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石节煤矿一家三代人扎根煤海唱响最美劳动者之歌
在铜川矿业公司下石节煤矿矿区,有着这样一家人,他们祖孙三代,先后有十四人投身煤矿生产建设,将自己的根深深的扎在铜煤深厚的黑色沃土上,初心不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励精图治,用实际行动唱响了一曲薪火相传,实干兴业的劳动者之歌。
他是一名志愿兵战士,也是一名矿工。五十年代,在祖国急需“工业的粮食”——煤炭的大背景下,二十六岁的秦明义和95名战友刚走下朝鲜战场,积极响应号召,脱下军装,穿上矿工服,成为了铜川矿区史家河煤矿的一员。后来,他相继转战王石凹、下石节煤矿,一干就是三十年。 1956年春天,年轻的班长秦明义带领史家河煤矿平巷队的工友们在煤矿生产工艺粗放、基础设施落后的重重困难下,靠着一股敢打能拼的闯劲,在低矮的巷道里,猫着腰,用铁锹、洋镐、雷管、木垛支柱,打出了一条条巷道,拉小车运出了一吨吨原煤。那时候,煤矿生活条件艰苦,他和妻子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1961年5月,王石凹煤矿筹建初期,已经是平巷队党支部书记的秦明义作为技术骨干来到王石凹煤矿,在傲背山下开始了新的征战。十年间,秦明义成为了见证“共和国长子”建成后第一个工作面形成,出第一吨煤,达产120万吨的光辉时刻,他将最美好的年华挥洒在了这片热土上。 1971年,下石节煤矿勘探建设,秦明义再一次身先士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是他不变的誓言。铜川矿区东区与北区地质条件迥然不同,高瓦斯矿井开采技术在当时还属于“前沿技术”。不会咱就学,没啥能难倒咱。从搞基建、起护坡到配合勘测掘巷道,组织分配什么任务秦明义都会全力以赴干好,从来不打折扣,认识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哥,赞他一句好样的! 新的矿井在他和工友的手中边规划边建设边生产,1980年终于正式投产,各项工作全面步入正轨。 1986年,秦明义光荣退休了。 这位有着六十六年党龄的老矿工感慨的说:“老一辈铜煤人就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既然选择了煤矿,我就要把根深深的扎在这里,让我的孩子们在这里继续干下去。” 69年出生的秦忠海是地地道道的矿二代,父亲临退休前将自己肩上的担子交给了他。秦忠海二话没说,初中毕业就踏进了矿井,子承父业,成为下石节煤矿防火队的一员。 刚上班的秦忠海正赶上矿井工作面回收封闭的节骨眼儿,防火队负责往井下各封闭点运输沙子、砖块、水泥、管路等材料,任务重,时间紧,第一个班他就背着近百十斤的密闭材料来来回回在巷道里跑了十几趟,人前不服输的他咬牙坚持着,下班的时候里里外外的作衣湿了个透,坐在巷道里好半天都动不了。亲身感受父辈们辛勤的工作和无私的付出,他暗下决心,既然干就要干出个样来,再苦再难也要咬牙挺住,绝不给父亲脸上抹黑。 两年后,秦忠海调任选运区成为了一名皮带监护工,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后来成家立业又有了儿子秦伟,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淡,但也其乐融融。 1990年5月,矿上投入了第一套高档采煤机,原煤产量上来了,选运皮带提速后出现了抛洒现象。他积极想办法改进皮带支架,有效杜绝了皮带撒煤现象。区队领导把他调到了检修班,从检修工、干到班长,秦忠海认认真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无论是推煤机检修、原煤皮带调试、选运机组故障、他都能手到擒来。风风雨雨三十多载,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组长”、“安全先进个人”就是他三十多年职业生涯的最佳印证。 回想起当年的艰苦岁月,秦忠海总会特别感慨。“当年随父母来到下石节煤矿,还里还是一片荒芜,基建队驻地的矮楼就是矿区最洋气的建筑了。这么多年,我亲眼见证着下石节煤矿历经边生产边建设,最终成为中国最美矿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秦明义、秦忠海父子扎根在矿山,接力奋战了四十七年,他们亲身参与、亲眼见证了铜煤矿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时代变迁。而作为秦家第三代人的秦伟对矿山更是有着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怀。 2009年,初中毕业的秦伟报考了铜川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电钳专业,希望用现代化的技术让铜煤这片土地变得更好。 2013年6月,秦伟被分配到了玉华煤矿,成为了掘进三队的职工。 第一次走进矿区,蓝白相间的矿区整齐有序,掩映在花草树木、蓝天白云之间让人赏心悦目,宽敞明亮的巷道,高效运转的设备,无人值守的机房,悬挂整齐的缆线,精神抖擞的矿工,现代化的调度指挥系统,一座现代化矿井跃然眼前。在新的岗位上,秦伟亲眼见证了矿井信息化建设进程,井上下直通电话、井下紧急避难硐室、应急广播系统、矿压监测系统、顶板安全监测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变频设备淘汰高耗能设备,物资超市替代储物仓库,矿井一步步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而他也在不断奋斗中实现着崭新的人生价值。 今年七一,对年轻的秦伟来说,是一个特别重大的日子。经过组织的严格审查,他将在火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爷爷秦明义知道了这个喜讯后特别高兴。拉着他的手说,“咱家三代矿工,都是党员,你要好好干,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把这句话牢牢的记在心里。要把咱家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