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蒲白矿业: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在陕西蒲城、白水交界处的一个小镇上,有这么一个企业——陕煤蒲白矿业公司,它流淌着红色血液,有着红色基因。这,要从它的红色创始人李象九说起。
红色蒲白创始人李象九,1897年10月生于陕西白水县尧禾村,于1917年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最早把革命火种引到家乡的人。1927年10月,李象九在陕北宣布起义和南下攻打宜川的命令,发动了著名的清涧起义。1936年7月积极参与筹备西北各界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后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秘密掩护共产党员到达陕北、向苏区秘密运送武器中做了大量工作。 抗战爆发后,陇海线遭到破坏,煤炭需求增大。抗日战争中,陕甘宁边区政府银行行长南汉宸专门拨给李象九一批专款,在白水杜康沟东岸创办了东源煤矿有限公司,随后在白水冯家河创办了建业煤矿有限公司。这些煤矿为抗战后方西安等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煤,为党组织筹集了活动经费,提供了交通站,为抗战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为蒲白矿务局的创建创造了条件,在解放战争前的陕西煤炭供应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历史裹挟着战争烟云渐渐远去,解放初期,由于煤炭滞销,矿区经营困难,举步维艰。党和政府及时给新生、新兴煤矿派驻了工作组,协助恢复生产,改善管理,解决问题,使其获得了新生,煤矿生产出现了转机。 1954年7月,经陕西省工业厅批准,合并新生、东源、建业煤矿三家私营煤矿,成立了“陕西省公私合营白水煤矿”,成为蒲白矿务局组建时的骨干矿井,被誉为“红色煤矿”“红色摇篮”。1956年,新兴煤矿实行公私合营,矿名为“蒲城县白堤公私合营煤矿”。公私合营后,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煤炭产量不断提高,职工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蒲白一批批煤矿工人秉承“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精神,奋进的脉搏在“渭北黑腰带”上跳动。陕西省劳动模范、白水煤矿崔相臣于1954年赴京出席全国工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与其他代表一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时涌现出白堤矿硬骨头“七一”快速掘进队、马村矿红旗掘进队等一批“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特别能战斗”的矿工牒正仁、新兴煤矿张全喜和机修厂张永合、掘进能手马启才、建安处秦荣合、南桥煤矿杨兴斌、铁工处何忠辉等一批全国煤炭工业劳模,马村煤矿牟刚信、南井头矿许麦启、建安处王世勋等全国能源工业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杨彩英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 1972年,蒲白首个宣传阵地《红色矿工》创建,1974年改为《蒲白矿工报》,成为蒲白宣传政策、展示工作、引导职工思想的重要载体。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2004年,陕煤集团成立。蒲白上下在陕煤集团的带领下,积极发扬“三特”精神、“北移”精神和新时代“六个争做”精神,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积极发扬“团结、实干、学习、创新”的企业精神。经历了跌宕起伏、厚积成势、由弱到强、转型升级的曲折历程,建设智慧化矿区,打造新产业基地,“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多元转型辅助有力”的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原煤产销量连续九年突破千万吨,职工收入大幅增长,“一对一”结对帮扶推进新老区融合发展,蒲白“一盘棋”的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迎来发展艳阳天。 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蒲白62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蒲白人,从炮采到智能开采,从粗放管理到信息化管理,蒲白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拥护。党的十八大以来,矿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矿区面貌发生新变化,棚户区改造解决了住房难题;扶贫帮困力度不断加大,惠及职工34027户(人),提前一年帮助三李村完成全部脱贫任务;6月3日,新选派驻村干部接过接力棒,奔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蒲白干部职工从党史中汲取养分,涵养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坚持以“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5篇15字”系列主题作为总架构,扎实开展“党史入民心 温暖进万家”访民情办实事、百项“四心”民生工程等,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公司发展全过程,不断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革命、建设、改革,救国、兴国、强国……一代代蒲白儿女听党指挥跟党走,把“国之大者”作为“企之要务”,在这一条乌金铸就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奋楫扬帆,积极践行陕煤集团“奋进者文化”,以铿锵的步伐,为陕煤集团实现“16555”高质量目标、“兴能强国,智领未来”企业使命、“打造世界一流能源集团”企业愿景贡献蒲白力量,在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中做出蒲白担当。 本网通讯员:惠劳武 李娜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