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石化 > 走进一线 >

    中国石油组织驻苏丹员工安全撤离纪实

    2023-05-06 09:15 [走进一线]  来源于:中国石油报    作者:记者 徐远震 李小松
    导读:脚一踩上祖国的土地,我内心就感到无比亲切。远隔重洋,没有隔断来自祖国的温情。万里归来,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之情,进一步激发了我作为一名石油人的报国热情。我们要感恩党、报国家、爱石油、作贡献,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脚一踩上祖国的土地,我内心就感到无比亲切。远隔重洋,没有隔断来自祖国的温情。万里归来,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之情,进一步激发了我作为一名石油人的报国热情。我们要感恩党、报国家、爱石油、作贡献,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体现在实际行动上。”4月29日10时03分,首架接返自苏丹撤离中国公民的包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走出接机口的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员工展艳辉激动地说。
      一起归来的还有另外114名中国石油驻苏丹员工。他们与前来接机的家属紧紧相拥,目光穿过人群,看到“中国石油欢迎您回家”的条幅,前来迎接的领导、同事就站在面前,有人面带笑容、有人眼含热泪。
      这一刻,他们盼了14个日夜。
      4月15日,苏丹爆发武装冲突。党中央高度重视在苏丹中国公民和机构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在苏丹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作出重要指示。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要求,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国驻苏丹大使馆的要求做好准备工作,加强安全防护,确保在苏丹员工的安全。
      危难时刻显担当。中国石油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下,牵头发挥联防联保机制作用,组织前方项目(机构)抱团取暖,并按照中国驻苏丹大使馆统一部署,牵头组织在喀土穆和苏丹喀土穆炼厂区域全部中国石油员工,以及大使馆工作人员、部分在苏中国公民往安全地区转移。
      继4月29日首批中国石油驻苏丹员工乘包机回国后,5月2日,第二批41名石油员工也安全返回。目前,中国石油驻苏丹员工已全部撤出。
      14个不眠之夜
      在苏丹兄弟姐妹的安危始终牵动人心
      当地时间4月15日9时30分,苏丹首都喀土穆,在距离总统府只有5公里的尼罗河公司办公楼内,尼罗河地区的中国石油投资单位和工程服务单位正在召开协调会,外面突然枪声大作。苏丹武装部队和快速支援部队的摩擦升级,产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
      万里之外的北京,集团公司党组迅速作出反应。
      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和专业公司按照应急预案,细化方案、抓好落实。同时,对在苏丹全体员工表达了亲切问候。
      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侯启军组织召开会议,听取国际部和尼罗河公司专题汇报,要求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确保在苏丹员工安全。
      这是一场跨越万里的紧急救援。
      集团公司迅速启动涉外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成立由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黄永章担任组长,总经理助理、国际部总经理贾勇担任副组长的集团公司应对“苏丹4·15武装冲突”专项工作组。总部有关部门、尼罗河公司和有关专业公司都抽调了精干力量参与到专项工作组中。
      集团公司建立完善了公司总部、专业公司(尼罗河公司)、涉外单位三级应急指挥协调机制。24小时值班,每日编制值班报告,与前方保持密切联系。
      中油国际公司持续推动苏丹6区项目人员撤离、油田生产、员工关爱、资产保全和资金安全等方案落实落地。
      中油技服、中油工程组织成员单位确认项目现场人员安保状态,落实各种应急物资,检查应急撤离预案及安保措施。
