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洋文化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未知
摘要:辽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海洋文化历史悠久,从国家海洋战略和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发掘海洋文化的内涵,以海洋历史文化和海洋特色文化为中心,有助于辽宁海洋经济振兴,加快融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关键词:辽宁海洋文化;文化自觉;博物馆文化;政府引导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5.037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5-0152-06
辽宁沿海经济带已被纳入国家海洋战略,目前正在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海洋文化的发展对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辽宁海洋文化发展溯源
(一)辽宁海洋文化的起源
曾几何时,西方的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我国没有海洋经济,缺乏海权意识,尤以黑格尔为代表。不可否认,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发展经济的重心一直在于陆地。历朝历代管理的重心也在陆地,特别是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带。但我国海岸线辽阔,海域地理位置优越,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大气候带,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因此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活动自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众多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如北起辽宁,南至广东的贝丘遗址(新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贝壳堆),就是古代先民大规模利用海洋资源的证明。
辽宁的海洋文化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其中最特殊的文化现象即贝丘遗址。所谓贝丘遗址是史前文化遗址中的大量人类使用后抛弃的贝壳。其中含有丰富的贝类资源,主要包括蛤蜊、海螺、贻贝、海蚬子和牡蛎等近海岩石以及海滩上生长的海洋生物。在贝丘遗址中,还有许多人们使用过的多种陶器碎片和一些具有辽东半岛特色的石棺、石刀和彩陶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在墓葬的周围堆积大量的贝壳,以防止水土流失并起到防潮防腐的保护作用。辽东半岛的贝丘遗址主要分布在半岛东西两翼的黄海与渤海沿岸,并延伸到附近海域中的许多岛屿。到目前为止,在辽东半岛地区已发现贝丘遗址40余处,它们均属于海岸型贝丘遗址。其中主要遗址有:大连市旅顺口区的郭家村、于家村、南山、大台山、烈士山、小磨盘山遗址,长海县广鹿岛的小珠山、蛎渣岗、南窑、朱家村、吴家村、柳条沟东山、洪子东、大长山岛上马石、大长山岛清化宫、长山岛高丽城山、小长山岛大庆山、三官庙、英杰村、唐家沟、旗杆山、姚家沟、獐子岛沙泡子村、李墙子村、海洋岛南玉村等遗址,东港市的后洼遗址、孤山阎坨子、王坨子、赵坨子、蜊蚁坨子等遗址,瓦房店市长兴岛三堂村、交流岛蛤皮地、金县王官寨等遗址。这些遗址距今约四千至七千年。
秦汉时期,历代君主多次到辽东半岛巡游,加强边疆防务。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为广播皇帝的声威,視察边疆防务,加强对各地的专制统治,曾先后五次大规模地出巡,到处祭祀名山大川,刻石记功,还进行了封禅、求仙等活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他第四次巡狩郡县,巡视的是东北和北方边境地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同时在旧燕国海滨进行了求仙活动。
隋唐时期,我国与国际接触更为密切,逐渐接纳各国各民族相互交流学习,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开放国际文化环境。那时许多周边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体制等多方面都深受唐朝的影响,比如当时的新罗、渤海国、高句丽、百济等等。唐开元二年(714年),崔忻奉命出使渤海,为了纪念这一重大意义事件,在大连旅顺口黄金山北麓凿井两口,勒石铭记,文日:“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明代,我国的造船业和远洋航行达到了鼎盛时期。期间有郑和七次下西洋。即使明清两代实行了海禁政策,也从客观上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一是真正实施海禁,全面禁绝下海的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余年,并未使海洋渔业发展完全中断;二是海禁时期相当于禁渔期,使得鱼类等海洋物种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三是推动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促使渔民转身上陆,寻求新的谋生之路,养殖业从而得以兴起;四是远洋捕捞兴起,“时有豪顽之徒私造船下海捕鱼”,这里的“下海”即是指远洋捕捞,从而形成了包含多种生产经营模式的经济发展形势。
(二)辽宁海洋文化的特征
辽宁省靠近渤海和黄海,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对外开放的门户,处于东北亚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区域,现有海岸线2878.5km,其中大陆线2178.3km,占中国大陆岸线的12%,岛屿岸线700.2kin,占中国岛屿岸线的4.4%;全省滩涂总面积约1696km2,约占全国的9.7%,居全国第6位;岛礁共506个,总面积189.21km2。不同的海域、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孕育了辽宁的海洋文化历史。
