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能宁煤石炭井矿区华丽变身工业文旅小镇
“实在想不到,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破败的老矿区变成了美丽的旅游打卡地!”10月7日,站在石炭井红光市场遗迹前,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退休职工老佟一边给家人拍照,一边感慨道。2016年8月,伴随新的环保要求和企业转型发展需要,老佟所在的石炭井焦煤公司职工被分流转岗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工作,他选择了内退,这次趁着国庆假期专门带着家人故地重游。
同一日,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天,国庆档电影票房以14.96亿收官,其中在石炭井影视基地取景拍摄的电影《万里归途》累计票房10.83亿元,独占鳌头。借着电影的热映助推,这个曾经在半个多世纪里创造过宁夏煤炭事业辉煌,后来却因资源枯竭、环境保护等原因趋于沉寂的老矿区,再次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和关注。
1958年3月,为保证酒钢煤炭供应,国家开始投资建设石炭井矿区。最辉煌时的1986年前后,这里曾居住着11万人,素有贺兰山“百里矿区”之称,医院、商场、学校、餐馆、影院、澡堂、菜市场等一应俱全。随着一段燃情岁月的渐渐远去,如今这里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也正因此,石炭井矿务局中学旧址、职工医院旧址、职工俱乐部、八号泉水泥厂、红光市场等公共设施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工业文化遗产。
石炭井矿区所处的贺兰山,是我国地理、气候的重要分界线,是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被宁夏人称为“父亲山”。曾几何时,由于历史原因导致贺兰山废渣堆积、矿坑遍布,生态功能受到一定影响。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贺兰山生态保卫战自此打响。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先后投入十多亿元资金,开展贺兰山生态环境建设。几年过去,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贺兰山由“黑”变“绿”,老矿区也蝶变成为热门影视基地和旅游打卡地。
如今的石炭井,以矿区“披绿”、文旅“掘金”为新目标,加快推进工业文旅小镇建设,致力于打造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老矿区转型发展的新样板。据了解,近几年,已有《山海情》《我的父亲焦裕禄》《绿皮小火车》《突击》《万里归途》等影视剧在此拍摄实景,还相继举办了贺兰山石炭井大峡谷越野拉力赛、石炭井桃花渡景观游、第三届千人徒步穿越贺兰山等大型活动,资源红利得到充分释放。“石炭井号”绿皮小火车正载着一批又一批区内外游客驶来,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网通讯员:王小龙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