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煤炭 > 煤企通讯 >

    褪去书生气 筑牢矿建梦

    2025-02-19 21:34 [煤企通讯]  来源于:中煤三建神木分公司    作者:李继峰 李恒
    导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近年来,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全方位实施青苗计划,建立年轻英才选育管用全链条培育机制,形成年轻干部到一线去、优秀干部从基层来的良性循环。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近年来,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全方位实施“青苗计划”,建立年轻英才“选育管用”全链条培育机制,形成“年轻干部到一线去、优秀干部从基层来”的良性循环。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研究生),怀揣着激情和梦想,毅然告别舒适的都市生活,投身矿建项目,用青春和才华书写了一段段精彩的人生篇章。
      
           “打造‘中国矿建第一品牌’,实现转型发展,关键在人才,在于事业的薪火相传。”三十工程处有力资源部部长李柄灿介绍,实施此项计划,就是要选拔一批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办实事、解难题,实现干部长才干、职工提素质、班队增活力。
     
           近期,笔者先后到陕北矿区和罗河铁矿项目部,对“青苗计划”中脱颖而出的王鑫、龚晓茜、柳昌涛、吴宇祥等“大学生队官”进行深入采访,看看这些矿建英才的青春足迹和奉献风采。
    扎根矿建不负韶华
     
           春节前,王鑫工作岗位有了调整。作为三十工程处曹家滩项目部技术员的他,被安排到掘进队担任副队长,而他还有一个身份——“青苗计划”的重点培养对象。
     
           王鑫做为一名优秀毕业生来到大漠深处矿建项目部,身兼多职,扮演着“技术员、测量员、安监员、培训员”等角色,还是井下青年突击队队长,做为项目部的多面手和顶梁柱,他的能力迅速发生了“核裂变”。
     
           刚到项目部时,没有互联网,几个住在一个彩板房,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工作任务繁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怎么办?既来之,则安之。自己要珍惜岗位,想方设法战胜一切困难。
     
           最令王鑫感动的是,身边的矿工兄弟加班加点,无怨无悔。师傅们在井下干多重的活,遇到多大的危险,出过多少汗,升井后,对生活笑脸相,亦然乐观。他切身感受到:工人们的身上散发着矿建系统闻名的“猛虎的精神”。
     
           “我要像他们为榜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肯奉献,扎根矿建不负韶华。”王鑫这样说。无声誓言,催人奋进。他整天以奔跑的姿态,高质量完成自己的工作。项目部有检查了,他加班加点到现场抓工程质量,还将技术资料完善好。他带着职工排查现场隐患。有时想起吃饭了,找到放到口袋里的包子,早已冻成了“冰疙瘩”。
     
           “没有最忙的时候,只有更忙的时刻。”王鑫说。他结合立井建设的特点,他提出多项优化方案。比如,在施工表土段时,刚开始的黄沙,再到后来的红土,再往下那便是冻土。结合地质条件的变化,他和队里持续优化劳动组合,采用了“滚班制”,三个出渣班一个打灰班,包括清底班。到基岩段,那便是两个出矸班,一个打眼放炮班和一个打灰班。再往后那便是套壁,他们根据现场变化,及时调整工序和劳动组合,实现了高效生产。他和矿工兄弟在现场一起出汗,矿工兄弟也很快接纳了这位特别能吃苦的“大学生队官”。
     
           选出好苗子,培养是关键。三十工程处对沉培养锻炼的“大学生队官”,建立了导师帮带“育苗”机制。王鑫与项目部经理王小彬建立“1+1”帮带关系,通过思想引导、理论辅导、技能传导职责,在王老师“手把手、心贴心”关爱帮助下,王鑫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从“大学生”向“矿建优秀队官”的亮丽转身。
    历练中拔节生长
     
           正在井巷里历练,将双脚扎进泥水,青春在磨砺中格外茁壮。
     
           2023年以前,龚晓茜从未到过陕西神木,只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过这个“煤都”。三年前,带着一份好奇与期待,从新疆农业大学刚毕业不久的龚晓茜,从一路向西,来到朝源煤矿工作。龚晓茜被派到综掘队工作。在一线工作虽然辛苦,在师傅们的帮助下,他甚至不觉得和家乡有什么区别。
     
