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宗废弃物循环利用管理!江西德安县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
12月20日,德安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德安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通知指出,到2025年,全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九江市下达考核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全区域统筹、全过程分类、全品种监管、全链条循环,做好重点品种废弃产品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全面加强大宗废弃物循环利用管理,大力加强工业副产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促进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冶炼渣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水平提升,鼓励替代原生非金属矿、砂石等资源。探索含碳固废高值材料化与低碳能源化利用、多源废物协同处理与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重型装备智能再制造等技术研发应用。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流程达到60%。
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体系,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的主体责任,将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费用纳入工程概算。完善建筑垃圾处置工艺手段,引进临时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环保土体稳定技术等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工艺,探索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应用。加大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力度,推动在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领域大量利用经处理后的建筑垃圾。拓宽建筑垃圾处置资金来源,探索设置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与综合利用专项行动资金,重点支持违建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与综合利用。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
推广可循环、可再生、可降解产品,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以及污泥、餐厨垃圾处置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大于80%、回收利用率大于35%。到2030年,全县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大于90%。
全文如下:
德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安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
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德安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4年12月17日
(此件主动公开)
德安县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九江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德安县碳达峰行动,为实现德安县碳中和奠定基础,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全面实施能源领域低碳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碳达峰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循环经济降碳行动、固碳增汇强基行动、科技创新引领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试点示范建设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完善统计核算、财税价格、绿色金融、权益交易等保障举措,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任务。
二、基本原则
系统谋划、科学施策。坚持系统观念,全局统筹、战略谋划、整体推进,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科学制定全县各领域、各行业达峰策略,合理确定目标任务。
突出重点、优化路径。以工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调整为重点,强化科技支撑,深入推进工业、能源、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健全完善投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形成有效激励约束。
稳妥有序,安全降碳。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县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引导机制不断完善,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25年,全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九江市下达考核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大幅提高,现代化低碳产业体系全面形成,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逐步建立,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四、重点任务
(一)能源领域低碳转型行动
1.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严格控制非电行业煤炭消费增长,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重点建设丰林工业新区热电联产项目,推动煤电灵活性和节能增效改造。以建材、纺织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保持非电用煤消费负增长。控制石油消费增速在合理区间,逐步降低成品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的占比。有序引导全县天然气消费,优化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科工局、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国网德安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规划管控与政策保障。围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增加太阳能光伏、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降低化石能源消费。结合德安县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试点,利用现有党政机关建筑、学校医院村委会、工业园区、农村居民住宅等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积极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综合利用项目。合理利用风力资源,稳步推进风电建设,加快建成高山风场风电项目,重点推进华润塘山二期风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凯迪生物质发电复产,实现废物资源“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到2025年,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296MW。(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中寰投资集团、国网德安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探索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强化电网骨干网架,优化现有电网结构,构建以220千伏变电站为主供电源、110千伏网络为骨干的网架结构,积极谋划丰林工业新区第二座110KV变电站输配电工程,全面提高电网通达水平、输送能力、电能储备与供电可靠性,保障城乡安全高效用电。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加强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建设,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开展城区老旧电网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提高民生用电质量。鼓励发展电力各环节和场景中的储能应用,着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储能”互补、“源网荷储”集成优化,推进新型储能试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光伏+储能”一体化试点创建,重点突破电源侧和电网侧储能,力争到2025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0MW。(县发改委、县科工局、县自然资源局、中寰投资集团、国网德安供电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1.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着力优化制造业结构,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推动产业体系向低碳化、绿色化、高端化优化升级。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构建“1+3+N”工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低碳转型,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力度,严格控制工艺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能效水平。优化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县科工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建材等行业碳达峰。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严控违规新增水泥熟料产能,加快原料替代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大新型建材生产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泥生料中含钙固废资源替代石灰石比重,鼓励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料。推进砂石矿山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建设。以石灰石、萤石等非金属矿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端建筑骨料和高端碳酸钙等非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业。推广新型凝胶材料、低碳混凝土等新型建材产品,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县科工局、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积极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通过上下游延伸、强强联合、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企业知名度。重点推进丰林工业新区“五统一”项目、亿阳纺织、德裕纺织、德鑫纺织、江西华远针织、江西南方尼龙粘扣生产线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主动融入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依托产业基础,紧盯电子元器件产业转移,大力扶持和引进电子材料、智能终端、智能电子产业项目,着力发展电子显示器、液晶面板、智能家电和智能设备。