海洋文化历史悠久,上起旧石器时代,延续至今,6000年具有国际性的海洋文明史从未间断。辽宁古龙山洞穴是迄今在辽宁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长海县广鹿岛的小朱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反映了辽宁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全貌,证明6000~4000年前辽宁的渔业生产已具有较高水平。这里有秦汉时期的海防城堡牧羊城,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册封渤海国郡王的鸿胪井石刻,至少兴建于元朝的中国北方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这里和平时期为商贸良港、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是水稻东传之路、佛教东传之路,古代日本、朝鲜遣唐使必经之路。黄渤海附近的海域,至今还沉睡着大量的猛犸象等物种的古生物化石。
辽宁海洋文化景观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学形态的多样性使辽宁的海洋文化景观形成多元化特征。辽宁属基岩海,岸线曲折,岬湾间布,山丘临海,基岩裸露,海蚀地貌发育完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景观。如大连地区的城山头海滨岩地貌、金石滩地质珍迹、长山群岛、锦州大笔架山连岛砂坝、兴城菊花岛、丹东大鹿岛等。 辽宁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雄厚,拥有许多旅游景观、历史古迹、优良海滨浴场等,并且拥有多种海洋民俗节庆旅游资源。这里有中国最北方的海滨风光,自然景观有黄渤海分界线、长兴岛、锦州笔架山、医巫闾山、大鹿岛等,人文景观包括大连星海公园、傅家庄公园、金石滩、老虎滩、营口月牙湾海滨旅游区等,历史遗迹有兴城古城、丹东虎山长城等。
辽宁的海洋饮食文化已具规模,位于温带地区又濒临海洋使辽宁具有怡人的气候条件。“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紧靠海洋的地理区位优势对辽宁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早在6000年前辽宁的海洋渔业已经初具规模,许多海鲜从那时起走向了餐桌,直到现在,辽宁菜也多以海鲜为主要食材。不仅是海鲜,还包括一些优质水果,比如樱桃、苹果等均得益于濒临海洋的湿润气候。这些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体现了辽宁省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再加以适当合理的开发,必将使辽宁海洋文化发扬光大。
(三)辽宁海洋文化对外传播性
相对于其他文化圈,东北亚地区由于受到地理区位因素的影响,文化交流与海路存在紧密关系。在这其中,从山东沿海地区,经过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到日本各大岛屿的海上路线,被誉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条文化交流路线上,辽东半岛位于中心位置,在整个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新石器时代之后,辽东半岛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中原文化和东北腹地的重要文化枢纽,甚至连接了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朝鲜等多国文化。
1冻北亚石墓文化传播
石墓可以分成多个种类,例如支石墓、石棺墓、积石冢等。考古发现,辽西地区拥有悠久的石墓文化,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出现了红山文化积石冢,是东北亚地区最早的石墓。该石墓分布于大凌河流域,位于渤海北岸,成群分布。此后,又出现了石棺墓、石棚等多种形态的石墓,石墓文化向东和北方向蔓延。朝鲜半岛上也出现了石墓,最早的石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西海矢岛积石冢。朝鲜半岛上分布着许多石棺墓,这些石棺墓主要集中在半岛中部,出现的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石墓代表着最古老的石墓文化,石墓文化在不断扩散后到达了朝鲜,乃至日本。
2.青铜文化传播
辽东半岛的青铜文化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力。在青铜器中,青铜剑最具有代表性,在国内被称为东北系铜剑,而在国外,则被称为辽宁式铜剑,具有很强的历史考古价值。这种铜剑的特征是双房类型,分布的地区主要是辽东半岛、辽西东部、山东半岛、朝鲜西北地区等。
3.农业文明扩散
1)水稻传播
根据最新研究显示,龙山文化时期,辽东半岛的王家村和郭家村遗址中,已经发现了水稻种植的遗迹。除此之外,在朝鲜半岛上发现的水稻种植遗迹距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朝鲜半岛上已经发现了20多处水稻种植遗址,南北地区均有一定程度的分布。而朝鲜半岛种植水稻很明显是受到中国农业文化的影响,从胶东半岛到辽东半岛,而后传入朝鲜境内,并一路南下,一直传到日本。
2)农具传播
半月形穿孔石刀,呈现出半月形,一般情况下,上面穿有两个孔。这一工具在农业活动中主要用于收割。在我国东部和北部地区均出土了这一工具,例如东三省、内蒙古东部和山东地区。早在青铜时代,这一农业工具传入到朝鲜,随后传人日本。此外,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也出现了此种石刀。从考古发现来看,该石刀出现的时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正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青树林文化时期。
二、辽宁海洋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辽宁沿海城市海洋文化的发展现状
辽宁深厚的海洋文化历史经过长期的积淀,以及和不同区域信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的交融,形成了沿海各城市鲜明的海洋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
