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
第一次翻开《我与地坛》时,正值梅雨季的午后。潮湿的空气里,史铁生的文字像一炉炭火,慢慢烘暖了我心头积压的迷茫。这本书没有跌宕的情节,却用最质朴的笔触,揭开了生命最本质的命题——当命运递给我们一副残缺的牌,该如何把它打得出彩。
地坛于史铁生而言,是避难所,更是顿悟之地。那个双腿残疾的青年,在园子里消磨了十五年光阴。他观察蚂蚁搬家,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听蜜蜂在花丛中振翅。这些微小的生命律动,渐渐抚平了他对命运的怨怼。“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无数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原来苦难从不是生命的全部,它只是提醒我们:要更用力地感受活着的滋味。
书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母亲的形象。她总是在史铁生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望,目送儿子摇着轮椅走向地坛,又在黄昏时分焦灼地等待。她的爱深沉而克制,像地坛里的老柏树,沉默却坚定。读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眼泪终于忍不住滑落。我们总在追逐远方的风景,却常常忽略身后那双最温柔的眼睛。
史铁生用文字在废墟上建起了一座精神的地坛。他告诉我们,残缺也是一种圆满——正因为失去过,才更懂得珍惜所拥有的;正因为经历过痛苦,才更能体会平淡日子里的甘甜。合上书页,窗外的雨已经停了,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湿漉漉的树叶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我忽然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在不完美中,依然保有热爱生活的勇气。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