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鉴书香:此情可待成追忆——《芳华》观感
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时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词中写到“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昨晚观看冯小刚导演的作品《芳华》,看到电影画面中非常熟悉的七十年代场景时,心有戚戚焉,掐指一算,某家人生过半。 看惯了冯导+王朔的贺岁片,以及之后的《集结号》《1942》,知道冯导正在转身,这个转身承载着冯导的执着、思考和追求,更有作为一名真正的电影人,被定位为类型片导演的不甘。即使是试水的票房惨淡,也没有浇灭冯导的信心和勇气,于是《芳华》应运而生。这个“运”,是在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几十年、观众日益成熟的大环境下、人人奔忙在马不停蹄的日子里,《芳华》是难得的一次回首,是对青春年华日益模糊时刻的一次宝贵驻足和追忆。冯导对历史题材的执着,既是对文艺作品使命的一种担当,也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对全中国人而言的那段凄风苦雨、不堪回首的年代,阴霾的天空下,至少还有一抹亮色涂抹着自己的青春。 严歌苓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个人的影子,从《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到《芳华》,特别是《芳华》,将其理解为严歌苓的个人自传也未尝不可。当然在小说改编为剧本时,编剧严歌苓做了适当的取舍和改变,按照时间线索编织成一个故事,使其更适宜拍摄成为影像。然后冯导又根据在拍摄完毕之后的点映中搜集的各方面意见,将影片又删减了八个片段,所以,影片在放映时,个别段落有突兀和游离的感觉也不足为怪了,但是瑕不掩瑜。严歌苓特别钟情于刻画小人物与大时代的融合,通过具体、清晰的细节来展现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命运,进而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追问。这是一部作品本应起到的社会效益和作用,但在小鲜肉当道、群魔乱舞的电影作品中,《芳华》已经木秀于林了。透过红旗漫卷、舞步轻点的舞台表象,折射着那个时代的荒唐和不堪。这份追问和思考,弥足珍贵。 影片通过对“活雷锋”标兵刘峰的个人命运,将一个好人在大时代当中的命运进行了活体解剖似的展示,并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要不要做一个好人? Yesorno?这真是一个类似“生与死”的一个难题了。原本可以写成一本书的哲学思考,冯导用简单的故事给出了回答。历史的断代与割裂、有价值的思考,从来都是后知后觉的。洞若观火的先贤圣人毕竟凤毛麟角,身处大时代旋涡的人,大到一个阶级,小到一个团体,要么独善其身,要么在不知不觉中同流合污。 文工团里所有的人,把刘峰做好事当成一件想当然的事情,大小杂事,有刘峰在,都不在话下。而刘峰也是“舍我其谁”地当仁不让,把那个时代的活雷锋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员的表演不露痕迹,让观众丝毫没有“假大空”的感觉。 而其他的演员们的表演,也是恰如其分的。何小萍的坚忍和倔强,林丁丁的虚伪和虚荣,穗子的宽厚和善良,郝淑雯的嚣张和“小芭蕾”的无知,以及分队长的干练和政委的狡诈,无不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伴随熟悉的高亢嘹亮的曲调和没什么美感的舞蹈动作,在红旗、板报、标语的映衬下,那些貌美如花的姑娘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虚假和浮夸,现在看起来,真实得要命,上了五十岁年龄的人看起来恍如隔世。 谁又能独善其身呢?《芳华》唤醒了几代人的记忆,年轻的他们,有着火红的青春,有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有着阶级斗争的勾心斗角,在文工团里,更多的是战友情谊、情窦初开和鸡毛蒜皮。而这些年轻的文工团员们,都在经历着成长,有甜蜜,有痛苦,有着那个时代打下的深深烙痕。那烙痕,必定有深有浅。深的,一定有何小萍被宣布下放到医疗队时嘴角那无所畏惧、令人心寒的一丝冷笑;深的,一定有刘峰被林丁丁告发被审查时的那声怒吼;深的,一定有刘峰被联防队员打倒在地时,女战友那句“X你妈的”那句荡气回肠的国骂;浅的,让它随风去吧。 躺在蒙自烈士陵园里的,有很多刘峰的战友。在遭林丁丁的检举后,刘峰下放到连队,并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失去了很多的战友和一条胳膊。短短六分钟的战斗场面,真实到已令人不忍目睹,更令人唏嘘的是,刘峰在杂草丛中疯狂地寻找着敌人,拼命地射击,毫不掩饰对生命的不屑。个人的命运,在时代和社会的转型面前,青春变得那么不堪一击,刘峰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条胳膊,失去的,还有对过去那个时代所有的信仰。信仰的失去,无异于失去生命,当刘峰将所有的立功受奖的证书像丢垃圾一样送给何小萍的那一刻,命运已经注定。 何小萍,这个倔强、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女孩,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没有站在英雄的领奖台上,却走进了精神病院。当她眼神呆滞地看着舞台上的昔日战友慰问演出时,当她在剧院外翩翩起舞时,她那瘦弱、孤独的身影,你说她是对往昔的追忆,还是用一曲舞蹈,对那个时代的祭奠和嘲讽? 还要不要做一个好人?这就是一个好人所要承受的一切?影片结尾,何小萍问失去了一切的刘峰:你过得好不好? 刘峰点上一颗烟:那要看跟谁比了,跟躺在这里的战友比,我能说不好? 身后几位老人家在观影时,不时点评,不胜唏嘘,看到文工团解散时,一位老人家泣不成声;当看到影片中刘峰在蒙自墓碑林立的烈士陵园中看望牺牲的战友以酒敬战友时,某家潸然泪下;当何小萍精神失常后在剧场外独自起舞时,很多人以泪拭面。泪点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观者对芳华永逝的无奈眷恋,是对青葱岁月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有对那个时代驻足回眸时的爱恨交织。 青春,有时候是一段回忆; 芳华,是青春吐出的纠缠; 青春已逝,芳华永存!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