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专家解读《土十条》:需解决立法、技术、资金等问题
◎每经记者 李彪
历时3年,应对环保三大战役的最后一部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问世。
相对于大气和水,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更大更隐蔽,每一次土壤污染事件的曝光也让全社会刻骨铭心。因此,社会对《土十条》的出台充满期待。
《土十条》到底要如何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未来土壤污染治理将怎样发展,新成立的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又会如何发挥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玉锁。
土壤修复技术尚在起步
NBD:在解决土壤污染方面,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
林玉锁:不可否认,我们现阶段遇到了土壤污染的问题。但需要正视的是,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涉及到具体的工作,需要有相应法律来明确相互关系;同时缺乏标准,对污染的认定、治理、修复等都需要有标准衡量;此外,技术能力不足,我们解决土壤问题需要有一定的手段、方法,这方面的技术还不完备、不成熟,和国外的差距比较大。
另外还有土壤污染治理的资金问题,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要比水和大气多,有很大的资金投入需求,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企业出钱也遇到很大困难。
因此,《土十条》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等。《土十条》实际上是解决目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的药方。
NBD:在标准体系建设、修复技术研发等方面,目前有哪些进展?
林玉锁:自从1995年制订发布我国第一个《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以来,已颁布实施的土壤环境保护相关标准近50项,初步形成了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针对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当时的环保总局于2006年就启动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目前修订后的3项标准《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草案已3次向社会征求意见。
在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总体上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外土壤修复已有40年~50年的历史,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应用只有短短10年时间,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我相信,通过未来5年~10年不断努力,一定能够使我国污染地块土壤修复技术与装备研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大大推动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
土壤司将主导土壤治污
NBD:虽然土壤治理相关领域的工作推进较快,但是,我国局部地区的土壤污染问题仍较为严重,您对《土十条》中提出的2020年和2030年的治理目标怎么看?
林玉锁:《土十条》提出,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这两个目标是比较高的要求,也体现了政府治理土壤污染的决心。要完成这个目标肯定有挑战,面临的困难比较大。但是,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当时在确定这个目标的时候已经过充分的论证、分析,关键看《土十条》发布实施以后,具体的进展成效。
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前面提到的立法、标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完成目标就不成问题,但是,需要方方面面的工作推进到位。
NBD:结合《土十条》的出台和环保部新成立的土壤环境管理司,您觉得未来土壤污染管理将出现什么变化?
林玉锁: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是一个土壤环境的统一治理、协调的部门,对土壤污染防治更有组织权力。今后土壤污染防治的主导权更多地会在土壤环境管理司手中,这也是确保《土十条》实施的重要的组织保障条件。
同时,随着管理的加强,对于行业来说,虽然我国的土壤治理刚开始起步,但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涉及到的相关行业肯定会迎来很好的发展机遇,这将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