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写作杂文 >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从书信到微信

    2019-06-14 09:23 [写作杂文]  来源于:新疆昌吉路政海事局    作者:宋文蛟
    导读:上世纪80年代,我的父母与老家(河南林县)亲人唯一联系方式是写信。我家每隔两三个月就会有书信往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1987年2月的一天,也是我家搬到昌吉那一天,父亲给老家的亲人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告诉家里亲人,我的父母已经转业安置到昌吉,新的联
    上世纪80年代,我的父母与老家(河南林县)亲人唯一联系方式是写信。我家每隔两三个月就会有书信往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1987年2月的一天,也是我家搬到昌吉那一天,父亲给老家的亲人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告诉家里亲人,我的父母已经转业安置到昌吉,新的联系地址。写完以后,父亲叫我到邮局寄信。我赶到昌吉州邮局,买了信封、邮票,封好信封,贴上邮票,郑重地投入绿色的邮筒。然后每日期盼着来自远方的回信。当我收到爷爷的回信时,我看完内容,又仔细看着邮戳日期,掐指一算,从河南林县到新疆昌吉,竟然需要12天时间。此时此刻,我更能体会到,唐朝诗人杜甫写有千古传诵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在常年征战的时代,能够收到一封亲人的来信要比得到万千金子更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也是当时通讯不发达时代,我对乡愁的记忆。

    1994年3月,父亲从昌吉调到阿勒泰工作,家里需要装一部座机电话,我到邮电局先交了初装费5000元拿到一个号码,但什么时候装就难说了,需要排队等候,直到过了一个月,才有施工人员来我家拉线,按装电话。电话装好以后,父母给老家亲人写了最后一封信,告诉家里电话号码,以后有事直接打电话,不用再写信了。1994年12月,我参军到部队,突然有一天,在部队传达室接到父亲打来电话,这也是我第一次接到父亲电话,听到声音非常激动,就像在跟前一样。父亲说家里一切都好,叫我在部队好好干,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1年4月15日,我考入昌吉路政大队工作,看到同事以及周围的人,腰里别着BP机(传呼机)好不神奇。为了方便,我又买了传呼机,BP机分为数字显示和汉字显示两种,虽然汉字显示比数字显示高一个档次,但每条信息也就十来个字,告诉你,有人让你给哪里回电话或者让你迅速赶到什么地方。有时候,经常会显示一行电话,我不知道什么事,得赶紧回个电话。白天还好说,遇到晚上有人呼,赶紧跑到公路边投币电话、或者磁卡电话回话。后来,我用上小灵通。

    2007年3月25日,我通过竞争上岗,到昌吉公路管理局机关工作。我购买第一部手机,是一个银白色摩托罗拉,翻盖,屏幕是绿色的,打开界面变黄,带一个座充。主要功能打电话发短信,那部手机给我带来许多的欢乐和惊喜,有了手机,随时随地、想打就打,通讯变得更便捷,更灵活了。我有时半夜醒来还要看看,“当时的感觉好极了!”我将手机奉如至宝,爱不释手。那时候短信也是按条收费,但一条短信是有字数限制的,超过了字数会自动将你编辑的一条短信内容分成两条发送。那时候的手机是双向收费的,即使接听电话也要付费。

    2011年3月20日,我到昌吉路政海事局工作,首次接触到智能手机,现在手机都是由最初笨重的“大哥大”演变而来。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入,小巧玲珑的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到后来华为、小米、中兴等手机,品牌越来越多、机型更加多样,功能越来越全面,渐渐由大变小、由厚变薄、由直板到翻盖、由弦铃到彩铃,由拍照到摄像,由红外到蓝牙。甚至出现可视电话,令人眼花缭乱。全球通、亲情卡、赠流量、免费上网,真是应接不暇。

    2019年1月,我购买了小米8手机。下载微信、QQ等软件。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普及,实现了从文字到语音再到视频通讯的随意切换。现在,通过智能手机不仅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通讯,还能实现移动办公、网约车、手机银行、发送图片、抢红包、发红包、购物娱乐、转账、学习、支付等多项功能,而微信在线聊天、视频聊天也出现了,我可以听到亲人的声音和看到亲人音容笑貌。联系方式更是全方位、多元化了。

    如今,我和外界联系都是用微信,即便和隔州跨洋的亲朋好友联系也变得方便许多,人与人之间距离也拉近了不少,用微信交流不但能发文字、语音、图片表情,还可以视频交流,省去了长篇文字表达。

    我感叹,从最初的书信传情,到现在视频聊天,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从最初拨通固定电话后的激动难耐,到如今智能手机走进寻常百姓家,通信的发展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变成现实,从普通电话到智能手机、再到4G机,现在又在研制5G机,5G机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一次通信技术的飞跃,也将是一次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革,将开启万物互联的时代。充分反映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彰显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书信到微信,记录着一个时代通讯方式的变迁,承载着一个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变化。如今的中国,已经迈入了一个新时代。在新时代更加激励着14亿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永续奋斗。唯有奋斗,才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峥嵘岁月的最好致敬!
     
    本网通讯员:宋文蛟

     
     
     
     

    (编辑:东北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