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煤电大南湖二矿智能化建设“小荷才露尖尖角”
12月13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的国神公司哈密煤电公司大南湖二矿采场,随着技术员发出启动指令,通用运输场景露天矿用无人运输机器人Alpha 90完成启动、环境识别、障碍识别等环节,自动驾驶车辆完成道路转弯、上下坡、来车避让等复杂动作,顺利到达装车工作面,在挖掘机的引导下,自动完成倒车、精准对位,由远程遥控挖掘机采挖岩土,装满机器人箱斗后,机器人又自动驾驶前往排土场完成岩土倒卸任务。
这是该矿智能化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对于庞大的智能化建设系统工程,现阶段智能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可谓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该矿是国家战略“疆电外送”哈密南——郑州正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配套建设项目,是国家规划哈密煤电外送基地的主力煤矿之一,主要担负花园电厂、大南湖电厂及周围3家电厂的供煤任务和疆煤外运任务,为哈密市发电、供热企业提供优质煤炭,保障了民生供电供暖安全可靠。该矿自2013年开工建设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2.4亿元,2020年被列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
今年以来,该矿全面推进智能化建设,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提质增效,释放优质产能,增产量、保供给,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为推动哈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由于该矿位于哈密市西南84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矿区干旱少雨,沙尘天气居多,采场地表温度夏天近68摄氏度,冬天可达零下30摄氏度。运输机器人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可代替矿工在沙尘、高温、高寒、高风险、高强度作业环境中完成运输作业,确保矿工人身安全和健康。
“我矿加快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变电所、地磅房等固定岗位已实现无人化,胶带输送机已实现机器人智能巡检,运输机器人开始进入生产场地,经国家能源集团验收,矿区已达到初级智能化矿山要求”生产副矿长邹淑平自豪地说。
该矿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国家能源集团的智能化建设标准和三年行动计划部署,以场景应用为着力点,在钻、爆、采、运、排等作业环节全面推进智能化建设。基础设施方面,建成了5G专网和融合各生产运营场景的一体化管控平台。采排作业中,实现了远程控制挖掘机+无人驾驶运输机器人常态化运行,车铲协同作业效率达到有人作业的92%。科技保安方面,应用智能钻爆设计平台和智能钻机,实现精准找孔、钻孔,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保障作业人员安全。在边坡布置GNSS、边坡雷达、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检组成的边坡监测系统,边坡发生位移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防范措施,严防因边坡滑坡造成人员伤害事故。在采场安装AI视频的防灭火系统,煤炭工作面出现高温区及时进行预警,采取黄土覆盖法、铺设水管道浇水降温法,保障煤炭资源安全。在输煤系统安装1台自动巡检机器人,在变电所、升压站安设了光纤测温系统和4台自动安全巡检机器人,降低人工巡检劳动强度,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机电管理部副主任陈曦说“矿山实现智能化可以减少采场运输、钻爆、设备巡检等高风险、高强度的作业人员,实现对矿区全系统、全流程、全时段实时监测,实现由事故报警向风险预警转变,有效管控安全生产。随着智能装备和智能感知技术的应用,还可有效提升煤质管理水平和作业标准化水平。”
在磨砺中成长,在奋斗中收获。该矿在智能化矿山推进中,常常遇到一些“拦路虎”,如透明地质技术、适应工业化场景的可靠感知和传输技术、设备协同技术等无法满足智能采煤的应用需求。各系统协同方面缺少相对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造成系统集成、整合困难。该矿发扬“戈壁胡杨精神”边摸索边学习,边研究边改进,在技术攻关的关键时期,机电管理部主任姜宁、副主任陈曦和工程项目负责人王飞常常为了一个方案工作到深夜,白天又赶到现场调试设备,常常过了饭点才从矿坑里爬上来。为了调试无人驾驶车辆在夜间、大风、沙尘等环境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自我环境适应能力,他们在夜间或在狂风中坚持调试设备、总结经验,面对一次次失败毫不气馁,终于获得了科学的实验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消灭了一个个“拦路虎”,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新研发的通用运输场景露天矿用无人运输机器人Alpha 90诞生了,自此矿区的智能化矿山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随着智能化建设的推进,可有效缓解了行业“招工难”问题,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煤矿工人穿着西装革履上班将会梦想成真。届时,矿区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和能源保供能力将得到很大提升,现场作业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煤矿工人的幸福指数满满的。”姜宁兴奋地说。
本网通讯员:李金明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