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它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处于辽东半岛南部,濒临黄海。由于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所以大连的旅游业、服装贸易、对外贸易、港口经济等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大连的工业也较为发达,是辽宁重要的经济城市。除此之外,大连风景优美,又被人们称为“浪漫之都”,并荣获最佳旅游城市、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其还是国内闻名的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程度也非常高。特别是最近几年以来,大连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例如海洋游乐场等大型项目。除此之外,借助旅顺口区特殊的历史,打造军事教育旅游。这些项目的推出极大地丰富了大连的旅游业,为其补充了文化内涵,增加了新的旅游元素。与此同时,大连还在不断挖掘古老海洋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海神娘娘祭奠、长海渔家号子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古老海洋文化都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为了宣传海洋文化,扩大区域特色风情的影响力,带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大连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文化资源,组织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综艺晚会,以舞台艺术的方式将其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海洋文化已经成为大连可以充分利用的独特资源,向人们展示传统民俗文化,講述历经风雨沧桑变化的大连和这座城市里发生的故事,以及历史的发展变迁情况,让人们得以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海洋情结。同时,大连也通过文化宣传带动地区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组织国际长海钓鱼节,以及渔业相关的国际展览会等,不仅促进了大连滨海旅游事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渔业的发展,形成产业联动。在休渔期,组织包括“渔人节”在内的多种宣传教育活动,让市民加深对海洋的认识,增强爱护海洋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氛围。
锦州作为辽西中心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优势明显,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满族的兴盛地。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新模式正在形成。目前已建成“大笔架山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宣教中心”等机构,起到了宣传海洋、认知海洋、促进锦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盘锦被誉为鱼米之乡,红海滩、稻田河蟹、珍稀鸟类为主要特色旅游资源。其位于辽西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节点处,交通四通八达。在盘锦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红陶片和石斧陶器、商周时代的石网坠和鼓腹罐。2016年,盘锦举办了首届“开海节”,展示了二界沟渔民出海及生产作业时的“地秧歌”“船家号子”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同时进行了“古渔雁文化作品展”“渔雁文化”评书专场等系列活动。“开海节”的举办已成为盘锦市深挖地域历史、传承海洋民俗文化、延续丰富旅游产业内涵的一次重要举措。
营口以温泉旅游著称,温泉的历史可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列子·汤问》中,有对“神瀵”的记载,当年周穆王北巡到过终北国,这里有“神瀵”,味道比兰花和花椒还浓烈,比美酒还香甜,用神瀵洗头洗身,皮肤光泽润滑,香气持续十天才消失。到了唐代,熊岳百姓开始利用泉水活络与健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人在熊岳开设了温泉旅馆和军舰浴池。1949年后,陆续有营口市政府、辽宁省输油管理局、辽宁省劳改局、沈阳铁路局等单位相继在此建设疗养院,开采温泉水用于医疗保健。1990年,经辽宁省矿泉水鉴定委员会鉴定,熊岳温泉定名为“高温医疗矿泉水”。目前已经形成了“海温泉”“温泉+滑雪”“温泉+医疗”“温泉+养老”等一系列产业。
丹东在资源开发上始终抓住一个中心,就是沿海沿江沿边,全力建设鸭绿江核心景区,不断开通鸭绿江景观全线游,全面展示鸭绿江自然风光、边境特色、人文古迹、民俗文化和异国风情。依托鸭绿江精品旅游带和“辽宁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深度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出了以鸭绿江为核心的江海文化精品、以宽甸自然生态为核心的山水文化精品、以体验半岛风情为核心的赴朝文化精品、以温泉开发为核心的休闲文化精品、以弘扬英雄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精品,不断提升丹东的文化品质。
(二)存在的问题
1.海洋意识淡薄,海洋人才缺乏
辽宁省作为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农业强省,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但是由于传统农耕文明思想的束缚,教育发展过于保守,加之长期对海洋具有敬畏之心,导致人们忽视了海洋当中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逐渐使辽宁省丧失了培育海洋人才的机会,造成了官方不重视、地方不宣传的局面,从而限制了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发展。
2.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粗放阶段
虽然辽宁的海洋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因为政府部门偏重于局部的利益,对海洋文化发展的整体观念认识不足,使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体现为:知名的海洋文化品牌、产品和优秀的海洋文化企业数量少,尚未形成品牌效应,产业界限不明确。许多地方政府缺乏对当地海洋文化的准确定位,造成海洋文化企业乱象迭生,盲目效仿,急于求成,导致海洋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特色海洋文化资源,高度依赖于原生态海洋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研究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展示性开发、粗加工产品、海洋文化项目和产品只是“副产品”,未形成多层次、集约化规模。
