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能源大煤沟:高原上的暖心故事
河南能源大煤沟煤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柴达木盆地北部边缘,这里海拔3500米,高寒缺氧,降水极少,山峦光秃,空旷寂寥。然而,在这片看似冰冷的土地上,企业关爱如同一团跳跃的火焰,不仅融化了冰冷,更温暖了人心。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高原矿山,一同探寻深藏其中的暖心故事。
暖气管中传递的关爱
“今年这暖气,真的不一样,再也不怕降温了。”连日来,宿舍暖气成为大煤沟煤矿干部职工闲暇评论最多的话题。宿舍里,曾经令人瑟瑟发抖的寒冷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感到舒适的融融暖意。
大煤沟煤矿供暖管线是2009年建矿初期铺设的,距今已十五个春秋,因使用年久、碱性水质、管道老化等因素影响,供暖效果日渐下降。每到寒冬腊月,职工宿舍的室内温度都在摄氏10度左右左右,“温暖过冬”成为职工寒冬最朴实的愿望。
职工利益无小事,为深入践行“职工是第一牵挂”理念,全力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职工幸福感和满意度,大煤沟煤矿领导班子将暖气管道改造作为关爱职工“十件实事”之一,及时制定施工方案,全力推进项目实施,让暖气改造成为职工看得见、摸得着、有感受、得实惠的良心工程。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2700米的新管线,如同一条条蜿蜒的血管,将暖流输送到矿区的每一个角落。下班后,职工们在温暖的房间里,卸下一天的疲惫,享受片刻的宁静和舒适。让职工过一个暖冬,不仅仅是承诺,更是对“职工是第一牵挂”的坚定实践。
纯净水中流淌的关怀
“终于不出楼就能喝上纯净水了!”在大煤沟煤矿职工4#住宿楼,开拓队职工冯永红边哼歌边接着纯净水,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大煤沟煤矿所在的海西州大柴旦地区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干燥、寒冷、风大、日照强、温差大。矿区生产和生活用水是从三十多公里外的水源井引来的,因水中含氟量超标,需过滤净化后才能饮用。二十多年来,职工饮用水主要靠水车送水或者到矿区西边的净化水站自提,不仅费时费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企业外部形象。职工利益无小事,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困扰职工多年的难题,完善服务机制,关注职工需求,着力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迫切需要,矿党委将“生活区净化水管网改造”做为2024年关爱职工的一件大事,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制定详细的改造方案,确保把好事办事,实事办好。
说干就干。从今年6月1日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职工宿舍楼、机关楼、调度楼、棚户区,都用上了清澈甘甜的净化水。1300米主管线,1500米支线,工程资金50余万元——这不仅仅是一串冰冷的数字,更是矿山对职工的庄严承诺。招待所的客房,也安装了即热式管线机,方便远道而来的客人随时享用热水。从此,大煤沟煤矿告别了十几年桶装手提的取水方式,迎来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时代
餐厅里恒定的暖阳
“餐厅装上暖气了,以后吃饭再也不用担心饭菜变凉了!”12月1日,这则喜讯像温暖的春风吹遍了大煤沟煤矿的每一个角落,成为高原矿区寒冬最暖心的消息。
步入职工餐厅,只见安装在餐厅中部9组崭新的智能石墨烯远红外取暖器散发出炽热的光芒,宛若冬日暖阳般驱散了高原的寒意。职工们围坐在餐桌旁,一边享用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边谈笑风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雪”节气过后,气温骤降,大煤沟煤矿白天最高气温仅有-13℃,晚上更是降到了-24℃左右,艰苦的自然环境给干部职工带来了诸多挑战,尤其是凛冽的寒冬,餐厅内部空间广阔,职工进出频繁,导致室温偏低,饭菜容易变凉,极大影响了职工的就餐体验。
“小事”不“小视”,关爱无止境。为了切实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大煤沟煤矿始终坚持“一切为了职工,一切依靠职工,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的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一线,倾听职工心声,了解职工需求,并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落实清单,着力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针对职工反映强烈的餐厅温度低问题,矿领导高度重视,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方案,最终决定引进先进的智能石墨烯远红外取暖器。
据了解,石墨烯远红外取暖器是应用高新材料和智能科技打造的环保、节能、安全的电暖器产品。它能够直接将电能转换成热能,以红外辐射方式传热,却能不加热空气,不消耗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避免了传统取暖方式带来的空气干燥、氧气消耗等问题,直接对室内物体传导供热效果。此外,该产品安装在室顶或墙壁上,不占用室内面积,运行安全稳定,且采用智能恒温系统,节能省电,舒适不干燥,还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操作,语音唤醒,方便智能。
“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是矿上义不容辞的责任。”矿长胡延伟表示,职工关爱任重而道远。今后,矿上将持续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大关爱力度,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让职工们放松身心、全力投入,为企业高质量凝聚强劲动力。
本网通讯员:沈红卫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