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通讯特写 >

    永垂的荣耀——听老兵讲故事

    2019-11-04 15:50 [通讯特写]  来源于:莒南县坊前镇相邸初级中学    作者:刘京树
    导读:雨后的清晨,空气中蕴蓄着丝丝清新与香甜,随着微风流荡在村庄、田野,让人感到舒适愉悦和宁静。 不久前,我再次来到沂蒙山区莒南县坊前镇大嵯峨村,推开那扇虚掩的柴门,看到了坐在院子中的那位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的老人董恒助 一位名不见经传老党员、老战
             雨后的清晨,空气中蕴蓄着丝丝清新与香甜,随着微风流荡在村庄、田野,让人感到舒适愉悦和宁静。
             不久前,我再次来到沂蒙山区莒南县坊前镇大嵯峨村,推开那扇虚掩的柴门,看到了坐在院子中的那位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的老人董恒助—— 一位名不见经传老党员、老战士。这是我“三顾茅庐”专程拜访这位老兵,老人的革命经历,不断在我的脑海中翻腾。
             董恒助老人生于1930年,那是在中国大地动荡不安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因此,他从小就立定了参军卫国的决心与志向。1947年5月,年仅17岁的他进入山东第八区区中队(驻地在现在的山东省莒南县坊前镇)。同年10月,他成为临沂独立团2营6连战士,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解放军战士”。此时,国内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淮海战役爆发前,董恒助成为华东第七纵队警卫连战士。1948年11月,他和战友们开赴淮海战役前线,在双堆集(王家庄子和赵家庄子的合称)与战友们一起投入了这场震惊中外的战役。那时,在兵力、武器装备都落后于国民党军队的情形下,他们喊出了“人在阵地在”、“即使只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等口号,经历了三个月的浴血奋战,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场战役和辽沈战役及平津战役一起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这仅仅是董恒助战斗生涯的开始,那连年的血与火的战斗生活,磨练了他的那份坚韧不拔与不屈不挠,使他逐渐成为一名大勇无畏的战士,成为一名普通却又优秀的革命战士。
            凡是战争,都是残酷的,就会有鲜血,就会有牺牲。
            1949年4月21日,董恒助参加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当时,他们平均每天行军180公里左右,国民党军在我军的步步紧逼下,像落潮的海水般急剧后退。渡江时,枪声炮声连成一片,激烈的战斗把整个长江的水染为血水。渡江后的第三天,董恒助和战友们开始南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边走边打,一直逼近到福建,离厦门还不到30里时,他们和国民党的后续部队仅有几十米。不用说,一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开始了,敌军的子弹像密密麻麻的冰雹般飞过来,但此时的董恒助却不顾一切的冲在了最前头,当他准备狠狠的射击敌军时,在他身后的一位姓黄的战友突然大喊一声,向前一步,一把推开了董恒助。董恒助一侧身,一颗射过来的子弹一下射中了战友那挺出的胸膛,战友倒下了,他惊呆了——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战友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自己啊。此时的董恒助才最深切的感受到,在战争中生与死的距离,原来就在一步之遥一念之间!战争中的战友情,是世界上任何感情都不能比拟的,它比山重,比海深,比珍宝更有价值,那是生死相依的兄弟情。
            在渐渐升高的太阳的照射下,在他家的那棵老樱桃树下,此时无言的我们,仍能深切的感受到,眼前这位老人心中所汹涌着的感情的潮水。那一定是壮烈的,不平静的。也许正是这场发生在万子镇的战斗,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看到了中国军人那种无私无畏的精神,那份视死如归的气魄,那份舍身忘己的品质。而也正是如此,使董恒助的心中,更充满了对战友对人民对祖国的那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神圣感。让他感受到了一个普通士兵所代表的千千万万中国军人的神圣,也让他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赴朝的道路,参加了让老人终生难忘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董恒助和战友们一起参加了一次让他终生难忘的抗美援朝战争。那是一次阻击战,发生在一个叫老秃山的山岭上。傍晚,美国鬼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狂轰滥炸,炸弹掀翻了整个的山岭和山沟,甚至把整个山头都削平了,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和残酷,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那样的坚定沉着。董恒助和战友们机智灵活的与美国鬼子斗智斗勇,在敌人进攻前,阵地上只留下一个战士观察敌情,其他的战士全部撤入防空洞中。美军误以为整个山头无人存在,便放心大胆、得意忘形的用整营整团的士兵进攻,企图一举占领山头阵地。这时,看到消灭敌人的时机已到,董恒助和战友们冲出战壕,用机关枪扫射,一排排的敌人应声倒下,一枚枚手榴弹让一团团群蚁排衙似的敌军血肉横飞,美军自以为是的“羊群战术”却让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痛痛快快的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他和战友们打退了美军的一次次进攻,坚守住了阵地,使老秃山这个“无名高地”出了名。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和体会到一场战役的胜利,对于战士对于我们的志愿军来说,就是他们全部的自豪和骄傲!
