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佳文赏析 >

    青春正当时 不予负流年

    2020-07-22 08:58 [佳文赏析]  来源于:蒲白热电公司    作者: 边 怡
    导读:壮志常随云浪起,雄躯争与山河裂。7月10日,伴随着蒙蒙细雨,在公司党委组织下,我怀着久仰的心情,踏上红色之旅,前往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一路上,别过蜿蜒缠绵的山峦,经过峰回路转的颠簸,车子于青兰高速瓦子街出口缓慢驶出,我们来到烈士陵园的广场前。
    “壮志常随云浪起,雄躯争与山河裂。”7月10日,伴随着蒙蒙细雨,在公司党委组织下,我怀着久仰的心情,踏上红色之旅,前往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一路上,别过蜿蜒缠绵的山峦,经过峰回路转的颠簸,车子于青兰高速瓦子街出口缓慢驶出,我们来到烈士陵园的广场前。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由习仲勋同志题词的“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牌楼。走入陵园,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伫立在正中央,正面题刻着王震的题词:“瓦子街战役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后面耸立着一排排栽植整齐、直入云端的青松翠柏,像一排排站立着的钢铁战士,常年守卫着长眠于此的英烈灵魂。

    1948年2月22日至3月1日,按照毛泽东“围城打援”的重要军事战略决策,在彭德怀司令员亲自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5个纵队、7.2万人的兵力,利用黄龙县瓦子街地区的地理优势,打响了西北战场上一次重要战役——瓦子街战役,扭转了西北战局,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大家边听边看。一幅幅详实的图画、一座座逼真的雕像、一件件珍贵的物品、一幕幕现实的场景,串起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再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描绘出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激情岁月。

    走出展厅,来到后方安葬着5287名英烈的墓区内,25岁、23岁、18岁、15岁……一眼眼望去,骄傲、沉重、惋惜、心疼多种情绪不停地在心中翻涌,泪水瞬间溢满眼眶。在这里长眠的大部分烈士牺牲时年仅二十几岁,年龄最小的才仅仅十五岁。那个时候的我们在做什么?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无论是做什么,总归是充满阳光与朝气的。穿越回1948年的2月,战争用冷冰冰的现实迫使这群年轻的孩子迅速成长,用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用满腔热血铸就的青春年华,用钢铁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解放人民创造和平的雄伟诗篇。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常说“好死不如赖活”,“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70多年前的这群孩子,是什么让他们不畏生死,在无尽的黑暗中高举火把,却在日出东方的前夕,永远闭上了双眼?又是什么,让他们的生命价值,超越了死亡?我想是一种精神,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是军民并肩携手、勇猛奋进的团结奋斗精神;是不怕牺牲,视国家荣誉为最高荣誉,敢于奉献生命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视祖国利益重于泰山,个人生命轻于鸿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青年一代的我们,虽然没有身处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但祖国的建设和企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我们跨越,仍然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等待着我们征服。“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青年一代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北移精神”,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信念、“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概、“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本网通讯员:边怡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