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风场建设刚起步 “投资”需警惕头脑过热
智慧风电场的投入,一定要远小于其带来的综合效应产出。
“今年风能展会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是,几乎每家参展商都把数字化作为很重要的展出内容,甚至单独展示。”10月18日,在2018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18)的“全球风电CTO论坛”上,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副总裁缪骏在演讲时表示。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风电场的应用,如何通过这些最前沿的技术,实现数字化时代下风电行业的变革,打造智慧风场,已成为整个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
2016年2月,国家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建设智能风电场、智能光伏电站,以及智慧运营云平台。
受政策刺激,国内众多风机制造商、开发商已于近年先后布局数字化业务,逐渐形成一股热潮。但目前看,智慧风电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概念。
在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辛克锋看来,智慧风电场,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实现各控制系统、设备之间的互联,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风电场的可视化。
通过运用大数据、智能优化控制、智能决策、支持等技术,智慧风场最终可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最优资产配置、最高利用效率、最少成本指出、最小人力强度及最大的效益。
“智慧风电场是未来提升风电竞争力、实现平价上网的重要手段。”辛克锋指出,但智慧风电场的投入,一定要远小于其带来的综合效应产出。
缪骏认为,风电企业在智能或者数字化方面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应该有所回报。“不要太过热闹,应适当地浇一点冷水。”他说。
根据一项关于2016年中国制造型企业智能化水平的统计,达成计算机化的占19%,信息连通的占41%,设备可视化的占28%,预测预警仅有2%,自身控制的只有2%。智慧风电场的发展任重道远。
“数字化转型举步维艰,数据治理难,落地推广难,实用难。”缪骏认为,智慧风电场的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大数据专家张方红表示,由于中国风电产业起步较晚,设备资产、检修和维护的粗放管理,是增加风电落地成本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运维管理模式终将被淘汰。
设备属于重资产范畴,维修和维护成本很高,迫切需要利用数据来进行智能维护,降本增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巨额的诊断成本变成巨额的诊断资产,是风电场管理的一大痛点。”张方红说。
风电场逐渐下滑的盈利能力、上升的设备数量、海量增加的风机运行数据、风电自身分散和不可控的特点,都将成为智慧风电场建设的痛点。
张方红指出,风电场的数字化建设,不能完全同智能化的建设划等号,“如何从数据中挖掘业务链中因果性,并利用其解决业务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才是挑战所在。“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