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写作杂文 >

    春节印象

    2019-02-13 17:08 [写作杂文]  来源于:大唐保定热电厂    作者:滕秀英
    导读:时光流转间,春节又过完了,人们纷纷感慨年味儿淡了,过年还是小时候热闹
       时光流转间,春节又过完了,人们纷纷感慨“年味儿淡了,过年还是小时候热闹啊。”随着经济发展,消费形式和消费结构发生改变,年味儿变淡是因为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春节依旧在,只是承载春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老舍先生笔下《北京的春节》具有浓浓的京味,按照北京的老规矩,农历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在腊八这天要喝特制的腊八粥,粥里有各种的米、各种的豆、各种的干果,这样熬成的粥具有驱寒效果,并教育子孙要勤俭持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从腊八开始,铺子里加紧上年货,街上多了卖春联的、卖年画的,这些年前才会出现的东西吸引着顾客。孩子们忙着买鞭炮、买零食,欢欢喜喜享受着过年带来的乐趣。大人们赶做新鞋新衣,大多只有过年才置办一次,心里都是满怀着重视和欣喜,那些人们念念不忘的“年味儿”大概就是筹备期间的仪式感吧。
     
      日子过得艰难的时候,人们期待未来的生活天天像过年,当时的问候语大多是“吃了吗?”吃在老百姓的日子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和白面馒头,过年准备吃食是相当隆重的事情,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大人们就盘算着扫房、买年货、蒸馒头、蒸包子,丰衣足食的日子就是幸福的日子。
     
      除夕是最隆重的日子,下午各家各户门外都贴好红色的对联,屋里贴上各种年画。晚上村子里的街道上电灯明亮,每家也是灯火通明,鞭炮声不绝于耳,村里组织锣鼓表演,转遍村里的每个角落。兴奋的孩子们在人群中跑来跑去,抽空凑到电视机前看经典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的意义就是守住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难忘时刻。
     
      压岁,传说是为了过年压邪祟,寄托着长辈祈求晚辈平安度岁的美好愿望。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收到上千元的压岁钱。但是对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孩子,压岁钱是以角为单位的,攒到一起几元钱就是巨款了。
     
      小时候,有次过年前我和妹妹拿着爸爸给的1元钱去赶集。县城离家近10里,我们就早早地走着去。到县城先奔新华书店,花2角钱挑一本喜欢的故事书,再去逛街花5角钱买两朵红色的绒花,用1角钱买点零食,就赶紧往回走。回到家,爸爸心疼地说了我们一顿,就不知道买2角钱的油条吃了,剩下来干吗?当时油条才6角钱一斤。
     
      1分、2分、5分的硬币现在很少见了,儿子看到很稀奇,我就跟他解释:想当年1分钱就能买块糖吃,兜里有1角钱就美得不得了。我至今仍保留着一个5角的铜质硬币,那是这种硬币刚刚发行时,姥姥给我的压岁钱,这在当时难得一见,所以才会倍感珍贵。
     
      过年,每家会蒸许多花馍,中间点上红点,装满一提篮,再用新毛巾封好。走亲戚时,提着馍馍,亲戚家会留下几个,再给装上几个自家的馍,这就是当时普遍的风俗习惯。
     
      姥姥家就在几里外的邻村,每次都是我和妹妹提着馍馍走着去。正月走亲戚,天气还是很寒冷的,有时土路上还有未化的积雪和冰冻。我和妹妹穿上过年的新衣,头上戴着当时算是时髦的绒花,高高兴兴地去姥姥家。在姥姥家吃饱了,再提着篮子去当村的大姨家,每家会给我们姐妹每人5角钱,这是当时差不多的压岁钱行情。
     
      压岁钱,既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也是当时孩子们吃到嘴里的糖果、燃放的炮竹。年假结束,每个孩子都有几元的压岁钱,留着一年的日子里细水长流慢慢零花。压岁钱里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这就是它承载的深厚意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春节是全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庆祝虽有区别,但是团聚的内涵相同。不管路途多远,都要赶回家吃年夜饭,在脚步匆匆间,迎来新一年的曙光。
     
      或许更多的人怀念着以前过年包饺子、放鞭炮、看春晚、守岁的美好记忆,却转身投入到节日狂欢的气氛中。我们应该感谢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才有了这天天都像过年般的好日子!

    (编辑:东北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