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西情人节
翻看日历,无论纸制还是电子版的都分明地显有“二月十四日,情人节”的字样。在我的记忆中,以往的日历上,只有春节、元宵节 、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中秋、十一等几个印了红色的节日,这些都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 。或许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跃进,现行的日历上又平添了诸如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源自西方国家的洋节日,以及光棍节等一些流行于本土民间年轻人当中的带有娱乐性的节日。 不可否认,这些节日的加入,确实给我们单调平淡甚至乏味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浪漫气息,如情人节、圣诞节。也为我们孝治天下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母亲节、父亲节。同时还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拉动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如光棍节等。于情于理都无可非议。 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在有些年轻人的思想表现中,外来的文化或节日意识愈加浓烈,而传统的节日意识却愈加淡薄。这或许是与传统文化的久远和深奥有关。比如元宵节和七夕节,古人们在过这两个节日时,那种原有的情景氛围,那种原汁原味的东西,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演化甚至丢失,使得如今的年轻人对这两个节日的内涵知之甚少,在他们的心目中,只知有这么一个日子而已。然相对于情人节,他们却兴致倍增。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一则是在他们看来,“情人节”这个概念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见之听之,对于情窦初开的年轻男女或于家室之外有所谓红颜知己的人来说,无疑充满了诱惑力。二则是这个概念的内涵所衍生出来的行为场面是那么单纯简便,无非一束玫瑰,一个礼物,一席便餐而已,上点讲究的还可能会有一夜幽会,满床情欢,如此罢了。 其实说到情人节,我们中国也是有的,只不过从名称叫法上不易被人们认同和接受。首先,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七夕节,也就是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人们认为这一天是中国的情人节,只是近年来才兴起的。由于牛郎织女在这天相会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便权且把这一天附会成了情人节。其实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它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 北大教授张颐武曾称,传统上,除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说:“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则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因此,严格来讲,七夕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情人节。 如此看来,中国的情人节比西洋的情人节内涵要丰富多了,而且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上说,其意义已远远地超超了现代年轻人所热衷追捧的西洋情人节。 中国真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区别于洋人的传统悠久、文化厚重、内涵丰富的情人节。 本网通讯员:李荣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