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煤炭 > 煤企人物 >

    “金牌队长”张红飞和他的“巧办法”

    2025-11-17 14:26 [煤企人物]  来源于:中煤三建神木分公司办公室    作者:李继峰 谭宇辰
    导读:在中煤三建三十工程队3081队的会议室里,一面崭新的锦旗熠熠生辉掘进铁军,品质标杆。宝兴源煤矿矿方代表紧握金牌队长张红飞的手,语气中难掩激动:你们不仅干得快,质量更是没得说,让我们提前三个月可以提前40天安装综采面了! 这份赞誉,源于张红飞带领团
    在中煤三建三十工程队3081队的会议室里,一面崭新的锦旗熠熠生辉——“掘进铁军,品质标杆”。宝兴源煤矿矿方代表紧握“金牌队长”张红飞的手,语气中难掩激动:“你们不仅干得快,质量更是没得说,让我们提前三个月可以提前40天安装综采面了!”
     
    这份赞誉,源于张红飞带领团队创下的“多赢”佳绩:月进尺1037米,刷新集团掘锚机进尺历史纪录;安全生产周期突破2000天;职工收入同比增长23%;工程质量合格率持续保持100%,优良率高达98%。
    巧破困局,效率与安全双赢
     
    去年深冬的一个中班,张红飞在首采面顺槽施工中目睹了惊险一幕:老支护工刘元广在空顶区作业时,一块松动的煤块险些坠落。尽管最终化险为夷,那一夜,张红飞却辗转难眠。
     
    “绝不能再让弟兄们冒这样的险。”第二天一早,他将技术骨干召集到设备库,指着两台崭新的掘锚一体机说:“咱们得让这些‘铁疙瘩’真正活起来,发挥出它们的潜力。”
     
    创新之路并不平坦。设备投入使用第一周,在狭窄巷道中寸步难行。“这新玩意儿还不如老设备顺手!”有老师傅忍不住抱怨。张红飞没有气馁,带领攻关小组连续十几个班次蹲守现场,用卷尺一寸寸测量设备转弯半径,用秒表精准记录每道工序耗时。
     
    转机来自一个深夜的灵感。张红飞看着桌上交错摆放的两把扳手,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能让两台设备像这样错位布置,实现平行作业?”这一想法最终催生了“一巷双机平行作业法”。前机如开路先锋,专注掘进与顶板支护;后机似巩固后卫,专攻帮锚施工。他们还配套研制出“可折叠式多网同步托架”,一次可装载37张网片,使支护效率提升40%,作业人员减少两人。
     
    “现在干活,心里踏实多了。”刘元广指着完好支护的顶板感慨道,“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在空顶区作业了。”
    精打细算,成本与质量共进
     
    三月的一个早班,机电班长黄传满发现当班多用了5根锚杆。“别小看这点损耗,一个月下来就是个大数目。”张红飞在班后会上严肃地说。从那天起,3081队多了一本“成本精控账”。
     
    张红飞推行“三本账”精细管理法:材料消耗账实行“编号管理”,每根锚杆、每张网片都有专属编码和责任人;设备损耗账建立“健康档案”,推行预防性检修,关键部件寿命延长30%;工时利用账优化劳动组织,无效作业时间减少15%。
     
    “省下的就是赚到的,但质量一分不能降。”这是张红飞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在全队推行“质量终身制”,每个茬上的员工都是质量“第一责任人”。今年5月,支护工李福安发现上一班留下的两处隐蔽隐患,不仅避免了质量事故,还获得了“优秀质检员”的50元奖励。
     
    这套精细化管理带来了显著效益:设备故障率降低20%,每月节省维修费用三万余元,工程质量合格率始终保持100%。
    创新赋能,收入与技能齐升
     
    赵二项的变化让所有工友刮目相看。这个曾被称作“闷葫芦”的老工人,如今成了队里的“智多星”。他的转变,源于张红飞推行的“金点子”奖励机制。
     
    “在咱们队,好点子真能变金子。”赵二项腼腆地展示着他的创新成果——“掘锚同步作业法”。这个让班组月进尺突破270米的创新,为他带来了2000元奖励。更让他自豪的是,他的照片登上了队里的“金点子榜”,成了工友们学习的榜样。
     
    张红飞深谙创新之道。他在队里立下三条铁规:班前会每天设“模拟班长”环节,让普通工人主持安全部署;重大任务必须征集建议,汇聚全员智慧;创新成果一律张榜公示,让创新者得实惠、有面子。
     
    这些举措激发了全队的创新热情。半年间,班组收集合理化建议42条,其中37项转化为实操方案。“三违”现象同比下降55%,设备故障率降低20%。班前会上,00后技术员展示自研的“支护参数智能测算APP”,老工人分享“设备听诊五步法”,曾经的“一言堂”变成了群策群力的“诸葛会”。
     
    创新延续,赢得行业认可
     
    随着1037米纪录的诞生,3081队成了集团公司的“明星队”。不仅矿方送来锦旗,项目部也迎来多家兄弟单位的学习取经。张红飞却保持着一贯的冷静:“纪录只代表过去,我们要算的是长远账。”
     
    这份“长远账”里,装着职工收入的持续增长,装着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装着工程质量的精益求精,更装着煤矿掘进事业的创新发展。
     
    月底发工资时,老工人数着工资单上的数字,脸上笑开了花:“跟着张队长干,活轻快了,钱包鼓了,脸上也有光了!”
     
    张红飞听着,只是笑了笑,转身又拿起安全帽下了井。他知道,在这条通往地心的巷道里,还有更多的“多赢”等待他去开拓。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最朴素的初心——让弟兄们少出力、多挣钱,让煤矿掘进这个老行当焕发新光彩。
     
    本网通讯员:李继峰 谭宇辰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