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对症下药精准把脉生态环境 全省221个省断面Ⅲ类水提升了13.1
近年来浙江被污染的河流越来越多。何以解除生态之忧?“河长制”成为浙江治水的对症良方。据公开资料,自2013年浙江全面落实河长制起,治水成效不断凸显: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消灭黑臭河超过5100公里。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浙江被污染的河流越来越多。何以解除生态之忧?“河长制”成为浙江治水的对症良方。据公开资料,自2013年浙江全面落实河长制起,治水成效不断凸显: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消灭黑臭河超过5100公里。
2016年12月底,随着《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河长”制度将在全国渐次铺开。与此同时,“省长村长,都是河长。”这句浙江公众口口相传的话,将在全国成为现实。
事实上,作为全国先行先试河长制的省份,自4年前全面推广以来,浙江省率先构建了一套以五级联动河长制为核心的治水长效机制与责任体系,有力推动了“五水共治”格局的深入落地,促进了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营造了浙江全面参与治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浙江境内有大小河流8万多条,总长13多万公里。据浙江日报的报道消息称,截至2016年11月底,浙江全省221个省断面Ⅲ类水以上占76.9%,较2013年提升了13.1%;劣Ⅴ类水断面占2.7%,较2013年降低了9.5%;垃圾河、黑臭河基本消除。而在上述漂亮成绩的背后,是浙江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河长、42120村级河长共护一方清泉的责任与担当。
古有大禹,今有河长。回望来路,早在2008年,浙江“河长制”最早从湖州市长兴县兴起。随后,嘉兴、温州、金华、绍兴等多地陆续推行。2013年11月,浙江正式印发《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明确省、市、县、镇(乡)四级河道实现“河长”全方位覆盖。2015年5月,为推进水环境整治与长效治理,浙江再次出台制度细则,对河长制的组织架构、河长牌的设置、河长巡查制度等予以明确。
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水行动由此在之江大地启幕。河长们一上任,便对所管辖的河道进行量体裁衣的诊断,河道排水口现状、沿河企业居民如何排污、污染源构成……在实现对河道精准断脉后,对症下药。“河长不好当。”浙江省水利部办公厅李洁指出,诚如河长设有巡查制度,具体来看,市级河长不少于每月一次,县级河长不少于半月一次,乡级河长不少于每旬一次,村级河长不少于每周一次。
近4年来,浙江全省共有近千名干部先后被追责,对河流湖泊尽心尽责的保护,已经成为全省河长的共识。在浙江,河长制考核严格,月点评、季通报、年考核以及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全省各地将河长制落实情况纳入“五水共治”工作考核的重要参数,逐级对每位河长履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问责,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并将治水作为“一票否决”的硬任务。
治水不断推进,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亦被融入浙江治水的格局中来。目前,以钱塘江河长制信息系统为龙头,浙江全省已经实现河长制信息平台、APP与微信平台等全覆盖,为河长们搭建起了涵盖信息查询、河长巡河、信访举报、政务公开、公众参与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慧治水大平台。诚如在绍兴,河长巡河先登录手机“河长通”APP,巡河情况上传照片,传回后台,做到轨迹可查、结果可考,还实现了事事有回应的“接地气”。
但对各级河长来说,现在取得的成绩还只是“小目标”。新年伊始,在落实五水共治的基础上,浙江将结合治水实际,对河长治水目标量化、治水任务细化。同时,在五级联动河长体系的基础上再扩展,精准把脉小微水体,并依托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平台,实现智慧治水新格局。
“撸起袖子加油干。”2017年,在新一轮浙江治水的攻坚战中,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盼望,更是公众对于水清岸绿的美好愿景。是的,2017,浙江“河长”正朝着山清水秀的标的迈出坚实步伐。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