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后,郯城似蒸笼的时光
小暑,宛如一位不速之客,悄无声息地踏入了郯城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自此,郯城的天气陡然一变,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将整个城市塞进了一个密不透风的蒸笼,热气腾腾地翻滚,让人无处遁形。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斜斜地洒在郯城的街巷。那看似柔和的光线,却已裹挟着丝丝缕缕的燥热,像细密的针,轻轻扎在皮肤上。西关三街道两旁的银杏树,叶子在微风中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边缘微微蜷曲,像是被这暑气抽走了所有力气。平日里活泼好动的小鸟,也躲进了浓密的枝叶深处,偶尔探出脑袋,发出几声有气无力的鸣叫,尾音拖得长长的,满是对这恼人天气的抱怨。 我漫步在郯城的皇亭路上,脚下的沥青路面被烈日炙烤得微微发软,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那股滚烫的热气顺着鞋底攀上来,像一条小蛇钻进脚心。皇亭路南边种子公司的店铺,卷帘门早早地卷到一半,店主们或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摇着蒲扇,扇叶划过空气的“呼呼”声里都带着热意;或躲进店里吹着风扇,让旋转的风叶卷走些许窒息感。偶尔有行人匆匆走过,个个蹙着眉,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下巴尖汇成水珠滴落,衣衫早已被汗水浸出深色的印记。 郯城的集市,向来是热闹的代名词。然而小暑过后,这里也失了往日的喧嚣。摊位上的蔬菜水果,在烈日的暴晒下迅速蔫了下来:顶花带刺的黄瓜皱起了皮,红彤彤的西红柿晒得软塌塌,翠绿的生菜边缘泛出焦黄。卖水果的摊主不停地用自制的水瓶或小喷雾器往水果上喷水,细密的水珠挂在果皮上,却在高温下瞬间蒸腾,只留下一片浅浅的水渍,像给水果蒙上了一层薄雾。种子公司西侧前来买菜的人们,也都是速战速决,挑拣时指尖飞快,付了钱便拎着袋子快步离开,谁也不愿在这蒸笼般的空气里多耽搁片刻。 中午时分,太阳高悬在天空正中,像一个烧得通红的火球,毫不留情地将热量泼洒下来。整个郯城仿佛被扔进了滚烫的微波炉,热气从柏油路里冒出来,从墙壁上渗出来,从树叶间挤出来,四面八方涌来,让人胸口发闷,喘不过气。街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只有偶尔驶过的汽车,轮胎碾过路面发出“滋滋”的轻响,扬起一阵被烤得发烫的尘土,又迅速消失在白茫茫的热浪里。 我躲进家里,开着空调,试图隔绝那份燥热。然而即便是在室内,也能感受到墙壁传来的闷热气息,像一层薄薄的棉被裹在身上。窗外的蝉鸣此起彼伏,声嘶力竭地“知了——知了——”,仿佛在向这酷热的天气发出最强烈的抗议。我静静坐在窗前,望着窗外被烈日炙烤得有些扭曲的景物,心中涌起一股对大自然的敬畏。这看似无情的高温,原是大自然的一种力量,让万物在酷热中经受考验,也在孕育着新的生机——就像土里的种子,正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 傍晚时分,太阳渐渐西斜,像一个疲惫的旅人慢慢沉向地平线,暑气也随之减退了几分。郯城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涌向郯子公园、郯城广场,赴一场与凉爽的约会。郯子公园里的湖面上,夕阳的金辉洒在水面,波光粼粼,荷叶田田如碧伞,粉嫩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送来阵阵清香,混着湿润的水汽,驱散了满身热意。孩子们在湖边追逐嬉戏,银铃般的笑声溅起水花,回荡在整个公园。公园旁,三三两两的摄影爱好者举着单反相机、手机,对着荷花取景,镜头里的光影流转,藏着他们独有的乐趣。老人们则坐在树下的长椅上,摇着蒲扇,聊着庄稼的长势、邻里的琐事,脸上的皱纹里都漾着幸福的笑意。 郯城广场上,一群大妈们正随着欢快的音乐跳着广场舞。她们身着鲜艳的绸衫,裙摆随着动作飞扬,动作整齐划一,脸上的笑容比夕阳还要灿烂。那欢快的节奏敲打着空气,仿佛敲碎了白天的闷热,让整个广场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也被这热闹的氛围感染,忍不住加入她们的行列,跟着节拍舞动,任晚风拂过脸颊,享受这难得的惬意。 夜深了,郯城渐渐安静下来。月光像一层薄薄的银纱,轻轻覆盖在这座城市的屋顶、树梢和街道上。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声,断断续续,像一首轻柔的夜曲。小暑过后的郯城,虽如蒸笼般闷热,却在酷热里藏着别样的风景与温暖。人们在与暑气的周旋中,学会了珍惜片刻的凉爽,也懂得了在困境里打捞生活的乐趣。 生活本就像这小暑后的天气,有酷热难耐的煎熬,也有凉爽宜人的瞬间。我们无法改变天气,但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如在这蒸笼般的时光里,揣着一颗乐观的心,去感受蝉鸣里的热烈,去品味晚风里的温柔,去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日子。毕竟,经历过酷热的洗礼,才更懂清凉的珍贵;尝过生活的苦涩,才更能品出日子的甘甜。 本网通讯员:石启平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