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写作杂文 >

    我的大伯 抗战老兵

    2018-09-03 15:52 [写作杂文]  来源于:兴凯湖电业局    作者:陈丽
    导读:父亲兄妹八人,大伯排行老大,今年97岁高龄了。大伯叫陈立业,他身材并不高大,更称不上魁梧,但精神气十足,虽年近百岁,眉宇间依旧透着军人的刚毅。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经历了无数的人间沧桑,如同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印刻着一段段难以磨灭的往事。
    父亲兄妹八人,大伯排行老大,今年97岁高龄了。大伯叫陈立业,他身材并不高大,更称不上魁梧,但精神气十足,虽年近百岁,眉宇间依旧透着军人的刚毅。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经历了无数的人间沧桑,如同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印刻着一段段难以磨灭的往事。
    我的祖籍在湖南省酃县(今炎陵县)船形乡一个小山村,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奉旨遣散“义门陈”,从江西迁入此地,是典型的客家人。我的曾祖父是当地十里八乡有名的“乡绅”,他擅持家、和乡里、接济贫、重教育。他不仅请来先生办私塾,让孙辈们识文断字,吟诵“四书五经”。还倡导家人节衣缩食,把大伯送至几百里外的邻省(江西省)永新县华南中学求学。对长孙的教育重视,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大伯的其他几个兄弟,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几位叔伯,也都相继在少年时代读私塾、入学堂。由于居住地位于海拔八九百米的高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祖辈们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静而又安宁的农耕生活……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战略转折的关键时期,中国战场也由战略僵持转变为全面战略反攻,准备配合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国民政府急需扩充军队、补充兵员。一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抓壮丁的混乱局面,伪甲长、伪保长带着“差人”进村入寨,拦路设卡,软硬兼施,搞的各地乡村“鸡犬不宁”。
    这年暑假的一天,大伯从江西学校返回家中,忙完自家的水稻收割,便被叔父请去撰写卖田契约,行至同睦村桥头时,被乡公所(国民党时期的乡政府)几个背枪的差人抓了壮丁。当抓壮丁的差人要将他五花大绑时,他说:“打日本人不用抓也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抓壮丁的差人看他如此“豪迈”,也颇为折服。大伯对差人说:“我做事讲诚信,答应帮叔父写契文的,写完了自然跟你们走”。乡公所的差人见伯父不卑不亢,也只能听随其便。于是,大伯在前面走,后面跟着几个背枪的差人去见了叔父,他帮叔父写好卖田契约后,请叔父捎话给父母说自己参军打日本去了,叫家里人不要牵挂,打完仗自己就回来。
    据大伯回忆:被抓壮丁的次日,他们便被运送到了衡阳,在那里进行新兵整训。由于大伯是初中文化,在所有壮丁中属“高学历人才”,他便被编入驻扎在零陵的中央陆军炮兵学校教导团,团长叫姚学濂,是广东潮汕人,黄埔七期毕业。当时的校长由蒋介石兼任,总统兼任兵种学校校长,也足以窥见国军当年对炮兵学校的重视。炮校教导团是教学保障部队,教导团辖3个队,即练习队、侦测队及观通排。练习队由野炮、山炮和重炮3个炮兵连组成;侦测队由声测连、光测连及测务连组成;观通排主要是由侦察和通信人员构成;我大伯当时在侦测队,主要任务是连测炮兵战斗队形,观察目标捕捉炸点,为指挥射击、修正射击提供保障的。这个专业也是炮兵中最具有“文化含量”的专业了。
    大伯回忆:他在湖南境内没住多久,日军又在不断向南推进,国军不敌日军,便节节后退。学校当时还承担着教学任务,作战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只能不断向西转移,先后退至广西的鹿寨、贵州的都匀,最后又迁至贵州的开阳。炮校也是在频繁的转移中艰难地进行着教学。由于战乱,前方对炮兵指挥员的需求也大,所以当年的学制基本上都是一年,通常是半年术科,半年的战术合练及演习;每期学员在一百多人,学校辖学员队,队设校官班、上尉班、中尉班和少尉班。