      尼罗河公司紧急召开会议,确定了应急指挥小组,下设安保、后勤保障、心理辅导等6个专业组,有条不紊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苏丹6区项目公司、苏丹化工公司、苏丹喀土穆炼油公司、管道局、大庆油田、东方物探、中技开、中油测井、长城钻探、工程建设公司、华油集团、昆仑数智等相关单位全力以赴参与救援。
      喀土穆与北京有6个小时的时差,为了等前方的消息,制定相应的方案,远程指挥协调撤退等事宜,各部门和各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每天要忙到凌晨。没有人觉得累,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回去躺在床上,也睡不着。
      4月29日凌晨,北京东直门石油大厦,许多办公室灯火通明,多位部门和专业公司负责人在办公室久久不肯离开。他们在做接机前最后的准备,确保每个细节到位,好让飞越万里归来的员工感受到温暖。
      正在北京学习的尼罗河公司总经理卢江波也时刻关注着苏丹的情况。首批员工回国那天,虽然知道航班10时才到,却还是忍不住在凌晨4时多就往机场赶。“反正也睡不着,来到机场会觉得离苏丹的兄弟们近了一些。”他不断晃着手中的咖啡杯。过去这14个日夜,他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全靠咖啡提神。
      大家心情都一样,苏丹的兄弟姐妹们一日未归,国内的领导同事就一天放心不下。
      9天9夜坚守
      众志成城共度危难时刻
      听到远处传来枪炮声,正在喀土穆主持会议的尼罗河公司副总经理朱继刚,立即启动响应机制,按照日常应急演练流程组织大家撤入地下避难室,同步紧急上报。
      本想着在里面躲一会儿就没事了,没想到这一躲就躲了9天9夜。
      公司办公楼的地下避难室,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柴油发电机、生活用水等物资。爆炸导致办公楼停水停电,公共网络也被切断。让大家心安的是,中国石油自己的专网完好无损。检查了生活物资,测试了卫星电话,在确保可以与外界保持联系后,大家就在地下避难室继续办公。
      地下避难室的生活条件实在有限。没有床,就把办公室的一些床垫拖下来打地铺;生活用水不足,他们就用游泳池的水洗。
      在苏丹境内,中国石油有多处避难点。
      工程建设公司东非公司副总经理谢灿波带领5名中方员工躲避到一楼相对安全的区域,密切关注新闻报道和外部情况,并与大使馆和中国石油在苏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长城钻探苏丹项目部办公室主任邓楠说,他们在生活驻地储备了能够维持5人大约两个月生活的饮用水和米面油,更是提前准备了1600余升柴油,确保紧急情况下发电机的正常运转和车辆使用。
      在避难室的日子,需要有人不时出来察看情况。这份危险的差事,总有人抢着去做。
      面对避难时期的吃饭难题,华油集团东非分公司厨师们头戴钢盔、身着防弹衣,从避难室穿过室外通道进入厨房做饭。
      特殊环境下,中苏员工之间的友谊也更显珍贵。在中油测井国际公司苏丹作业区驻地,当地雇员、司机队长Aziz和中方员工一起坚守,利用斋月战事松懈的空当,开着小车或骑着自己的小摩托车,去超市一家一家地敲门,帮助采购应急食品。
      在岗一天,就尽一天的责任。14天时间,中国石油在喀土穆地区所有主要项目都没有停止办公,也没有停止生产。
      中国石油苏丹6区项目公司总经理肖岚讲到大家在特殊环境中的奉献,由衷地感慨道:“中国石油的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胜利。从冲突发生到撤离,项目生产平稳安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项目员工的敬业精神了不起!”
      上千公里火线穿越
      “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坚定不移
      当地时间4月21日至23日,冲突双方暂时停火。集团公司决定抓住这个时间窗口,迅速转移在苏丹员工。由于当地空域已经关闭,转移方式改为陆路转移。
      集团公司国际部会同专业公司启动撤离工作。尼罗河公司组织域内单位召开会议,讨论撤离方案,并落实每一个细节。
      人员撤离后,生产运营和资产安全怎么保障?在炼厂和化工厂等地,中方将生产营运委托给苏方合作伙伴或当地员工。“我们和苏方合作了很多年,结下了很深的友谊,把生产交给他们,很放心。”喀土穆炼油公司办公室主任张秉海说。撤离后,中方与合作伙伴和当地员工随时保持沟通,远程指挥项目生产。
      在中油测井国际公司苏丹作业区驻地,作业区综合行政经理卢宣言和同事们紧急做好资产保全工作。他们将所有车辆的电瓶、轮胎拆卸下来,把电脑、打印机等放进避难室,用钢筋将门窗封死,对于特别重要的注册文件、印章等则随身带走。临走前,还一再叮嘱所委托的当地员工要保护好公司资产。
      虽然情况紧急,但是临近撤离之时,中苏双方员工仍然依依不舍。“你们要相信,武装冲突很快就会结束,我在这儿等你们,一定要回来!”听到当地员工的这番话,华油集团东非分公司喀土穆炼厂项目经理冯娇娇和同事们泪水夺眶而出。她发现,此时好多苏丹同事也哭了。