           原以为大学里和实习时的积累的工作经验,能很快适应队里生产,然而事实证明龚晓茜过于乐观了。沟通是第一道关。一线的职工,很多人学历不高,理论知识缺乏。一次,他和一位师傅检修水泵,就是沟通问题,看到龚晓茜打开的水泵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入手,那位师傅无奈叹气。
     
           打那以后,龚晓茜开始努力学习实操技能,让自己更快融入。除了沟通,与矿工兄弟打交道也是重要一课。刚到队里第一个月,赶上安全质量达标验收,龚晓茜跟着队长孔祥灿一起验收工程,在打分时,龚晓茜生硬直接,“巷道有积水,需要持续清理卫生!”师傅看了龚晓茜几眼,没吭声。回去后,孔祥灿提醒龚晓茜:“和矿工兄弟说话,可不能有任何架子,你得忘掉你大学生的身份,像对待家人一样。”
     
           几件事下来,龚晓茜逐渐明白,在队里工作,光有热情不行,还必须掌握方法。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融入队里工作和管理,经常会被热情的矿工叫住,让龚晓茜在一起聊了聊技术问题。有一位工友说,“都快忘了他是研究生了,感觉就像是龚晓茜就是一个矿建好小伙!”
     
           而龚晓茜也发挥自己年轻、勤快、和专业功底深厚的优势,主要对综掘机供液系统、供风除尘系统等进行了升级,对皮带系统的润滑站、滚筒、离合器、减速箱和各部位紧固螺栓密封情况,漏油处理以及更换组合垫;稳车闸皮和减速器齿轮箱齿轮的一个磨损检查及更换等进行技术升级。担任副队长期间,优化了暗斜井延伸段及3水平副斜井延伸段的开拓施工管理。具体包括班前会任务分配,施工进度计划调整安排、井下顶板管理、锚杆支护、巷道布置等巷道成型质量方面,尤其是3水平副斜井延伸段巷道掘进尺寸的控制,确保综掘作业的循环施工。龚晓茜有个小本子,每天都列满了队里的待办事项。
     
           虽然离家一千多公里,但龚晓茜在矿上依然感受到家的温暖。龚晓茜常想,不是综掘队需要龚晓茜,而是龚晓茜需要综掘队。从一名大学生到大学生队官,龚晓茜真正在基层历练,将双脚扎进基层,感受到自己的拔节生长。有时,家里人也会有些心疼,担心龚晓茜在这里条件艰苦,但龚晓茜却格外满足,因为自己的青春在磨砺中格外茁壮,当初离家时对新疆的好奇和向往,如今已是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扎根现场直面挑战
     
           柳昌涛,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天瑞煤矿综采队副队长。
     
           不知道他有高学历,只看他身高一米八多身高,肩膀宽厚、手臂粗壮、皮肤黝黑,一眼看上去,总认为他就是一名地道的“综采新星”。
     
           在天瑞煤矿,放眼望去只看见的荒漠高原。在巷道里有两个醒目的标语牌,一个是“安安全全回家,严格按章操作”,一个是“家人盼望您平安回家”。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安是一种期盼,但对于坚守在这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他们以奉献为代价守护着这片承诺。
     
           告别象牙塔,柳昌涛做好管理从细节着手,从采集隐患数据,到职工操作规范,再到为职工讲故事安全……柳昌涛做得扎实。当他发现职工的安全素养低。他提出班前安全礼仪活动,从点名,诵职工训导辞(安全誓辞)、班前安全讲评和排队入井等细节入手,培植职工规范意识。整天出蛮力的一线职工,搞安全礼仪,能不能成功?很多人都为他捏一把汗。也有的在背后嚼舌头。柳昌涛认为,认准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他自己率先做示范,要求班队长和生产骨干带头做,人人过关。连续三次考核不过的,班长就地免职。
     
           作为一名从大学走出来的综采副队长,柳昌涛像成熟的麦穗,总是埋头苦干、脚踏实地、认真做事。他在贯彻学习《技术措施》时,首先做到“三到三看”:先到现场,看施工环境,让职工明白防控重点;然后是到地质部门看施工水文地质变化,知道隐患威胁“藏在哪”;第三步是到档案室,看历史图纸资料,掌握管理重点。“不让《技术措施》变成一纸空文,就要用心编写,让措施与生产无缝对接。”柳昌涛说,“施工的岩石硬度有几十种,如果不能精确掌握,就不能根据变化选择锚距和支护方式。技术跟上了,矿工才能少出力,成本也会降下来。”一副少年老成的语调,证明了他对综采管理特别的“非常懂”。平时少言寡语的柳昌涛,会在班前会,变成“婆婆嘴”,从迎头隐患怎么查,到皮带机螺丝怎样拧,都会讲得特别细。他有一本沾着煤灰的记事本,上面写着百余条“安全小提示”。每次开班前会,他都会打开记事本,根据现场情况提醒矿工
     