装备制造产业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大力扶持以国科远大、南方锅炉、亿荣机械为代表的成套设备,以富煌钢构等为代表的装备构件做大做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50亿元。(县科工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实施“数字+”战略,集聚优势资源,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加快培育壮大新经济新动能。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三大主营产业和各大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强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将数字经济与德安县用能情况和碳排放监测相结合,建设绿色低碳高效数字基础设施,包括建设绿色低碳的大规模数据中心、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等,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把德安县建设成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先进县。(县发改委、县科工局、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1.持续推动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加强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完善建筑建设和拆除管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拆迁规模,杜绝“大拆大建”。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城镇新建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到2025年,全县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100%,新竣工绿色建筑占比达90%以上;实施一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占当年绿色建筑总面积比例达30%以上,实施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占当年绿色建筑总面积比例达10%以上。大力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对建筑供热、制冷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供应结构,降低建筑能耗。推动既有建筑节能减排,城区基本实现智能水表全覆盖,推进水电燃气等全面智能监测。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农房建设和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构建农村现代能源结构。(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严格执行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机制,督促参建各方主体全面落实建筑节能标准要求,推进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提升。到2025年,全县范围内城镇新建居住建筑100%执行节能标准、规范建筑节能设计和节能计算。强化对公共建筑用能监测和低碳运营管理,建立和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深入开展公共建筑能源审计。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加强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发展模式的研究,完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配套制度,保证绿色建筑的建设和运行质量。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80%县直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进一步深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方式,推动太阳能光电光热、地热能源等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探索新改扩建建筑“光、储、直、柔”新型供配电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工业建筑、仓储物流园、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屋顶资源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积极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加快建筑领域电气化进程,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建设,提高炊事和生活热水等用能领域电气化率。推动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提升,进而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机关事务中心、县科工局、县市监局、国网德安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农房建设和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构建农村现代能源结构。持续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城乡电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在农村建筑中的应用,提升农村能源自给率。推广节能环保农用装备和灶具。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秸秆热解气化等利用技术。推进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低碳农业模式,建设大型农业废弃物制沼工程,积极发展沼渣、沼液有机肥,生产清洁生物质能源,实现传统能源替代。(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县生态环境局)
(四)交通运输碳达峰行动
1.加快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补短板、优结构、促融合、提品质,全力推进交通强县建设,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公共交通与步行、自行车等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条件,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电动自行车/自行车/步行”为主体的绿色出行系统。提高公路客运服务便捷化、多样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公众多层次出行需求,增加公共交通吸引力。到2030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60%。(责任单位:县交运局、县发改委、县公安局、县生态环境局、县科工局)
2.有序发展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全面逐渐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交通运输工具。推广氢能、天然气、生物燃料等新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电能替代,稳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比例,推动公务用车、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等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加快城乡物流配送绿色发展,推进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模式创新。持续加大邮政快递业配送车等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化更新力度。加强油电车车辆比例控制管理,弹性发展现有燃油车总量调控,探索新能源车辆道路行驶优先权和停车优先权等政策。到2025年,邮政快递业全行业配送使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辆(包括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比例达到60%,当年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数量占全县汽车注册登记总量的比例达到15%。(县交运局、县商务局、县发改委、县公安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积极建设低碳交通基础设施,优化综合客运枢纽布局。建设综合客运枢纽1座,加快实现零距离换乘,逐步完善公共交通体系。重点推进公交首末站建设,持续增加公交运力投放,打造德安与共青公交同网。在爱民厂社区、丰林工业新区、开发区西区园艺场等周边规划设置公交首末站场。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建设,合理布局新建公共领域充换电站,推动城市居住区停车场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在企事业单位、商业建筑、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等场所配置充(换)电设施。到2025年,在德安县81个住宅小区(办公楼)场区内设置电动自行车充电桩300个、插座2000个,在县城17个大型公共停车场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00个。(县交运局、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公安局、县商务局、中寰投资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打造智能绿色物流体系。推进物流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金融业等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物流,规范发展网络货运等新业态,加强运力整合、车货匹配以及供应链与物流链融合。优化城市配送网络布局,鼓励货运物流企业仓配一体化物流模式。探索建设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推动物流全程数字化,培育智慧物流、共享物流等新业态,打造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智能配送等应用场景。推进公铁多式联运,实现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有序转移。鼓励智慧物流平台、多式联运企业、合同物流企业、综合物流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等多式联运主体的发展,打造江西冷链骨干网德安冷链物流园。(县发改委、县交运局、县商务局、县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1.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落实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实施方案,强化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全过程管理,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落实能耗双控、产能置换、污染物区域削减等要求,对高排放、高耗能、低效率的落后产能、低端产能、低效产能、僵尸企业实施拆除、关停(闲置)、腾笼换鸟、兼并重组等。全面梳理在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立在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理台账,对相关项目节能审查、环评审批情况进行评估复核,对标国内以及国际先进,能效水平应提尽提。科学评估拟建项目,严格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加强项目审批、节能审查、环评审批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联动,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有关要求纳入各级项目行政审批全流程。(县发改委、县科工局、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节能降碳管理水平。完善能耗评估制度,通过进一步加强能耗评估工作,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有效减少能耗总量的增加。加大对高耗能项目的监测力度,对能耗强度被列为红色预警的重点用能企业进行约谈。