3.海洋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
辽宁海洋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悠久,但政府对海洋文化发展整体认识不足,造成海洋文化产业开发缺乏创新,缺乏高科技。在智能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缺乏创新的海洋文化发展停滞是无法避免的。以大连地区为例,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放海灯、祭拜妈祖已经成为大连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而且这一民俗至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当地渔民无论天气如何都要放海灯,祈求“海神娘娘”能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这些海洋民俗文化因为没有充分发掘内涵,造成许多批评其表面缺乏科学理论支撑的声音出现,但其毕竟是海洋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发掘类似海洋文化的内涵,使其在不丢失自己传统含义的同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4.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对海洋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
受工业污水、城镇生活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陆源人海污染物的影响,近岸海洋水质总体呈逐年恶化的趋势,赤潮灾害和水域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土地资源不断吃紧,向海洋要地成为推动沿海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是不科学的填海造地致使自然岸线和滨海湿地减少,局部海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与此同时,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在逐渐萎缩,海岛的消失,渔村、海洋神话、海洋民俗的消失,都在日益侵蚀海洋历史文化资源。
三、国外海洋文化的特点和借鉴
(一)海洋文化占据话语权
应该说,真正意义上欧洲海洋经济的发展始于15世纪末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在此之前,欧洲航海者一直徘徊于地中海沿岸。此前一直是中国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在海上穿梭于东西方之间。直到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开始了海洋的殖民拓展,随着新大陆的发现,从1850年开始,西方文明通过枪炮取得了绝对优势,迫使其他文明放弃传统文化,转而学习借鉴西方的“现代化文明”。现在虽然暴力垄断已经被摈弃,但西方国家始终注重海洋权益,積极通过国家海洋法体系的构建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引领国际海洋文明。目前国际海洋文化仍然是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国际海洋秩序。
(二)博物馆文化的引领作用
今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总体规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博物馆不仅可以对文物进行收藏管理、科学研究等,还具有许多特殊作用,比如引领先进文化、弘扬道德精神、构建多元化平台。博物馆又可以细化成某一领域的专业博物馆,纵览国外沿海国家城市,基本都建有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博物馆。如曾经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博物馆——摩纳哥海洋博物馆,其致力于研究海底世界,建成了世界上独有的盆鱼礁湖;再比如突出航海环境的美国航海博物馆,其独特地将船锚、船阀、滑轮等实物按实际出海摆放位置陈列出来,再配上门口竖立的长桅杆,使游客身临其境,幻想自己成为一名航海家。 (三)政策支持
西方发达海洋国家均注重对海洋文化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制定财税政策等,如:建立财政分配机制,从法律层面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政策法规,支持海洋文化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海洋文化产业领域;完善税收、保险、银行信贷等金融支持措施,为海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加大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信贷产品设计,提高海洋产业信贷投入比例,增加海洋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贷款额度。
(四)注重创新
创新通过重新组合现有的生产要素,能够改变原有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以此来形成一个新的财富来源,这是现今文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创新发展,必须探索一条海洋文化发展新路径,丰富海洋文化产业新模式。
四、对策建议
(一)海洋文化发展的战略定位
1.传播海洋文化应立足于国家海洋战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海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日顯重要。预计到203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将超过20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在GDP中所占的份额有望超过15%。海洋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海洋文化是促进未来中国文化繁荣的核心要素。因此,海洋文化的传播应建立在国家海洋战略之中,构建与国家海洋战略同步的海洋文化发展模式,促进海洋经济的稳定发展。
