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入井
2017年9月8日,神华宁煤集团任家庄煤矿主斜井,中午11点。作为一名煤矿女工,第一次下井。穿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腰间挎着矿灯、自救器、定位仪,站在主井口排队入井。我将随同矿工会工作人员及矿工家属一起走进千米井底的工作面慰问矿工兄弟。
站在井口,心情略微忐忑,对下井有几分期待又有几分紧张。
架空乘人器司机在井口讲解乘坐要点,我牢牢记住要像骑自行车一样乘坐。随着钢丝绳的运行轨迹,猴凳运行至眼前,我连忙用手握紧凳杆,抬腿,坐上猴凳,随着猴凳的运行,我的心跳加快了一拍。坐上后,跳动的心逐渐平静了,也渐渐的适应了井筒的环境。昂头望向前方,左侧是用铁丝网牢牢围住的主皮带,右侧是一个个闪过的“安全岛”,“安全岛”是一个避险硐室,在硐室里有一个条椅。头顶上是宣传牌匾,牌匾上显示安全警句、企业文化理念的字样,耳边传来动听的歌曲。架空乘人器速度不快,能听到脚下水沟里潺潺的流水声。其实特别想去“安全岛”看一看,之前就听说“安全岛”里储存着先进的救援物资,可惜我实在没有独自下乘人器的勇气。
随着进程的延伸,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怎么从乘人器下去呢?不禁抱怨自己只知道询问怎样上,没有考虑下的问题。没有办法,只好紧紧盯着前面的人,想模仿他人下乘人器的方式。在乘人器上,保持着同样的姿势,一会儿,就觉得腰酸背疼,我丝毫不敢挪动,紧盯前方,眼前红色的标记牌一一闪过,1070、1000,直到650。到井底后,我看见前面的人,用一条腿支地,很轻松的下来。于是,我也学着他的样子,一条腿支地,下乘人器。下来得知,越位后,乘人器限位保护会自动停止。
一行人一路前行,走至巷道口,一股风吹满全身,风机的轰鸣声“呜呜”的响着,觉得有点凉。这是风巷。走过一条巷道,是一道风门,一行人通过风门后,又出现了一道风门,前面的人大声传话:所有人都通过后,才能开启第二扇风门。在煤矿,我知道风门是安装闭锁保护,两道风门不能同时开启。在第二次通过第二道风门时,我匆匆走到门前,主动要求开门。我握紧门把手,使出浑身力气,可惜风门被很轻松地拉开了,完全没有预想中的沉重感。工会赵主席用矿灯照着风门上部行程开关,我才发现在风门上部安装着行程开关,类似液压原理。
通过了一条巷道,三道双风门,距离工作面越来越近。巷道的路也越来越难走。
原本宽敞的巷道由水泥堆砌成了铁丝网包围,细细望向井壁有道道挖掘的痕迹。地面湿滑,且有坡度,我们小心翼翼的往前走,前面的人不断提醒注意脚下安全,有点不敢前行的感觉,直到抓住巷壁边固定的麻绳后,才一步一步顺坡而下。当地面趋于平坦时,见到了正在工作面作业的人员。“矿嫂”向矿工们发放了慰问品,道一声“辛苦”。
休息的间隙,在千米井底,吃午饭。吃饭时,有一名“矿嫂”笑说:“我觉得井下的条件挺好的!”我笑答:“现代矿井条件是好,卫生整洁,设施先进,管线吊挂整齐,灯光明亮,道路平坦!但是,你仅仅看到了矿井温情的一面。”
通往机巷的路上,遇到正在作业的矿工。他们正在给乳化泵加液。只听见巷道内,此起彼落的“加液”的喊话声,我想这就是三人联动的工作方式。
继续行走,虽然每一条巷道口都有标识牌,但对于初次下井的我,四通八达的巷道犹如迷宫般,辨不清方向。只能跟随前方的队伍。
到达机巷时,身上已微微出汗。在机巷,慰问人员组织了一场小小的慰问演出。“矿嫂”的一首《青藏高原》迎来了阵阵掌声,工会赵主席为一线工人送去了安全的叮嘱。
返程时,我才看清楚巷道的地形。在每一个标着路标的停车点,地势略高,地面铺设大块的防滑垫,以便于上下人员的安全着地。架空乘人器依然缓缓的旋转着,我们在一点一点地上升。
当能够清晰的看见井口时,乘人器停止运行。我们连忙下来,过了几秒,乘人器继续旋转。我们决定步行升井。短短50米的距离,坡度大,一步一步爬得气喘吁吁。
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深刻的体会,仅三个小时的井下之行,让我感触极深。
本网通讯员:丁晓兵 苏爱萍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