加快小、散、乱、污等落后企业的清理,形成“能耗增减的对冲机制”,有效控制能耗总量过快增长。建立能耗“双控”监察制度。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和能力建设,建立跨部门、常态化节能监察机制,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节能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阶梯电价等手段,充分发挥节能监察约束力。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企业端建设。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计量体系,组织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自愿承诺活动,不断提高能效水平。(县发改委、县科工局、县市监局、县机关事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在新能源低碳智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能源互联网、绿色交通等领域开展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广先进低碳、零碳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建设高新园区能耗碳管理智慧管控平台,实现多能互补优化控制、能源梯次利用,建设分布式新能源自供体系,打造能源供应清洁化、装备智能化、消费电气化、低碳示范化的工业园区。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对标国内国际行业能耗标准,提升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对标先进标准,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打造各领域、各行业能效“领跑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县发改委、县科工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开展重点用能设备节能诊断,全面提升电机、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空压机、工业锅炉重点设备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落实国家节能环保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政策,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广先进高效的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落实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县发改委、县科工局、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循环经济降碳行动
1.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充分发挥德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循环经济空间布局,构建德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的资源化利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废弃物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积极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县高新区、县发改委、县科工局、县生态环境局、县水利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全区域统筹、全过程分类、全品种监管、全链条循环,做好重点品种废弃产品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全面加强大宗废弃物循环利用管理,大力加强工业副产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促进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冶炼渣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水平提升,鼓励替代原生非金属矿、砂石等资源。探索含碳固废高值材料化与低碳能源化利用、多源废物协同处理与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重型装备智能再制造等技术研发应用。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流程达到60%。(县发改委、县科工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城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再生利用。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体系,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的主体责任,将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费用纳入工程概算。完善建筑垃圾处置工艺手段,引进临时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环保土体稳定技术等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工艺,探索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应用。加大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力度,推动在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领域大量利用经处理后的建筑垃圾。拓宽建筑垃圾处置资金来源,探索设置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与综合利用专项行动资金,重点支持违建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与综合利用。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发改委、县科工局、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推广可循环、可再生、可降解产品,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以及污泥、餐厨垃圾处置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大于80%、回收利用率大于35%。到2030年,全县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大于90%。(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城管局、县市监局、县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固碳增汇强基行动
1.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全面落实林长制,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林业“四项”工程(扩绿、增彩、提质、增效工程),调整优化林分结构,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持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要求,持续开展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植被恢复和复垦,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到2025年,逐步增加天然林保护面积,实施森林抚育工程1.09万亩;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0.54万亩,建设人工湿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3.8%。(县生态环境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水利局、县交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开展县域范围内森林、草地、湿地、土壤、矿山等碳汇本底调查、储量评估和潜力分析。加强县内林业碳汇资源监测和碳储量核算工作,适时推动核证减排量(CCER)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和储备。积极参与全国全省碳汇产品交易平台建设,推行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品牌体系创新探索。充分挖掘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和品牌价值,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积极争取全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量化。(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县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推进农业减排固碳。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根本,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加强农田保育,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增加农业碳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替代计划,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与利用设施提档升级行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促进粪肥还田利用。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0%。(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科技创新引领行动
1.加快先进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探索“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优化支持方式,强化激励机制。聚焦“工业四基”重点领域,重点围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加快研发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极推广成本低、效益高、减排效果明显、安全可控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化储能、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等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到2025年,推广绿色技术和产品达到10项。(县发改委、县科工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运局、县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牵头或联合参与组建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载体培育,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东华大学等大专院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到2030年,新组建院士工作站3—4个,新增省级创新平台和载体2-3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双创基地2-3家。(县科工局、县发改委、县教体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人才引育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开展高端人才建设、青年人才培养引进、技能人才培养培育等工程,做好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申报推荐工作和市“浔城英才”申报评选工作。加强人才平台建设,主动开展双招双引、“书记部长进校园”系列引才活动,完善引才引智机制,着力引进培养一批碳达峰碳中和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智库体系。贯彻国家、省、市重点人才计划,重点培养和引进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以及省级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到2025年,培养和引进各类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和省级创新团队2~3个。