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煤炭 > 煤企通讯 >

    创新驱动因子激活转型升级原动力

    2017-12-26 10:35 [煤企通讯]  来源于: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田陈煤矿    作者:苑斌斌 曹玉环 刘 雷
    导读: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田陈煤矿着眼于创新驱动发展,共享凝聚合力的工作定位,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以劳模工作室、党建基地、众创空间、大学生联合会等新平台为依托,催生一大批实用、实际、实效的研发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为推动矿井安全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田陈煤矿着眼于“创新驱动发展,共享凝聚合力”的工作定位,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以劳模工作室、党建基地、众创空间、大学生联合会等新平台为依托,催生一大批实用、实际、实效的研发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为推动矿井安全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近年来,该矿共有17项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专家鉴定,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授权专利17项。先后完成群众性技术创新1365项,征集合理化建议2459条,大众创效高达1000余万元……
    一项项新技术新成果的研究转化,成为该矿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工程,也为全矿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成果转化应用——依靠科技打造本安矿井 
       该矿坚持安全集约优质高效生产,瞄准重点区域、重点技术、重点项目,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坚持在制约安全生产瓶颈上下功夫,破解技术难题,消除安全隐患。 
       “我们将原楔形掏槽改为直眼空心掏槽,利用电雷管的毫秒延期特性和工程力学对撞技术,巧妙布置炮眼、科学装药、封堵,工艺改进以来,矸石抛掷距离明显缩短,效果非常好。”开拓一区技术员曹付华说。 
        为解决爆破瓶颈,提高工效,田陈煤矿针对72运输巷9°下山穿层掘进,切断面积大岩性坚硬,爆破时矸石抛掷距离远,损坏后路设备设施、造成积矸这一难题,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改进,有效节约了循环作业时间,提高了炮眼利用率,降低了材料消耗。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针对主辅工作面周期来压,充分发挥“微震场-应力场”多参量监测预警平台作用,针对性预报了3下319工作面直接顶、基本顶初次来压,切实做到冲击地压超前预警预知。利用瞬变电磁物探法,在7111面、7123面、西翼轨道上山等多个地点进行了水情超前探测,超前排查7123工作面隐蔽致灾因素,探明三个顶板砂岩富水区,并完成顶板砂岩放水孔设计,避免了水情预报和水害治理的盲目性,消除了水害威胁,为工作面高效、安全回采提供技术支撑。 
           鼓励全员创新——催生创新之花开满矿山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该矿坚持抓大不放小,深挖创新驱动的因子,积极引导职工围绕安全生产、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提高工效等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努力改善设备、工艺中存在的缺陷问题,鼓励职工群众创新,催生了一批符合矿井生产实际、富有特色的“五小”创新成果。 
       “你看就是有了这个“神器”,原本三个人40分钟才能加满的油,现在只要一个人5分钟就能加满,省时省力还安全,提高工效没得说。”皮带工区技术员袁超高兴地说。 
       据了解,该矿共有强力皮带21部,按每部皮带平均15个滚筒计算,大约共有滚筒315个,为保证滚筒的正常运转,需要3个月加一次油,原始加油法耗时费力不说,安全系数还低。为解决这一问题,皮带工区技术人员细心琢磨、反复试验,最终发明了皮带滚筒自助风动加油器,实现了滚筒加油“神提速”。 
       像这样实际、实用的革新项目还有很多,如:工效提高5倍的电缆缠绕机;喷浆拌料由每班6车提高到12车,效率翻番的PTS7新型喷浆机;可实现井下钻探深度达到212.3米的井下深孔钻探施工工艺;减少高档支护空顶面积,提高顶板支护安全系数的工作面液压支架间隙式安装布置新工艺等等。这些成果成功应用于实践,一方面成功破解了制约生产的难题,叧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据统计,截止目前,今年以来共完成小改小革 628项,增加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搭建培育平台—— 打造科技创新“加油站” 
        “感谢矿这么好的政策,给我们技术、资金的支持,才使我们的‘好点子’变成是实实在在的创新项目……”在12月5日召开的科技创新表彰大会上,优秀技术工作者李体超诉说心得。 
       该矿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把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放在优先位置,改进人才评价、使用、配置和激励机制,建立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抓住挖掘培养、吸纳留住、管理使用“三个关键环节”,着力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四支队伍”。完善大学生联合会、技师工作站等培养模式,分层分类加强教育培养,建设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建立名师带高徒、高徒变名师、名师再带徒的良性循环机制,缩短青工成长、成才周期,培养新一代优秀青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大与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先进企业的沟通交流,构建集成式、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学习机会、创造优质条件、搭建创新平台、开辟“绿色通道”,实现互学互促、交流提升。 
       “有了这个实景培训基地,直接就可以在这里试验,不用下井来回跑,确实很方便。还能把培训课程与实操结合起来,让学习培训更直观易懂。”在王立国创新工作室,师傅正饶有兴致的讲解。 
       同时,该矿还坚持以“打造技术领军团队,培育田陈工匠”为目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课题引领策略,先后培养出一大批实用型、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其中,中、高级技师169人,高级技工565人,马士亮、马金刚、王立国、杜鸿立等4名同志被授予“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王立国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该矿被授予“山东能源集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本网通讯员:苑斌斌 曹玉环 刘 雷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