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煤炭 > 煤企通讯 >

    “安全故事会”开讲啦!

    2025-06-30 09:37 [煤企通讯]  来源于:中煤大屯公司姚桥煤矿    作者:高志星
    导读:在老吴的手腕上,至今还留有一道长长的伤疤在中煤大屯公司姚桥煤矿机电科讲安全预防故事事故案例教育活动的讲台上,车间主任张夫彬指着自己手臂比划着。他声音低沉,瞬间将全场几十名工友的思绪拉回到十多年前那个令人心悸的夜晚。这里没有照本宣科的枯燥说
       “在老吴的手腕上,至今还留有一道长长的伤疤……”在中煤大屯公司姚桥煤矿机电科“讲安全预防故事”事故案例教育活动的讲台上,车间主任张夫彬指着自己手臂比划着。他声音低沉,瞬间将全场几十名工友的思绪拉回到十多年前那个令人心悸的夜晚。这里没有照本宣科的枯燥说教,只有工友们用亲身经历熬成的“苦口良药”,一句句、一幕幕,直抵内心。
          “那次侥幸轻伤,现在想起来后背还发凉!”
           张夫彬第一个走上讲台,他的故事像一块沉重的石头砸在大家心头。2014年东三变电所,一个普通的中夜班,却因为抹不开情面和一次违章指挥,差点酿成大祸。当天张夫彬值班,东三至东六大巷的架线掉电了,运输科电工现场几经处理未果,找到机电值班电工老吴帮忙处理,而老吴在运输科值班科长再三商量下,最终没能守住“非职责范围不操作”的底线,与运输科电工一起对非防爆的架线开关柜进行了误操作。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刺眼的电弧闪过,老吴的手腕瞬间被灼伤。
           “升井一看,那手黢黑黢黑,全是水泡!”张夫彬描述着当时的情景,台下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他痛心地剖析:“这就是典型的‘三违’叠加:干部瞎指挥,职工放弃原则,停送电制度成了摆设!万幸只是伤了手,要是真出了人命,在场的、指挥的,谁能跑得掉?班房就在等着!”他用力敲着身后的黑板,黑板上那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的口号,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职工的脑海里。
         “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伙儿一起扛起来的!”
           紧接着登台的职工陈勇,则带来了另一番思考。他没有讲具体的事故,而是分享了他眼中构筑安全堤坝的“土办法”。
           “这安全啊,就像咱矿上的传送带,哪个环节卡壳都不行!”他形象地比喻道。从“人人签订责任书,把担子分清楚”,到“班前会上的安全唠叨,把隐患苗头揪出来”;从“每天检修时设备检查的‘地毯式’搜索,一个螺丝钉都不放过”,到“发现小问题立马解决,绝不让它过夜”。陈勇强调,“生命是用安全来保障的”不是句空话,它需要从管理者到操作工,每个人心里那根安全弦都得时刻绷紧着,环环相扣,形成“人人操心安全、人人守护安全”的强大气场。
    “规程上的每一条,都是前人用血换来的!”
           技术员王佳文最后一个分享,他用冷静的技术分析揭开了2018年“7013溜子道误送电事故”的伤疤。
          “合闸前少看了一眼,结果呢?”他通过多媒体一体机展示着现场模拟图,“线路故障没排除就送电,致使低压侧线路短路,高压开关瞬间跳闸,整个系统都瘫痪了!”他严肃地指出,事故暴露的正是对规程的轻视和侥幸心理作祟。
           “‘送电前必须巡查线路、确认指令’——这白纸黑字的规定,是用多少事故换来的铁律!”王佳文的声音透着技术人员的严谨与痛惜。他特别提醒:备用设备启用前要进行绝缘摇测,故障未排除严禁送电,这些看似繁琐的步骤,恰恰是守护生命的金科玉律。“安全意识淡薄,对风险麻木不仁,这就是埋在我们身边最大的‘雷’!”他的结论掷地有声。
          张夫彬、陈勇、王佳文,这三位来自不同岗位的分享者,只是本次活动众多登台职工中的代表,他们的故事,或惨痛、或警醒、或对安全充满建设性。他们用带着煤灰味的朴实语言,讲述那些就发生在身边、甚至曾亲身经历的惊魂一刻,这些事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狠狠地戳破了“事故离我很远”的侥幸泡沫。这场别开生面的“安全故事会”,就像一记记重锤,将安全警示的回音深深敲进每一位聆听者的脑海,并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
     


    本网通讯员:高志星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