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源煤矿标准化考核“变脸了”
![]() 各单位“都花”小心思 说起来,矿上以前为了抓好安全质量,没少下功夫。比如实行“旬检”制度,每十天就把各单位的考核数据汇总排名,发个通报。本意是想让大家你追我赶,可时间一长,这味道有点变了。 机运队的许杰队长说的实在:“旬旬要排名,谁不想自个儿队成绩好看点?”这一想“好看”,个别时候就难免动点“小心思”。比如,提前知道检查路线,就把那一段的标准化搞得格外漂亮,甚至稍微放慢点进尺速度,也得把“门面”收拾利索。 安全部长王从阳有回下井,就撞见过这情形。他看着挺纳闷:“面上是光鲜了,可这能代表咱平时活儿就这么干吗?安全真能靠‘临阵磨枪’保障吗?”几句话,问得现场的人直低头。 不光这个,频繁的报表也让人头疼。综采队的技术员乔鹏升就经历过,为报个数据,来回跑好几趟改格式。“有时候正忙乎井下的事呢,一个电话叫回去填表,心思一下就打断了。”大伙儿感觉,这通报排名,好是好,可好像也给基层添了件“心事”。 “诸葛”开会找病根 这些情况传到了矿领导耳朵里。矿长刘伟洋琢磨着,这事不能光怪下面。他干脆把机关科室的头儿和区队的职工代表请到一块,开了个“诸葛亮会”,让大家敞开了说。 这一聊,根子就慢慢浮出来了。一方面,有的伙计觉得“分数高就等于干得好”,对“啥是真正安全”理解浅了;另一方面,这制度本身,好像也在推着大家更看重“纸面成绩”。个别队干部呢,怕影响评先进,对底下那些“小动作”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看来,不光是方法问题,更是咱的思想和指挥棒有点偏了。”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赵斌总结说,“得把‘安全检查’这回事,从纸上请回施工现场。” 新办法“插进”现场深处 说改就改。矿上很快停了那份让人紧张的旬通报,从各部门和基层抽了些懂行的、敢说话的,组成了个“现地监察小组”。这小组不下通知,不打招呼,直接就到工作面、到掘进头,看大家平时怎么干,就怎么查。 这检查法一变,感觉全不一样了。在通风队干系统改造的时候,监察小组的成员就在旁边看着。安全副总工程师杜长华看见有个伙计劳保装具没戴全,当场就拉住他:“老弟,这可不行,图一时方便,万一出点事咋整?”看见砌墙掏槽不合标准,他也不是光记下来,而是拉着大伙儿现场开个小会儿,讲讲为啥这标准不能动,怎么干又省劲又牢靠。 “咱现在不是来挑毛病的,是来搭把手,从流程上提升标准化水平的。”矿上是这么定调的,下面也是这么感觉的。监察小组的人还顺便听听大伙儿的“土办法”、“金点子”,谁有好的操作窍门,也帮着推广推广。 职工活儿更顺了 这考核的“脸”一变,井下的风气也跟着变了。 最明显的是,大家不用再为应付检查“排练”了,心里那根为了排名的弦松了下来。精力都集中到了怎么按规矩把活干得又快又好又安全上。规范操作不再是做给谁看的,慢慢成了大伙儿干活的自然习惯。 “现在检查就在咱身边,像多了个老师傅在旁边看着,心里反而有底了。”周磊队长的这话,道出了很多人的感受。 前不久,矿上三季度的安全标准化考核,就在这日常的忙碌中平静地过去了。结果出来,安全生产、机电运输、一通三防、监测监控这些关键项目的优良率,反倒比往年还高出一截。朝源煤矿这场静悄悄的“变脸”,让大家明白了:管理真正为现场服务了,安全和效率自然也就“升上来了”。 本网通讯员:李继峰 王瑞雪 (编辑:东北亚) |


团鱼山露天煤矿开展安
风雨半世纪 虎旗耀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