    后来,有记者采访过大伯,问那段时光是不是特别艰苦、难熬?大伯说:“连续转战的疲劳和缺衣少食都能扛过去,惟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最令人煎熬”。大伯在被抓壮丁前就已经娶妻生子了,所以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是大伯当时最难以克服的现实问题。但为了民族大业,为了早一天把日本侵略者打出中国,他拭去思乡的泪水,继续迎接新的战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了。大伯回忆说:“我们兴奋极了,有人把帽子抛向空中,有人买来酒水一醉方休,伙房也破天荒地杀猪宰羊,长官们还给我们放了三天假呢!”大伯和他的同乡都以为抗战结束了,可以退伍返乡了。然而,几个月后,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誓与共产党决一死战。大伯想:我被你们绑来说是打日本,我认了!也打了!流血流汗我心甘情愿!现在要打“内战”了,这可不是我的初衷,哪有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大伯在“打与不打、留与不留”问题上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1946年正月初二,当炮校向东转移路过衡阳时,大伯断然选择了脱离部队,独自步行五天,终于返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家乡,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亲人,又过起从前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自己当过兵,打过日本的那段往事,被大伯深深地埋在记忆的最深处,很少与人提起……
    直到2015年,中国政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活动后,大伯的“抗战老兵”身份才慢慢被众人知晓。政府相关部门跋山涉水走进了大伯的旧宅;“寻找抗战老兵”志愿者也接踵而来;媒体记者还为大伯作了专题报道。扣在大伯头上“国民党兵”的矮化名称终于得以“正名”。压抑大伯七十多年的委曲,也“瞬间”得以释怀。这一年,大伯九十四岁,为了这一刻,他足足等待了七十多年。他等来了满头白发背曲腰躬,等来了子孙绕膝五世同堂,等来了最高统帅颁发的绶带勋章,等来了一家人的扬眉吐气光荣自豪……
    历史有许多巧合,冥冥中也是机缘。七十多年前,国民党陆军炮兵学校从贵州转到湖南,又从湖南转到南京,回到了这所学校的创始地--南京市汤山镇。然而,时间过了不到三年,我人民解放军便由抗战胜利之初的劣势局面转为全国性大反攻,势如破竹、排山倒海,一路打过长江,推翻了蒋家王朝,随即解放了全中国。国民党汤山炮校也成为惊弓之鸟,弃校溃逃。我华东野战军特纵特科学校(南京炮兵学院前身),随南下大军跨过长江,占领了这座1931年由国民政府精心打造的“示范军营”,使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唯一“国共”两党相继使用过的军校。更巧合的是,在大伯脱离中央陆军炮兵学校41年后,他的侄子也考入了南京炮兵学院,跨进了那座1931就屹立在汤山镇上的军校大门。更加巧合的还有,他的学习专业竟然也与大伯当年的专业完全一致。
    所有的巧合即是偶然,也是必然。一个家族,两代人,两个时代,跨入了同一所“校门”,这不仅仅是机缘,更是“义门陈”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它诠释着“义门陈”后人对中华民族的赤胆忠心,和面对列强入侵时勇于牺牲奉献的爱国情怀。
     
    注释:
    [义门陈]发源于江西省德安县一个江右民系家族。到了唐代,陈氏家族已有近四千人,历15代,330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秩序井然,堪称典范。史上曾经在唐宋两朝受皇帝赐匾旌表。宋仁宗时期,有文彦博、包丞等重臣上书,为保大宋江山内稳,要求解散“义门陈”,最后宋仁宗下旨,将义门陈分解为334个庄,遣散至全国144个县。
    [客家人]是中国古代从中原地区,以族群形式迁徙至南方的移民,多受战乱、天灾或占领(战败)军等诸多因素影响所致。
    [甲长、保长]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农村管理而设立的基层管理组织。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相当于现在农村的“组长”和“村长”。

    本网通讯员:陈丽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