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通讯特写 >

    匠心求索不停息——记中交三航三公司第一工程处张宜兵工作室

    2016-12-19 22:48 [通讯特写]  来源于:东北能源网    作者:常魁星 李勇 陈爱民
    导读:11月29日,由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张宜兵领衔的中交三航三公司第一工程处张宜兵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为2016年度上海市技师创新工作室,这是该工作室在获得南京市首批十佳创新工作室、江苏省典型示范试验检测机构、南京市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之后
    11月29日,由“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张宜兵领衔的中交三航三公司第一工程处张宜兵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为“2016年度上海市技师创新工作室”,这是该工作室在获得“南京市首批十佳创新工作室”、“江苏省典型示范试验检测机构”、“南京市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之后获得的又一项殊荣,也是中交三航局有限公司唯一获此殊荣的工作室。

    张宜兵创新工作室以第一工程处试验室为依托,是三公司优秀职工创新平台之一,自成立以来,紧跟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步伐,围绕预制构件品牌化经营等核心业务,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革,着力打造优势明显的核心产品和品牌,不仅为公司成功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管桩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舞台绽光芒

    张宜兵创新工作室由10人(其中女成员6人)组成,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5人;高级技师2人,工程师2人,平均年龄35岁。张宜兵被大家认为是这个团队的“一枝独秀”,在各项技术比武中屡获大奖,其中2013年在国务院国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办的中央企业建筑材料试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铜牌。“一个张宜兵是不够的,我们企业的发展需要张宜兵式高水平的领军人物来带动和引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创新人才”,公司工会副主席刘传宁说。对于张宜兵来说,创新工作室除了开展技术攻关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是带领职工参与创新、激发职工创新活力。
    张宜兵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张宜兵这只“头雁”的带领下,围绕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等管理要求,通过不断完善工作室日常管理、技术研发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与约束激励等运行机制,推动工作室的运行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定期对创新团队成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成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制度,力促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张宜兵工作室逐步成为了企业技术的孵化器、职工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实现了技术创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在这里,成员们的思想经过碰撞产生共振效应,智慧经过叠加发生聚合效应,每一名成员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能尽情地施展才华,创新工作室这个创新舞台已大放异彩,先后有数十项技术创新成果获奖: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10项,发明国家专利4项,省级工法1部,多项创新成果被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点。

    研发世界最长整节大直径PHC管桩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契机,公司将经营触角伸向了这一区域的水工市场,在充分调研分析了水文和地形结构后,发现这些水域的码头工程需要45—55米长的管桩,但当时国际上最长的PHC管桩为马来西亚企业生产的46米管桩,国内最长的PHC管桩为三航局自主研发生产的直径800~1200毫米、长度为30米PHC管桩,虽然可以将两节较短的PHC管桩拼接成一节超长管桩以满足深水港区域的码头建设需要,这也是以往业内的普遍做法,但是由于受当时国内技术水平所限,经过拼接的管桩在可控性与耐久性上还有待加强。

    2006年,公司决定研发生产整节55米超长PHC管桩,并成立了“整节55米超长PHC管桩科技攻关小组”,原预制厂试验室主任张宜兵作为攻关小组主要成员之一,和他的团队承担着C80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应用研发的任务。生产超长PHC管桩的许多技术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布料时间长,混凝土塌落损失快,管桩的外观和内在质量控制难度大,而当时国内外关于55米超长PHC管桩的经验和资料为零。2006年7月,张宜兵团队带着一车水泥、掺合料等材料,从南京奔赴宁波,借用宁波一家预制厂既有的高压釜对试验品进行蒸养模拟试验。他们经过一个月废寝忘食的试验,先后攻克了配合比等六项技术难题,55米PHC管桩研发取得了成功。2006年10月8日,首节55米PHC管桩顺利下线,2007年3月,通过了上海市的新产品鉴定,鉴定意见为“单节管桩长度目前为世界第一,产品居国际领先水平”。该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先后被应用于南京龙潭港、苏州太仓港三期、南通东灶港、湖北荆州港等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多个重大水工码头,极大地满足了深水港码头的市场需求。

    推动我国管桩行业变革

    整节55米超长大直径PHC管桩投产后,张宜兵团队对这一新产品的探索研究并未就此止步,他们发现:传统PHC管桩生产工艺存在不少弊端:一是经高温高压蒸养的砼,脆性增大而韧性降低;二是压蒸桩需消耗大量的能源,不仅压蒸成本大,并且燃煤锅炉排放对大气的污染与社会节能减排的要求相抵触。“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和混凝土外加剂选择,混凝土强度通过常温蒸养也能达到80兆帕强度,在PHC管桩生产过程中免去高压蒸养环节或许不是不可能”,张宜兵曾大胆地设想。2008年,张宜兵团队开始参与“PHC管桩免高压蒸养技术”研究课题,在上海港湾院的密切配合下,经过近两年的系统研究和反复试验,通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温度控制等技术手段,研制出了国际领先的免高压蒸养PHC管桩。该管桩经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鉴定:耐久性、脆性、弹性模量、抗弯性能和有效预应力等性能均优于高压蒸养PHC管桩。这一工艺告别了PHC管桩生产“高能耗、高排放、高成本”二次蒸养的历史,不仅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成本,还节省了能源,降低了安全风险,顺应了高效、低碳、节能、环保的科学发展的要求,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进步二等奖等,并被交通部列为“十二五”100个“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在全国推广。免高压蒸养工艺,推动我国管桩行业变革。




    本网特约记者 常魁星  通讯员 李勇 陈爱民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