2.从城市形象塑造角度实施海洋文化传播
塑造健康积极的城市海洋形象关乎构建我省海洋文化战略体系,城市海洋形象既包括有形海洋文化,也包括无形海洋文化。政府如何进行海洋管理、市民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海洋经济如何发展等,都是一个城市海洋形象的外在表现。塑造和传播海洋形象,既要改善城市整体面貌,又要提高市民文化认识,要将城市精神与市民价值观相互交融,予以升华,使每一个城市塑造出不同的城市形象,从而推动全省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二)海洋文化发展的具体举措
海洋文化是海洋成为人类活动舞台,海洋自然力转化为人类生产力因素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海洋文化的前提是直接或间接的海洋活动,海洋文化在不同的海洋沿岸国家或岛国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本就没有优劣之分,而水平之高低,速度之快慢,在于他们是否抓住发展的机遇,采取的文化策略是否得当。因此应该将历史传承与国际化进程相融合,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保护相融合,将海洋文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
第一,进一步突出海洋特色,加快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我省沿海各市具有丰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已经形成了各自特殊的海洋文化。这种文化包含着海洋的历史与记忆,融汇着城市的理想与追求,是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因此必须深挖城市海洋历史文化的积淀、发展历程、民风民俗和行为方式等,建设海洋文化名城。
第二,发展海洋博物馆文化。博物馆是旅游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海洋文化就要下大力气发展博物馆文化。纵观国内外众多海洋经济和文化发达城市,均建立了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海洋类博物馆。我省虽然一直致力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但迄今为止尚未建立海洋博物馆,未能充分展示我省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和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风俗,不能不说是重大的遗憾。因此,建立海洋博物馆,收集和展示海洋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对于传播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国际性的海洋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海洋意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以及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海洋发展战略,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海洋博物馆的建设不是单一的场馆建设,也不是简单的文化建设,而是海洋文化传承的平台,是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并体现经济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海洋博物馆的建成必将成为城市亮丽的名片。
第三,保护并发扬有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在沿海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约束沿海居民之间、沿海居民与海洋之间的各种制度与规范,逐渐演变成海洋民俗文化,如出海的祭拜仪式,它体现了沿海居民的情感与价值,其反映的是沿海居民对大海的敬畏与感激,对于大海的顶礼膜拜是他们寻求海神庇佑的表现,体现了沿海居民的价值情感层面的归属。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是辽宁地区沿海一带渔民放海灯的日子。“海灯节”一般都由村中德高望重的人主持,燃放礼花,放彩船彩灯,进行祭祠活动。目前,随着辽宁沿海各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旅游业的日渐成熟,“海灯节”早已经成为了辽宁省的一个重要旅游项目,保护这一传统节日,可以有效地弘扬辽宁海洋文化。
第四,结合北方丝绸之路和北极航线的开发,加大对辽宁省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集中展示特色海洋文化,开展滨海旅游观光,展现海洋文化深厚历史底蕴,进一步挖掘海洋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将我省特色海洋文化融入国家海洋战略。
第五,借助新媒体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可视化技术、品牌的手段,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提升海洋文化的传播能力。注重突显本地海洋特色,加大品牌建设,打造一系列本土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利用品牌把文化输送到受众意识里,扩大海洋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五、结语
顺应时代发展,深入挖掘辽宁海洋文化内涵,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是振兴辽宁乃至东北的一个新契机,同时也是一个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海洋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辽宁省得天独厚的海洋地理区位优势,更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吸收国外海洋文化发展优势。现阶段应根据国家海洋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将历史传承与国际化进程相融合,将海洋文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积极发展海洋文化特色产业。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