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邯郸串城街
近日,在朋友的抖音上看到拍的邯郸古书院、回车巷、慈禧行宫等小视频中的美景,让我心驰神往。
乘车来至城南街口向东步行三十余米即来到串城街口,一座青砖建成的高大城楼巍巍矗立,门楣上用小篆体书写“邯郸”古朴的大字,从宽敞的城门洞地上铺设着青条石,穿过城门是一条笔直的马道,青砖铺地,约有六米余宽,两侧全是青砖蓝瓦的建筑和商铺,一家家古典雅美的门店内,人来人往,犹如穿越数千年时空回到了春秋战国的赵都时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邯郸古道。“客从长安来,驰马邯郸道。”“邯郸临古道,车马此通津。”等诸多诗句中所描述的邯郸道片面的绘制出古邯郸的繁华盛况。
漫步走在这条承载着古赵国文化气息的大道上,聆听着历史的声音,在一处墙壁上书写着“蔺相如回车巷”的小巷前举目顿足,这是一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像一位饱经沧桑岁月的老人,让人倍感亲切,手抚摸着小巷的青砖,望着仅宽约6尺,长约70余米的小巷子,但这里在遥远的战国时期却演绎出古赵人蔺相如心系国家安危,不畏强暴的秦王,不顾个人得失荣辱一心只为赵国安宁的大贤睿智风采和大将廉颇耿直坦诚、知错就改的赵国人豪迈豁达秉性,流传下价值连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佳话。
在大街中段矗立着一座“万宾楼”,听旁人解说才知道,这原来就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国平原君专门用来招贤纳士的场所,相传平原君的门客有三千人之众,其中包揽了各种人才,为赵国昌盛做出积极贡献,特别是在赵国危难时期平原君门下的这些门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极挺身而出,其中较为著名有毛遂自荐的毛遂,在秦军围困邯郸,平原君奔赴魏国请兵解围谈判的关键时刻,毛遂手持利刃慷慨直言胁迫魏王出兵抗击秦军解救了赵国没顶之灾,成为千古美谈。
沿道一路向北路,看到道东侧路边一块石标题写着“慈禧行宫”,心情顿感交集,我想这位把清朝送到断头台的“老佛爷”怎么也与邯郸有了丝丝情缕呢?当我看完简介后才知道,原来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清政府与入侵的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后,外逃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回北京途中进驻在邯郸数日。相传亲信太监李莲英向慈禧说:“这里有个道士测字很灵验。”于是慈禧太后来到吕祖殿,先上了香,然后慈禧便问:“祖师在上,请问大清江山气数还有多少年?”扶乩手急忙起乩,只见沙盘上出现三个字“二八秋”,慈禧看后大为不解是啥意思,再上香求解,过了一会,道士拿来一张纸,慈禧一看还是“二八秋”。慈禧很不高兴,对李莲英说“再上香”。慈禧心中暗想,若再出这三个字,我就把你吕祖殿的香案踢翻。不一会道士又拿来一张纸,这次却是一首诗“太后不必记冤仇,前人拆庙后人修。纵然踢翻香火案,再问还是‘二八秋’”。慈禧看后,不敢再问,默默离开。1911年,清朝被推翻,离此时间恰好是十年,“二秋”加“八秋”正是慈禧测的“二八秋”。时间如白驹过影,当时的行宫早已墙销瓦残,现只存有北大院一大殿及两配殿,大殿坐北朝南,悬山顶,为七架梁前后廊式的砖木结构建筑。清朝诗人宋荦途径邯郸触景生情留下“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树沧桑、祠庙破败、萧瑟凄凉的晚清时期邯郸古道画面。
走出串城街北门口就是现代邯郸市的主干道之一的人民路,左右八车道,横宽近三十余米,向西可进青兰高速,直达山西、陕西等西部诸省市,向东直接连接京珠、京广、京深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快捷交通运输线助推着城市经济文化更加快速的发展,让这块古老的土地更加美丽富饶。
本网通讯员:李秋卫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