      当地时间4月23日5时30分,一场跨越千里的大转移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按照既定方案,中国石油租用喀土穆当地6辆大巴车,实施本次转移行动。2辆大巴车通过检查站前往苏丹宾馆接人,2辆大巴车逐一前往8个驻地接人,按照阳光酒店—中技开—中油测井—管道局2个驻地和东方物探—大庆油田—长城钻探—工程建设公司顺序接完人后,与苏丹宾馆2辆大巴车会合,前往苏丹喀土穆炼厂,与苏丹喀土穆炼厂的2辆车会合后,一起前往苏丹港。
      到了约定时间,由于中国石油员工所在的集结点过于危险,当地的大巴车司机打了“退堂鼓”。
      现场指挥撤离的朱继刚心急如焚。他知道,23日是最后的时间窗口,如果不能在当天将员工转移出喀土穆,接下来将会更加危险。他当即决定,将所有大巴车停在相对安全的大庆基地,调用中国石油自己的车辆到集结点接人。
      虽说当时已宣布停火,但局部交火仍然存在,不时有流弹飞过身边。在这种情况下驾驶车辆穿越关卡接人,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可是没有一名司机退缩。
      当地时间23日14时左右,分布在喀土穆8个集结点的161名员工全部在大庆基地会合。24日中午12时07分,6辆大巴冒着炮火撤离喀土穆,经过长途跋涉,通过层层关卡,于25日凌晨2时安全抵达苏丹港。
      从喀土穆到苏丹港,全程1000余公里,前后30多个小时。中国石油把169名员工安全转移到苏丹港,成功应对了这一次巨大的挑战。
      3天后,苏丹6区项目现场的28名中国石油员工从巴里拉油田撤离到南苏丹。至此,标志着在苏丹的中国石油员工全部撤离危险区。
      “转移路上,爆炸声震得车窗玻璃直晃,不时看见翻在路边被烧毁的车辆。”大庆钻探苏丹项目部员工马向阳说,“但这一路的惊险,都在看到撤侨军舰上‘习主席派军舰接大家回家’的条幅时,变成了心安和感动。”
      每个人的感受都大致相同。转移的大巴到达苏丹港时,车厢内一片沸腾。那一刻,大家眼含热泪:“感恩党,感谢强大的祖国!”
      4月29日下午,管道局员工常呈龙终于回到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家中。他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带了一路的五星红旗插在床头:“她像一张平安符,守护我们的安全。”
      危难时刻顶得上
      中国石油彰显央企责任担当
      “关键时刻还是咱自己的企业靠谱!”中国驻苏丹大使馆经商处参赞郭虎说。
      一声“靠谱”,承载着在苏同胞对中国石油的信任与认可。
      当地时间4月24日5时,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临时代办张向华参赞开始了组织撤侨的指挥工作。意外发生了:当地的大巴车司机竟爽约了,有的说在交战区无法赶来,有的则坐地起价,原先预订租用的大巴车最后只来了1辆。
      情急之下,张向华把电话打给了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尼罗河公司没有任何犹豫,表示可以腾出一些自己撤离车队的大巴车座位,支援大使馆撤离同胞。
      激战还在进行,人员转移面临诸多危险。当中国石油租用的6辆大巴穿过交战区的重重关卡出现在大使馆时,61名大使馆工作人员和中国公民被感动了。
      在此次撤离中,中国石油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国资委的指导下,中国石油牵头发挥联防联保机制的作用。作为牵头单位,尼罗河公司不只是负责中国石油在苏单位的联络协调,还负责所有在苏央企的信息收集工作。本次撤侨,尼罗河公司统计了兄弟企业500多名人员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大使馆撤侨的效率。
      4月28日,按照外交部的安排,中国石油苏丹6区项目公司还帮助其他中资企业员工、当地承包商中国雇员63人安全撤离到南苏丹。
      撤离到苏丹港,到了中国港湾的营地后,中国石油员工发现营地的接待能力不足,便主动结成了青年志愿团队,去后厨帮忙,洗菜、切菜、打包饭菜,拿到分餐区分发,忙得不可开交。
      危难时刻显身手,更显担当。中国石油的表现,像一张名片,镌刻在苏丹撤侨的“万里归途”。
      集团公司国际部相关负责人谈及本次撤离行动,不胜感慨:“这次行动,真正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油在重大事件中展现出的极高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同时,中国石油从上到下表现出的井然有序与人性温度,正说明了我们在应急机制和快速反应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经验。”
     
      (张旭、李程、张云普、袁莲、谭晔、高重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