           2024年12月,综采队需要开采一个三角形工作面。柳昌涛主动请缨,和技术科专家一起,采取“甩采”新工艺,把综采面像鞭子那样“甩起来”。在开采时,有时机头甩、有时机尾甩,最长的甩采长达80米。甩采现场管理,柳昌涛推广了“实名管理法”,把每个支架、每个闸阀、每根电缆等,都有负责人。全部实行挂牌管理,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有严细的标准,大大提高了甩采的标准化,改善了现场工作环境。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柳昌涛出色的工作业绩,得到了项目部领导和矿方总工程师肯定,他专业的态度,交出一名矿建“大学生队官”的满分答卷。
    走出平凡升华自己
     
           吴宇祥,今天2023年6月,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现是罗河铁矿项目部的一名优秀队长。
     
           吴宇祥在学校的时候学的内容是矿建方向的。干铁矿,他是轻车熟路,第一次到现场,他和师傅一起工程验收,他全程跟着,看他们检查锚杆、锚索、巷道尺寸等,他深知,矿建工程质量,关系着矿井矿工的安危,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矿建辛苦,吴宇祥每天背着测量仪器上上下下,到迎头去给掘进队放中线和腰线,保证巷道方向和高度的正确性,在此期间,他也学会了如何架设仪器和仪器的工作原理,他学会了如何计算巷道腰线的高低,怎么标注等方面的知识。
     
           如今,当一名掘进队的大队长,吴宇祥独挡一面了。在检查时,他特别认真仔细。在迎头,检查综掘队的锚杆、锚索抗拔力;对扭矩力是否达标?锚网压茬够不够?动态管理牌板和顶板离层仪参数准不准?他都会认真校验。遇到生产上的问题,他总是与工人的多沟通,多解释。让师傅们明白,这不是“挑问题”。帮他们找出不合格的锚杆、锚索,是为了他们的安全。通过解释,让师傅明白:高质量操作,优质工程,才是最高速度、最大的效益和最大的幸福。
     
           吴宇祥刚刚步入项目部,各种困难便接踵而至。他回忆说:“刚来,感觉差别很大,适应不了,跟大学生活完全两个世界。虽然去之前有心理准备,也听别人讲过很难,但是有些困难,没经历过的人永远感受不到。”为了完成技术数据,吴宇祥每天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苦练技术,强化安全知识,参加日常员工学习培训。
     
           “每天都过得太充实了,累了倒头就睡,有时候休息10分钟就好像睡了一个多小时,睁开眼睛,干劲又来了。”吴宇祥说。
     
           皖南的烈日、黄沙;夜间的低温、湿冷;路上的崎岖、险阻,体力的透支。有时生产突击任务来了,吴宇祥凌晨2点,带着设备奔赴现场,处理施工中的疑难杂症。他坚毅,认真、专业,通过努力,用高质量的服务矿建的安全、效益和标准化,他用自己的汗水、智慧和吃苦奉献,定义着一名矿建大学生的的价值。
     
           在管理中,他首先结合综合队的承包模式,进行了工资薪酬制度改革,采取固定工资+效益工资+其他奖金(安全、质量、超产等)的模式,让工人们劳有所得、多劳多得,既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也鼓励他们安全高质量生产,注重协作,提高连队荣誉感。同时,积极推荐队伍里的精英力量转正为正式工,经常举行聚餐等其他集体娱乐活动。作为队长,每班升井时,他坚持是“走在最后的一位”。
     
           他担任队长7个月,开掘巷道突破 3000m。其中在 6 月份,月生产进尺 608m 的好成绩,创项目部最高纪录。
     
           到井场去,到一线去。矿建发展离不开知识的传播和智慧的引领。一群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岗位建功立业,带着知识和热情谱写出新时代的华彩乐章,彰显出优秀学子的榜样引领力量。
     
           本网通讯员:李继峰 李恒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