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未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和相关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历来都很重视社会科学普及问题,因为社会科学普及不仅是社会科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向公众传播政策方针和科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渠道。学者对此论题无论从理论探讨还是实践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研究,也积累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但其中仍有一些问题。本文借助大数据思维和方法,对社会科学普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旨在深入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方法;社会科学普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这标志着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7月,《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法律保障更加有力,同时彰显了山东省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礎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成为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变革与理论创新研究工作的指向灯。本研究对落实“大数据”战略、创新和规范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社会科学普及研究的相关视域
1.1社会科学普及意义及现状研究
刘阳(2000)阐述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新对策,该研究对了解社科普及现状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袁振国(2006)研究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形式与方法,并对其进行创新。邸乘光(2012)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地位及作用。杨清明(2015)研究了现代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高奇等(2015)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的途径。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科学普及现状、意义、应用等进行研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2社会科学普及立法研究
研究发现,法制化的社会科学普及需要受到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制度的保障。唐志勇、周鸿燕[1]认为目前我国社会科学普及立法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将社会科学普及纳入科学普及法的调整范围;第二种是对社会科学普及单独立法,制定社会科学普及规范。吴颖文(2006)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了其立法的政策和法律依据。黄登峰等(2016)对社会科学普及立法的意义进行阐述。吴颖文(2006)和黄登峰等(2016)等学者的研究明确了“社会科学普及立法”的意义,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张昊鹏(2012)探讨了社会科学立法的可行性。宋闽旺(2014)以福建省为例,唐志勇(2017)以江西省为例,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别指出了省社科普及条例的起草和执行的具体情况,为未出台科普条例的其他省份提供了一定现实参考的理论依据。
1.3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研究
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建设,就是为社会公众普及社科知识资源建立起相对系统的“集散地”,从而把各类资源引领、吸纳、整合到一个相对集中的实践载体上,发挥优势力量推进社科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龙艳[2]认为进一步发展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要整合多方资源、科学有序发展、明确发展定位、强化活动效果、健全保障机制等。杨亮[3]以浙江省为例阐述了社科普及基地的主要任务,同时指出“唯物辩证法”是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法宝,搞好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必须将农村作为主战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1.4社会科学普及价值和作用的研究
研究当前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价值和作用,积极探索大数据驱动下社会科学普创新途径与对策,进一步完善社会科学普及体系。这对于现阶段社会科学普及走出“轻参与、轻媒介、轻成效”的困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邸乘光[4]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是哲学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轻忽的价值。陈先书[5]认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改造世界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5大数据等技术在社科普及中的应用研究
学者分别从传播机制、创新路径、转型模式、问题对策等方面研究了社科普及与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问题。潘琳等(2018)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机制和创新路径。周良发等(2018)以安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为例,提出社会科学普及数据化转型模式及路径。陆可(2018)研究了在社会科学普及过程中,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相关模型的方法。丁爱侠(2018)阐述了“互联网+科普”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 利用大数据思维分析社会科学普及研究
2.1研究成果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
中国知网( CNKI) 收录的期刊论文为考察对象,基于社会科学普及研究成果数量及占比中的大数据分析,有如下信息结果。一是研究成果数量有限,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展。以近五年为例,2015年迄今“科学普及”(科普)为篇名关键字的研究成果共有2010篇,而以“社会科学普及”(社科普及)为篇名的成果只有281篇,仅占成果总量的14%。二是研究成果质量参差不齐,核心期刊载刊率占比低。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得知,20年(2000--2020年)来以“社会科学普及”(社科普及)为篇名的成果公开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共计95篇,占研究成果总量的16.2%。
2.2 内容选题相对集中,研究方法单一
通过近20年来对研究成果按照题目名称及关键词的检索与统计,大体梳理了社会科学普及研究的整体样态,得到如下信息。其一,我国社会科学普及研究的类型虽然呈现多样化态势,但是选题鲜少有创新的类型,研究选题有相对集中的现象。其中,以“社会科学普及”为关键词的论文有275 篇;以“社会科学”为关键词的论文有100 篇;以“知识普及”为关键词的论文有14篇;以“社科普及产业”为关键词的论文有10篇;以“社科普及基地”为关键词的有42篇;以“保障机制”为关键词的论文有6篇。其二,由研究内容可知,其涉及到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仅以概念厘定、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文献综述三种方法为主[6]。 3 推进社会科学普及研究的对策
第一,持续推进社会普及工作数据化运行。将大数据系统地融入社会科学普及全过程,推进社会科学普及数据化运行,是大数据时代对社科普及工作的新要求。在社科普及工作中,将社科各个环节的工作纳入大数据管理,同时根据大数据归纳提炼受众需求偏好信息,助力社会科普工作,创新社科知识传播途径,甄选社科普及内容,改善社会科普的针对性、实践性及覆盖面,以确保社科普及实效。
第二,持续推进基于受众信息的社科普及平台数据采集。应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社科普及平台,助力社会科学普及数据化、网络化转型。重视受众信息的采集,包括受众基础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域、学历、收入水平;受众需求与偏好信息,包括对普及内容的需求信息、对普及形式与途径的偏好信息;受众接受普及过程信息,包括受众接受的社科普及活动等。
第三,应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社科普及内容模型和学习模型。重视挖掘受众的注意力、接受度、偏好信息对社科普及成效的影响,重视挖掘普及形式、普及途径对普及成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社科普及内容模型和受众学习模型。
第四,应重视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整合、共享与监管。尊重社科普及一线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基于海量互联网原始素材,进行再设计、再创作,创作出资源形式丰富、交互性良好、兼具趣味知识、内容丰富的社会科学普及资源。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注重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监管。
第五,对社科普及进行创新,应注重“大数据”与“传承创新”双擎驱动。实现传统途径与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优势互补,借助新媒介、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途径进行创新改造。应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升级社会科学普及形式与途径,鼓励全民参与,为受众提供碎片化的社科普及内容以及便捷的获取渠道。
4 结束语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普及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社会科学普及研究相对滞后。数据是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在社科领域实施大数据战略,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大数据战略的具体实践,是再塑山东社会科学竞争新优势的内在要求。在互联网普及和手机移动终端大量使用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大数据来满足受众的多元化知识需求,如何利用大数据来促进社会科学普及形式与途径的创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命题。
参考文献:
[1] 唐志勇,周鸿燕.社会科学普及立法模式探析[J].南方论刊,2017(9):48-51.
[2] 龙艳.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发展现状及建议[J].文教资料,2018(19):71-72.
[3] 杨亮.社科普及基地建设的哲学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前沿,2016(4):30-34.
[4] 邸乘光.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地位与作用[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2(1):3-10.
[5] 陈先书.探索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之路[J].學术界,2002(6):83-91.
[6] 杨雪梅.社会科学普及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与思考[J].智库时代,2018(28):57-5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大数据驱动社会科学普及形式与途径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9-SKZZ-40)。
作者简介:姚娜(1981—),女,汉族,籍贯:山东济宁,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大数据技术、科学普及研究。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