(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科工局、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推进绿色低碳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挖掘全县生态文化资源,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介和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传媒,开展全方位、高频次的宣传活动。通过在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生态文明宣传月等时间节点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开发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持续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机关事务中心、县发改委、县教体局、县生态环境局、县气象局、县妇联、团县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活动,持续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等试点示范创建活动,总结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大力营造绿色生活新风尚。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公众在日常消费中选购绿色、环保、可循环产品,进一步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使用,鼓励节水、节电、节气等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居民自觉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创新绿色产品供给机制,扩大绿色低碳产品有效供给。支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引导民众优先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低碳方式出行,鼓励拼车或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养成低碳环保的出行习惯。(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机关事务中心、县市监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委宣传部、县交运局、县科工局、县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重点领域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重点用能单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试点示范建设行动
1.构建碳达峰示范建设体系。有序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创建,选取一批农业产业园、旅游景区、社区开展绿色低碳创建。选择有条件的乡(镇、场)、旅游景区等开展近零碳试点示范,探索推进碳中和实施样板。打造一批近零碳建筑示范工程、近零碳交通示范工程、近零碳能源示范工程。加强低碳试点示范能力建设,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碳普惠和林业碳汇等低碳新领域试点建设,推动德安县争创具有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实践。对有条件的企业、产品等推进产品碳足迹、碳标签与低碳产品认证等工作,积极推进地方特色产品实施低碳产品认证。到2025年,建设低碳、零碳、碳中和试点示范工程5个。(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交运局、县科工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监局)
2.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以产业绿色转型、低碳能源发展、碳汇能力提升、绿色低碳生活倡导、零碳建筑试点等为重点,深入推进以低碳化和智慧化为导向的“绿色工程”。支持乡镇、社区开展低碳试点创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到2025年,争取获得江西省碳达峰试点城市/园区建设资格。(县发改委、县交运局、县住建局、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充分挖掘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和品牌价值,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健全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积极推动全县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提高农产品等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索兼顾生态保护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模式。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实现生态产品标准化认证,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建设绿色低碳制造试点。培育创建一批绿色工厂,鼓励园区申报国家级绿色园区,鼓励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研发绿色设计产品,推动建材、纺织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企业以创建绿色示范工厂为目标,加速实施节能降碳绿色化改造。加快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推广应用,推动实施一批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锅炉节能改造等节能改造项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绿色升级、循环化改造、公共设施与服务平台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置等方面打造示范企业。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5个。(县科工局、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品牌。在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科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造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实施低碳富美乡村示范工程,围绕特色优势农业,培育带动形成一批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探索农产品碳标签建设,做精做优茶叶、渔业、水果等一批绿色低碳农产品品牌。梳理汇总全县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库,建立工作机制,大力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县科工局、县发改委、县市监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政策保障
(一)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贯彻落实碳排放统计核算要求,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开展相关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并争取纳入国家或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进遥感测量、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碳排放监测中的应用,开展重点排放企业、行业或区域碳排放实测试点工作。对接九江市级大数据(如智慧九江、碳慧九江)平台,与统计、生态环境、能源监测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数据衔接、共享及协同机制,实现智慧控碳。(县统计局、县科工局、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县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财税、价格政策支持
大力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行动、重大示范和重大工程,积极落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化利用等领域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相关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和科技创新。完善绿色产品推广和消费政策,鼓励对绿色低碳产品补贴。制定价格政策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发展绿色金融
支持金融机构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稳步提高绿色贷款占比,积极运用上级银行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能源、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发挥绿色保险保障作用,督促保险机构积极发展绿色保险,稳步提高绿色保险总量,为低碳发展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配合上级机构探索以碳汇、绿证、碳排放权等为标的物的绿色金融信贷,拓宽绿色低碳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县金融服务中心、县金融监管支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探索环境权益交易市场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省用能权交易市场、绿电市场等进行交易,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鼓励支持重点排放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培育壮大能源管理、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等服务产业,进一步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咨询、诊断等市场化服务,建立市场化减碳模式。利用好森林、湿地、生物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自然资源,开发碳汇、可再生能源、碳减排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规范和培育一批能源管理、碳排放核查、绿色评价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国网德安供电公司、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发改委负责统筹协调全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科学编制事关重要领域发展、重大区域布局和重点民生关切等方面的规划。全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将定期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二)强化责任落实
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按照工作目标与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各相关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个人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参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合力推进全县早日实现碳达峰。
(三)严格监督考核
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实行年度报告、中期评估的考核机制。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考核内容,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能耗双控和碳排放控制目标的乡镇及部门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