阶梯”。团队聚力人才培养,打造创新团队。采用导师带徒、名师讲座、技能竞赛等多元化方式培育高技能人才,强化终身学习。深刻认识科技发展迅猛态势,持续学习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个人及团队科技创新能力,着力锻造富有探索与求知欲的一流创新团队。多次在全省生态修复技能竞赛中荣获个人奖、团体奖;1人获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和青年地质科技奖;2人分获省煤矿水害治理先进适用技术和工作经验一、二等奖;累计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专著4部,专利10项。
团队带头人李新凤在全省煤田地质科技创新大会上作了表态发言: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生态地质领域的探索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新的起点,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创新实施局党委“113388”发展战略和思路,用地质智慧解读大地密码,用科技能量焕新生态环境,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煤田地质力量。
本网通讯员:赵 欣 魏乾乾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