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佳文赏析 >

    小江边的记忆

    2021-01-06 17:14 [佳文赏析]  来源于:云南曲靖会泽供电局    作者:张学香
    导读:2020年因工作原因,我接触到一些脱贫攻坚的工作。让我常想起初中时一位家在小江边的好同学,她叫李秀,上初中时她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初中毕业后我上了一所中专学校,她去会泽县城就读职业高中,因当时通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从那以后我们就断了联系,后来
    2020年因工作原因,我接触到一些脱贫攻坚的工作。让我常想起初中时一位家在小江边的好同学,她叫李秀,上初中时她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初中毕业后我上了一所中专学校,她去会泽县城就读职业高中,因当时通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从那以后我们就断了联系,后来多次询问初中同学是否有她的联系方式都无果。每次接触脱贫攻坚工作时,我更加想念她,更怀念初中去她家那几天的日子。因为她的家在离娜姑镇很远的小江边,那里的地理环境条件差,在90年代末还是一个不通车路,不通电的村,希望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她的家人能搬出大山。每次想起李秀,我就想起第一次去她家,我们花了两天的时间才到达,记忆中我们前后共走了近10个小时的路,因走的路太多,第二天走路双腿都酸疼,还打颤。

    时间倒流到我上初中时,那是1997年冬天,一个开运动会的周末,我和几位同学跟李秀一起去她家。出发之前,李秀说她家比较远,要途经干海子,到干海子才走完小半的路程,我们一天是不能到达她家的,当天只能到达干海子,需要在她姑姑家留宿一晚,第二天继续赶路。记得那天早上下了点小雪,我们在学校吃过中午饭后就开始出发。李秀担心我走不了那么远的路,提议在路边等通往干海子的车。那时的车比较少,而且学生都没钱,为了节省每人几元钱的车费,我坚持说走路去,我能走。记得那天我们四五个女同学一路顺着山脚的村子一直往干海子走去,走了好多不知名的村。到太阳快落山时才到达干海子背后的山顶,李秀指着一个小山顶说她姑姑家就在那个山顶上,看着不远的路,走下来要一个多小时。那时没有手表,只知道走到李秀姑姑家时太阳早已落山。李秀的姑姑家房屋周围种满了石榴树,李秀说春天石榴花开时,一片片红似火的石榴花很是迷人。石榴花落下来时,村民们都捡了拿回家用水煮后泡几天就可以炒吃,有淡淡的涩香味。

    第二天早上我们早早的就起床赶路,那天刚好是干海子赶集的日子,去李秀家要从集市路过。虽然天才刚亮,但集市两旁早已停满了拉货的车,小贩们正忙着从车上卸各种货物。集市在一个沙沟里,中间有一条小溪,流着清澈的水,小溪里全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集市周边是一片片蔬菜地,虽然是冬天,因气候暖和,各种蔬菜长势非常好,一片绿郁葱葱。记得我们那时还经过了一个叫发基卡的地名,李秀指给我们看发基卡小学,她说三年级以后她就到发基卡住宿读书,他们村里只有两间教室,一个代课老师教一、二年级两个班,三年级以后村里的小朋友就要到发基卡去上学了,那时条件艰苦,都是住校。过了发基卡后,路上根本见不到一个行人。走了很常时间的路,才看到路边一片长势良好的豌豆地里有几个农户正在摘豌豆。李秀说路过发基卡还要翻过一座山,从山顶一直下到江边才是她家。不知道走了多久,我们才到达山顶,从山顶通往江边的路全是沙土路,整座山不见一棵树。李秀一路拉着我小心翼翼地顺着羊肠小道的路往江边走去。早就听李秀说那条路全是壁直的,曾经有驼运货物的毛驴从山上滚下去。因我没有走过那样陡的路,只要我脚下一滑,李秀说她手心就冒汗,担心我滑下山城。边走李秀边向我们介绍她们村的情况,像是在给我们打预防针,提前了解村里的情况,好让我们晚上适应没有电的日子。她说她们村还在不通电,村里家家是茅草房,唯一一家建了砖房的,是村里最有钱的人家,建房的砖还是用毛驴从大山外驼运回来的。