            此时的太阳已高挂中天,在一片灿烂下,我感到了全身的温热,那灼热的目光在叶影中颤动,一片一片的光亮,洒在眼前这位老革命战士的身上,竟是如此的让我心生感叹与敬佩。
            也许,不,应该可以肯定的说,那时的董恒助一定是把朝鲜同样视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把保卫朝鲜当成了保卫自己的祖国;把朝鲜人民当成了自己的亲兄弟、亲姐妹,而同样地善良淳朴的朝鲜人民在满怀无限的感激与敬佩之中,和我们的志愿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3年的大年初一,那是在金日成的故乡安东市万京山,董恒助和一些战士就住在这山上的几个农户家中,忙里偷闲之中还和当地农户兴奋热情的学起了朝鲜语。当时,随我军营部的几名卫生员和支部文工团都在忙碌着,忽然,美军的轰炸机隆隆飞过,投下一枚枚炸弹,其中一枚炸弹落入营部,当即使两名卫生员和一名文工团队员阵亡,不停的轰炸又使多名志愿军和不少的朝鲜人民死去。终于敌机掠过了,从昏迷中醒过来的董恒助看到的是一双双当地朝鲜同胞关切与焦虑的目光。幸存的那些朝鲜村民唱起了一支支凄凉悲愤的当地葬歌,跳起了他们特殊的朝鲜舞蹈,来表达着他们心中那份真切的无限的哀悼……在当地人民安葬志愿军死难者的山头,董恒助看到了周围傲然挺立的株株青松,在阵阵轻风吹拂下,发出了海潮般的震荡声。那摇摆的青枝似乎想抓住些什么,表达些什么。董恒助心中阵阵颤动:青松啊,那是你们在表达对那些最可爱的人的不舍与呼唤吗?那是在倾诉你们心中对敌人的愤怒与悲哀吗?你们是在讲述中朝人民亲如兄弟般的情谊吗?
             此时,西斜的太阳似乎也含着滴滴热泪。身边动情的老人甚至再次脱口而出的那半个世纪以前的几句朝鲜话语,如今依然是如此的熟悉与亲切,这岂是一份“情”所能承载的?
             当然,我们知道那段残酷激烈的战争是现在身处和平快乐中的我们所不能想象到的。但是,我忍不住要说的是那段时间里,志愿军战士们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也是我们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
            1954年7月,董恒助从25军75师224团2营6连战士,升迁到25军73师219团2营6连副班长,那时他们班共有12人,因为生活的艰苦,在宿营时,他们只用一块不大的四方布铺在地上,然后就直接睡在上面。湿漉漉地地面经常把那薄薄的布单浸湿,尽管如此,董恒助依然常常是自己直接躺在冰冷的地面上,而把稍微好一些的地方留给其他的战士们。两年的如此生活,使他的腰腿再次受到了更严重的损害。身为副班长,他争先加入到巡逻队中,在零下40度的严寒里站岗巡逻,他穿着普通的军棉衣,身上总会很快就结成一圈圈长长的冰凌,他的耳朵也被冻伤了,直到现在还留有伤疤。那时候,只要他的手紧握一下枪杆,他的手掌上的一层皮就会被粘下来…….
            1955年3月,董恒助升为炊事班长。这期间,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仓库粮食全部被美李联军炸毁,他们生活的困难达到了顶峰。为了让同志们能够安心的战斗,他想尽了一切的办法,没有粮食,他们就只能依靠野菜充饥。可是那时的朝鲜,9月便下雪,而厚厚的冰雪却要等到第二年的清明后才会融化。因此,连地里的野草野菜也很珍稀。那时候,他们吃得最好的也只有野黄花、野木耳。偶尔多少天,他们会分到一瓶缴获来的罐头。可是董恒助几乎每次都不会尝一点,而是全部分给了战友们。喝雪水、吃炒面,让他从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可是却从来没有听到他的一句怨言。是啊,也许在董恒助眼中,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锻炼一个人。而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相信,千千万万个像董恒助这样的普通却又不普通,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中国战士所担负的重担,所做出的贡献,是世界上任何一架天平也无法衡量出来的----
            缓缓地抬起头,才发现太阳落到了山尖,董恒助老人拿出了上级颁发给他的奖章与证书。望着这些荣誉,我似乎看到了老人戎马倥偬、血火交织的人生。依旧灿烂的夕阳,洒射到这些奖章上,映射到我眼中与心底的是永远的辉煌。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记下并感受这份永垂的荣耀吧:
            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陈毅第三野战军授予淮海战役纪念章;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授予渡江胜利纪念章;
            195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3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抗美援朝胜利纪念和平奖章;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国防部授予解放奖章(1945---1950)。
            握别这位让我肃然起敬、油然生叹的老革命战士,望着天边夕阳的余辉,我轻轻地说:精神永垂,光耀天地!
           
           本网通讯员:刘京树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