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观察:16万职工大国企鞍钢一年亏46个亿
在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全面垫底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经过国家一系列的振兴措施的推动,经济已出现回暖迹象,前三季度吉林GDP同比增长6.9%,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当期全国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
“家”与“厂”共命运 鞍钢包袱之重
这些变化的确来之不易。这几年,东北经济的下滑受到各方关注。针对东北存在的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仅今年以来,就三次出台重大政策措施,力推东北全面振兴。
4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8月22日,国家发改委出台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10月18日,国务院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部署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和《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三个措施,都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
作为中国曾经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经济到底怎么了?东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又在哪里?央视财经记者兵分三路,历时半年时间,对东北三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力图和大家一起梳理出东北经济的脉络,并共同寻找东北经济的未来。
众所周知,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曾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资源型城市比比皆是,央视财经记者到达的第一站就是辽宁鞍山。鞍山是一座因厂而建的城市,这个厂就是鞍钢,这个城市,这家企业现在怎样?
贾德志,鞍钢集团一名炉前工,20多年的工龄,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高炉前炼铁。记者见到他时,正值上午十点,而此时贾德志已经快两天没合眼了。
鞍钢集团工人 贾德志:大概有36个小时没有睡觉了,因为高炉最近几天正在检修,得随时盯着,随时观察,看有什么问题,因为一旦有问题就会出现严重后果,所以就不能回家。
炼铁炉温度极高,即使炉外最低温度也在五十度左右。为了降温,贾德志把湿毛巾包在头上,不一会儿湿毛巾就被烤干了,贾德志得赶紧去水房把毛巾再弄湿,重新裹在头上。水房成了贾德志每天跑得最多的地方。
记者:你一天需要跑多少次?
鞍钢集团工人 贾德志:不好计算,太多了,应该是无数次吧。
随着一炉又一炉铁水的产出,高炉正常运转,贾德志终于可以放心回家睡觉了。他像往常一样,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望父亲贾仁富,因为父亲老贾也曾经是一名炉前工,他最清楚这个岗位的危险性,每天只有看到儿子平安归来才感到踏实。老贾告诉记者,自己的大半辈子都在鞍钢,这些额头上的伤疤、还有不能正常走路的双腿,都是几十年高温高强度作业落下的毛病,不过老贾不后悔,因为鞍钢是他的骄傲。
鞍钢集团退休工人 贾仁富:基本上家里用的吃的都不用买,每到逢年过节,东西更是发个遍,米、面、油、肉,什么都有。
因为效益高、福利好,当年进入鞍钢工作,可以说是很多鞍山人的愿望。除贾仁富老伴外,他本人和三个儿女包括儿媳女婿,一大家子七口人,全都在鞍钢工作。两个儿子继承父业做了炉前工,女儿、女婿、儿媳都是鞍钢厂办大集体企业的职工。因为鞍钢员工的身份,老贾一家人一直受到街坊邻居的羡慕。不过,近年来,鞍钢效益出现下滑,贾德志所在的车间如今订单大幅减少,待遇已与往年不可同日而语。
鞍钢集团工人 贾仁富:你看这些照片,都是我们一起出去旅游的,现在收入太差了,我们都很久没有出去了。
和贾德志一家一样,鞍钢有很多这样的全职工家庭,他们的家庭收入和鞍钢的企业效益几乎完全同步。2015鞍钢集团收入严重下降,旗下的上市公司鞍钢股份营收下滑28.75%,巨亏45.9亿元。
在鞍山钢铁公司居家退休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宋井才给记者拿出一张报表,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目前的种种压力。2014年鞍钢集团仅鞍山区域退休人员达12.8万人,在岗职工10.5万人,退养比为1:1.2,也就是一个在职职工要养活1.2个退休人员。而整个鞍钢集团退休职工有22万人,在职员工13.9万人,退养比达1:1.5。
记者了解到,2014年鞍钢集团仅鞍山区域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总计6.6亿元,采暖补贴一项就达1.7亿元。
而当年企业利润仅为8.75亿元,这也意味着单采暖补贴一项就占到公司利润的近20%,而退休人员的整体开支更是占到75%之多。
鞍钢集团总法律顾问 计岩:退休职工庞大的开支已经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这么沉重的负担加上客观市场的疲软,企业经营局面只能越来越困难。
鞍钢:16万附企职工之“难”
记者在鞍钢集团采访时,经常听到一个词汇:“大集体”,这个在全国很多地方已经听不到的词儿,在东北依然盛行。大集体,指的就是集体企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东北国企为安置职工子女,都积极创建厂办集体企业:包括依附于主厂业务的附件厂、医疗所、幼儿园、车队甚至美容院理发室等等。
当时,创办这些大集体企业,是为了安顿国企职工和家属,时过境迁,这些大集体企业的日子又怎么样呢?