    走到李秀家,早已过了吃中午饭的时间,李秀的母亲忙前忙后给我们做饭,把家里最好的菜都拿出来招待我们,记得当时炸了一碗花生,炒了满满一碗连肥带瘦的肉,没有蒜苗,没有大葱,只放了些干辣椒面,她的母亲纯朴、善良,热情好客,不停的给我们夹菜。吃完饭李秀带我们去她家村里的学校,因村里人少,当时的学校没有围墙,没有院子,仅是两间茅草房建在一块空地上,不了解的还以为是谁家的住房。两扇用一把普通的锁锁着的木门,透过中间的门缝就看到几张早已破烂的木桌及几个草墩。虽然我也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见那学校的房子及里面的桌子草墩,不敢想象那里条件有这么艰苦。仅有的一名男老师是一位初中毕业的代课教师,他一人教二个班,一年级上课时,二年级的学生就休息,二年级上课一年级的学生休息。三年级后就去发基卡住校读书,家里贫困的或是父母嫌远的,孩子上到二年级后就没有继续上学了。李秀大姐家的侄女只比她小几岁,但是只上到二年级就辍学。李秀说因代课教师的工资不高,为了养家糊口这名男老师曾申请辞去代课老师的职务要去昆明打工,村上考虑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一再挽留他。为了孩子们,这位老师后来坚持下来留在村里教书。听了村里的故事,听了这名代课教师的故事,我对这位代课教师顿时肃然起敬。李秀另外几个姐姐十六七岁就开始在昆明打工,有个姐姐在昆明成家立业,她能继续读书是几个姐姐每月给她生活费供她读书。她说姐姐们每年过年都要回家,从昆明坐车到东川,再从东川转车到她家对面的沙坝后,还要步行一段路才能到达她家,但比从娜姑镇去昆明近、更方便。听李秀说,她的奶奶当时已八十多岁,从没出过远门,最远的地方就是去她家对门属于四川管辖范围的一个小集镇赶集。她的奶奶不认识当时用着的第四套人民币,后面因年事已高都不出门。

    当天色暗下来时,李秀点亮家里一盏陈旧的煤油灯,煤油灯灯蕊一闪一闪,发着微弱的光,跳跃着的灯光是生活的希望。李秀已六旬的父母一吃完饭就忙着打草结,厨房的灶台上正煮着次日四头猪的粮食——一满锅红薯和菜叶,足足有四五十斤,灶里燃烧着已晒干的草结。我们边帮李秀的父母打草结,边往灶里添加草结,灶里燃烧的草结把整个厨房照得通红。在打草结的过程中,李秀给我们讲述着她们村里的故事。她们村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四周的山全是沙土,不适宜树木生长,村里偶尔只能见到几棵桉树,村民一年四季用草结烧火做饭。每年夏天杂草生长茂盛时,村民们就开始到山上割草晒了打草结,如果是茅草房漏雨了,把最好的草用来更换房上的茅草,剩下的草就用来打草结。

    村里唯一一股水源是从村后一处山沟里流下来的,人们靠它饮水、浇灌菜地、洗衣服。江里的沙坝可以种水稻和西瓜,但是因土质不好,种出的水稻没有米香味,西瓜也无甜味。每年家家都要杀几头大猪,但都是自己留着吃,因不通公路,从来没有贩卖猪的贩子去收购出栏的猪。每年只能把种植的黄果、花生用毛驴驼到离家最近的属于四川管辖的小集镇变卖了换点零花钱。小江边因海拔低,天气闷热,尤如过夏天。李秀说她的家乡冬天从来没有下过雪,夏天的温度高,村民们大多中午都不出工,到下午才会到地里劳动。那里的人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生活。

    岁月如流,一晃20多年过去了,相信李秀的家乡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江边的村民生活得更好,那里的孩子们也享受了国家的好政策,每天都有免费的营养早餐,有安全的校舍读书。


    本网通讯员: 张学香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