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写作杂文 >

    家风故事征文:勤俭节约

    2017-09-07 13:57 [写作杂文]  来源于: 昌吉路政海事局    作者:宋文蛟
    导读: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素质和教养,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它是一个家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好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我的家风是什么?我想除了遵纪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素质和教养,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它是一个家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好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我的家风是什么?我想除了遵纪守法、独立自强、与人为善、踏实本分、知恩图报,最重要的就是勤俭节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朝李绅《悯农》。也是我人生中学会的第一首诗,每当想起这首诗,不由自主想起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记得小时候,刚刚上小学,我家里没有电视,为了能到连部看到电视剧《霍元甲》,迅速扒拉了几口饭,就拿起家里小板凳,跑到连部,占据有利地形,津津有味看起电视。正看得高兴。突然,感觉身体被人拎起,父亲一只手拉着我,一只手拿着板凳,生拉硬拽,把我从第一排位置拽回了家。一进家门,父亲指着饭碗里剩下的米饭,叫我吃完,我满不在乎,不就是一点米粒吗?还耽误我看电视。说完,又要拿小板凳出门。父亲二话不说,一脚踢翻小板凳,拉我到墙角,拿起饭碗,递到嘴边,大声喊道:“把饭吃完”。我第一次看到,父亲如此生气,我吃完饭,父亲拉我进卧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的粮食短缺,没有粮食,许多人被饿死。你爷爷、奶奶到处化缘、到处找粮食,到处找吃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只有参军,家里就是军属,生产队才能给家里多分一些粮食,才能度过饥荒。”说完,父亲拿出纸和笔,写出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意思是,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叫我会背会写,如果不会,今晚就不要睡觉,直到会背会写为止。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剩饭。一直到到现在,我无论是在家吃饭,还是在单位食堂吃饭,总是把饭碗里的饭吃的干干净净。

    记得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母亲给我买了一双球鞋,我穿着球鞋,从家到子女学校上学,走的是山路,再加上体育课踢足球。没过几天,鞋帮破了。我对母亲说;“妈妈,我的球鞋破了,再给我买一双吧!”母亲看看了球鞋,说:“补一补,还可以穿”。我说:“补了,有痕迹,又旧又破,叫同学看见,太丢人,再买上一双新的,”母亲把我的球鞋洗干净,拿到军人服务社,请修鞋师傅修补。傍晚,我放学回家,母亲把鞋给我,我一看,修鞋师傅手艺高明,根本看不出这是一双破鞋。母亲说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明朝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里诗句,意思是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我牢牢记住这一切。一直到今天,我的穿衣、穿鞋习惯,认为不破不漏就行,不必有多好,干净整洁就行。用破了的床单、进行加工,改造成抹布、拖鞋、拖把。继续使用。

    1987年3月,我的父母从部队转业到昌吉,家里的一些家具,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都还是转业时候带到昌吉的,用了近30年,还在使用着。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我和哥哥都懂得了勤俭节约。在我家卫生间里有一个水桶,每个人洗漱完后,水都倒在这个水桶里,我们用收集起来的水冲马桶,自我记事起就有这个习惯。那时候,我年龄最小,力气小,每次洗完脸,总是把水倒进桶里,有时生怕倒水时会溅出来,就会走近点弯下腰倒水,防止把水洒在水桶以外,浪费了。一直到今天,我是该花得钱一分都不能少,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行。哪怕是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滴牙膏都不浪费。这些虽然都很微小,但可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上高中时,我认真学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告诉我,一个不懂勤俭节约的国家是不可能繁荣昌盛,一个挥霍浪费的社会是不可能长治久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成春秋五霸;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崇尚节俭,勤政为民,缔造洪武盛世;相反,周厉王穷奢极欲,千金买笑,最终社稷倾覆,暴尸荒野;商纣王酿酒为池,悬肉为林,终落自焚下场。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当做修生之要,持家之宝,兴业之基,治国之道。这种家风精髓已然融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成为推动我国文明进步的正能量。这种家风代代相传,铭记心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千万个家庭有好的家风,国家就和谐稳定、蓬勃向上、国富民强。

    本网通讯员:宋文蛟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