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写作杂文 >

    品读感悟《梁家河》

    2018-08-28 08:12 [写作杂文]  来源于:兴凯湖电业局    作者:葛飞雪
    导读:品读《梁家河》,你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他出生于红色家庭。在少年时,就立志扎根农村,用瘦弱的身躯,扛起了改造梁家河的重任。在经济和文化相当匮乏的年代,他一心为民,和梁家河的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工同酬,帮助村里开代销社、办铁业社、建沼气池、挖
        品读《梁家河》,你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他出生于红色家庭。在少年时,就立志扎根农村,用瘦弱的身躯,扛起了改造梁家河的重任。在经济和文化相当匮乏的年代,他一心为民,和梁家河的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工同酬,帮助村里开代销社、办铁业社、建沼气池、挖甜水井,筑淤地坝,将7年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留在了梁家河。他,就是现今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
     
        在上个世纪的1969年的1月13日,不满16岁的习近平,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来到了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在梁家河的7年时间里,他经历了思想的迷惘、彷徨,他接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人。
     
        习近平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强调知行合一的人。他在放羊时,手中不忘拿书阅读。晚上,别人在忙了一天后,就早早的休息,而他就着煤油灯,拿着书一看就是半夜。脸被熏黑了,吐出的痰都是黑的。   
     
        在农历二三月,习近平带领村民修大坝造田。当时,正是冰雪消融的时候,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
     
        为了建沼气池,他下四川取经,回来后亲自上阵,挖石背沙,经过千辛万苦,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使村民们尝到了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习近平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在国内外各种访谈和讲话中,他常常引经据典,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
     
        习近平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陕西山谷里生长着一种柳树,在贫瘠的土地上,它拼命的向下扎根,那不同于垂柳的枝条直指天空,倔强生长。它象征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着“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勇往直前。

        本网通讯员:葛飞雪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