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学宇和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5年6月,以全国劳动模范、贵州盘江精煤股份公司土城矿副矿长尹学宇名字命名的“尹学宇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在尹学宇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围绕矿井安全生产中的疑难杂症,扎实开展技术创新,一项项创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创造了良好的安全效应和经济效益。
“两堵一注”降服瓦斯猛虎
据土城矿通风区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土城矿瓦斯利用率稳步提升,用于民用和发电的瓦斯量达4738万立方米,发电5393万千瓦时,综合利用率达75.46%,较2015年上升7个百分点。这一成绩的背后,是矿班子发挥集体智慧,不断探索瓦斯治理新工艺、新技术带来的结果,同时也是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围绕瓦斯治理难题,积极主动创新治理技术、攻克治理瓶颈的缩影,“两堵一注”封孔技术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通过实施全程下套管“两堵一注”封孔技术, 增加抽采半径,利用带压注浆封孔实现封堵孔壁内的煤体裂隙,加固、充填煤体裂隙,从而达到提高瓦斯抽采浓度的目的。据实测,采用这一封孔技术后,井下主管路瓦斯浓度提高到了50%以上,抽采到地面后瓦斯浓度仍然保持在45%以上,提高了瓦斯的综合利用率。把瓦斯化害为利,以用促抽,作为一种资源来抽采,增强了矿井的安全性。
“索、喷、注”支稳矿工保护伞
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在土城矿,+1350米水平以下为软岩巷道,不但顶板破碎,而且极易发生离层垮落,给巷道维护带来极大困难。经过对井下各系统、各巷道的长期观察分析,创新工作室在掘进和巷道维修中探索采用“索、喷、注”支护技术,与传统的“锚网+锚索+架U型棚+浇混凝土”的联合支护相比较,围岩支护强度大大增加,有效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系数和劳动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这一支护技术在盘江股份公司各单位得到大力推广。
采面安装亮点频现
去年8月份,在安装采煤二区21126综采面过程中,尹学宇和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又动起了脑筋:如何让安装既快速,又安全高效,说干就干,他们对采面煤层赋存、地质条件及工作面顶底板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决定尝试一种全新的安装技术:先一次性将采面溜子安设后正常运行,通过人工开帮的方式安设14个液压支架,紧接着将割煤机组安装调试正常,从14号支架处往上截割开帮,截出一架位置就安设一个支架。创新工作室成员敖成杭算了一笔账,传统的安装方法是在采面安设小溜子,通过打眼响炮、人工出货的方式安设支架,每班至少需要15人才能保证正常作业,而且每班只能安装4个支架。在安装过程中,人员要进入机道出货,安全上存在一定隐患,安装一个采面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采用机组开帮的安装方式,截割一个支架的安装位置仅需两分钟,人工需30分钟以上,每班仅需7人就可以正常组织作业,10天就能完成安装。另外,机组开帮作业还省去了响炮作业所需的雷管炸药消耗,省去了一部小溜子及由此产生的设备损耗、电耗、油耗,达到了省时、省力、降耗、提效、保安的目的。
创新永不停歇
作为煤矿,安全是生命工程,效率是创效工程,效益是民生工程,尹学宇劳模创新工作室正是围绕这三项工程,凡事做到精致、极致、细致,用一丝不苟、一如既往的工匠精神推进创新、服务安全生产,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研发团队发明的综采工作面“改变导风和支护方式快速回收法”改变了传统的工作面回收方式,不仅消除了回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加快了回收进度,而且大大节约了回收成本。采面液压支架抬底油缸创新项目解决了过去油缸推移过程中易断裂、油管易损坏、采面底板浮货较多、支架推移隐患多、速度慢的问题。采面上下端头支架改造运用创新项目不仅将作业人员由原来的4人减为2人,而且可以实现边支护端头边运行机组和刮板输送机的平行作业目标,消除了安全隐患,提高了作业效率。
本网通讯员:刘佳跃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