鞍钢附属企业公司,距离鞍钢集团只有不到两公里,它管理着鞍钢集团全部附属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为鞍钢生产加工配套产品。在公司门口记者看到,门牌上有些字迹已经脱落,院内杂草丛生、路面凹凸不平,一些办公室窗户上的玻璃早已破碎。负责人刘亚楠告诉记者,这座院子有四十多年历史了,多年来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修缮。
鞍钢附属企业公司党委副书记 刘亚楠:哪里有钱改善办公环境啊,正常的开支能困难,还顾得上改善这些次要的东西啊,想都没想过。
据了解,鞍钢集团共有501家集体企业,员工总数为16万人,其中退休人员8.5万人,在册职工7.5万人,在册的职工中,共有2万人在岗。而困难职工人数超过6000人,仅企业多年来拖欠的职工取暖补贴都有10亿元。在501户集体企业中,停产半停产的企业数量达到210户,占比为42%。
记者来到鞍钢一家附属企业无缝实业发展公司,公司四个车间只有一个在生产,全厂2000多人只有30多人有活可干。厂区的一片菜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片约有半亩的地种着黄瓜、豆角、大葱等蔬菜,原来这是职工在收入急剧减少的背景下,为了节省生活开支自己种的。
鞍钢附企无缝实业发展公司党委书记 孙维强:你看最高的工资是2500多元,就是最核心的技术人员的,也只是少数几个人,其余的都是1000元左右,最低的只有900元。
在另外一家完全停产的集体企业,记者看到原本1000多人的工厂,如今只有一位企业负责人独自留守。企业原本宽敞明亮的厂房,因为多年来没有生产,一些设备早已束之高搁。厂里唯一的收入,来源于院子里的这片空地。
鞍钢附企钢丝绳厂党委书记 陈于凯:临时租出去,做个停车场,一天可以收入几十块钱,算一点小收入吧,也可以解决一点小困难。
鞍钢附企二炼钢冶金加工厂,曾经是501家集体企业当中经营最好的一家,厂长杨海斌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最鼎盛时期,职工达到3000多人。原本工厂主要为鞍钢生产冶金初级产品,当时鞍钢效益景气,他们的产品也供不应求。而到了2005年以后,随着鞍钢经营的下滑,产品开始滞销,企业只能寻找新客户。
由于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不高,订单寥寥无几。此时企业必须通过创新产品来提高销量,而厂办集体由众多职工子弟组成的特点,注定员工学历和专业水平明显偏低,技术创新无从实现,向外招工又是何等艰难。
鞍钢附企二炼钢冶金加工厂 杨海斌:外面的人才,觉得工资太低不愿意来,即使来了也留不住人,因此产品始终无法创新,质量也得不到提升,原有产品销路就越来越差。
目前全厂在岗职工只剩下400多人,这些职工收入主要依靠临时的劳务派遣。杨海滨每天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寻找新项目。
鞍钢附企二炼钢冶金加工厂 杨海斌:时间太紧了,必须赶紧签到手,否则这么多人就没有收入了,这个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我为此真的很头疼。
一家企业一座城 鞍钢到底有多大?
鞍钢集团目前的处境,也极大地影响了整个鞍山市。鞍山民间有句话就是,鞍钢打个喷嚏,鞍山就会感冒。一个鞍钢厂,就是一座鞍山城,下面我们就跟随记者去看看鞍钢有多大。
记者乘车进入厂门看到,整个厂区犹如一座城市,不时有公交车穿梭其中,只有远处的炼铁炉增添了一些工厂的元素。而铁炉之外就是鞍山市区的一些高楼大厦,正应了“厂在城中,城在厂中”那句话。
据了解,鞍钢集团占地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厂区面积占据了鞍山市区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整个集团被鞍山市区包围,鞍山市区也是依鞍钢集团而建,同时,在厂区外还分布着众多鞍钢集团的多个机构和下属企业。
记者发现,不仅鞍钢的面积占鞍山市区三分之一,而且鞍钢的人口辐射程度也相当高。记者在鞍山市区随意选取了公交车站,大街小巷、商场门口等几处不同位置,采访了不同年龄、性别的路人。
记者:您好请问您家里有人在鞍钢工作的吗?
鞍山市民:有啊,我们全家都是。
鞍山市民:我自己就是在鞍钢工作。
记者统计了一下,在被采访的14位对象当中,有11人表示,家庭成员中有鞍钢的员工。
鞍钢集团总法律顾问 计岩:我们集团在鞍山的人数已共有23万人,如果按照一家三口人计算,覆盖人群可以达到60多万人。
据了解,鞍山市区人口为145万左右,如果按照鞍钢辐射人口65万计算,占到市区总人口的近一半。在经济贡献度方面,2015年鞍钢集团的生产总值为1615亿元,鞍山全市的生产总值为2326亿元,鞍钢的占比接近70%。鞍钢集团的纳税额也达到鞍山全市税收的60%,而鞍钢的投资、出口在鞍山市的占比均超过了70%。因此在鞍山钢铁公司2015年亏损46亿元的背景下,鞍山全市税收也下降了35.7%。
国家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 李凯:这种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业的产业布局,在当今经济环境下,劣势尤为明显,更加暴露了东北产业类型的单一,只有改变这种产业格局,东北经济才能走出低谷。
新一轮东北振兴计划提供国企改革持续推动力
正是看到东北国企面临的这种处境,国务院多次派出督导组赶赴东北,国家发展改革委8月26号印发的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中,就提出了拟于2016年-2018年开工建设对东北振兴有全局性重要影响的,能够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的127个重大项目。
和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次的振兴方案中,我们除了看到“项目”两个字,还看到“滚动”两个字,这也意味着,此次出台的政策会不间断地持续地帮助东北的国企改变困局。
国家发改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副司长 杨荫凯:中央文件里头在布置重大任务的第一条就提到要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然后像国企改革要选择突破,民营经济要巨大发展,更多的是从体制机制方面希望东北能够进一步的完善,进一步取得,把制约发展的这些制度,制约发展的瓶颈打破掉。
据了解,方案中提到的项目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尤其对国有企业改革做了重要部署,将制定和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在东北地区改组组建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刘世锦:由过去管资产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再一个就是国有资本的配置的结构是要进行重大的调整,一般的那些过剩的,没有效益的,或者是民营经济干得了的领域,你没有必要继续待在这,你可以撤出来,然后确实是只有国有资本才能做的这么些领域。
方案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方面,明确了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工作任务,包括推动在东北地区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首套示范项目,建设若干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等。而对于解决国企企业历史负担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已经有初步的方案。就是变现国有资本,中央财政在资金上将大力支持。
国家发改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司长 周建平:允许变现部分的国有资产,用这个资产的收益,包括股权的处置的收益来支付改革的成本。就是说,企业有东西改革的钱,当然国家也会,中央财政也会给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比如大集体改革,国家都有一定的财政支持的。这个已经在黑龙江、吉林都在积极的探索,已经再往前推了,这个应该讲,是解决了国企改革的资金来源问题。
(编辑:东北亚) |
-
9月26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国家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