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电力 > 电企通讯 >

    以爱为帆传家风 德润北疆写大爱

    2025-07-08 10:31 [电企通讯]  来源于:乌兰察布供电公司    作者:赵世兰
    导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课堂。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凝结着华夏文明智慧结晶的古语,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尚东平的家庭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尚东平家庭以包容、尊重、互助的家风,让家庭每个成员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课堂。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凝结着华夏文明智慧结晶的古语,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尚东平的家庭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尚东平家庭以包容、尊重、互助的家风,让家庭每个成员从小就在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尚东平家庭正是这样一颗饱满的石榴籽,显示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蓬勃生机,这个三口之家以孝道为舟,以仁爱为桨,在岁月长河中用三十四载春秋将孝老爱亲谱成生命诗篇,用言传身教让良好家风浸润三代人心,更以凡人善举在草原上播撒文明的种子,诠释着新时代文明家庭的深刻内涵,展现了铸牢中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推开尚东平家的门,窗明几净的屋内飘着淡淡的花香。尚东平的妻子赵世兰下班回家后匆匆换下工装,眉眼间还带着疲惫,却不忘先给记者沏上一壶热滚滚的茶。电视柜上,水晶相框里的全家福在阳光的折射下泛着温润光泽,照片里耄耋老人笑容满面,仿佛透过岁月凝望着此刻,这张照片承载了夫妻俩的无数回忆。

    孝悌之道:三间病房里的生命守护
           尚东平家庭的故事,要从三间病房说起。

           第一间病房住的是父亲。2000年尚东平母亲离世后,照料退休父亲的重担就落在了夫妻俩肩上。经历丧偶之痛的老人常常情绪低落,有时还会莫名发脾气。尚东平夫妻特别理解老人的心情,从不顶撞抱怨,变着法儿哄老人开心。2009年除夕,父亲突发心梗,尚东平驾车穿越风雪送父亲就医。在住院治疗期间,面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尚东平夫妻寸步不离,通宵达旦地守护在病床前,无微不至地照料着老人。“父母生我们、养大我们不容易,他们吃了太多苦。古人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们老了,我们做子女的要拿一百倍的孝心来报答父母才对。”尚东平说。

           第二间病房属于大哥。这位被医学判定活不过20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弟弟弟媳的照料下创造了生命奇迹。2012年起,大哥每年有多少天在医院度过,尚东平就有多少天守在病床前,以至于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内行”陪护。每当大哥病情发作,他都配合医生护士争分夺秒展开紧急救护,把大哥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多年来累计几十次,直至大哥2022年去世。

           第三间病房则是岳父的。2016年尚东平的岳父突发疾病卧病在床,需要家人24小时看护。为了更好地照料岳父,尚东平夫妻俩开启了“凉城-卓资”双城奔波模式:下班后伴着夕阳驾车穿越县域,来到卓资县医院替换陪护的哥嫂,为老人翻身擦洗、喂饭喂药,待晨光熹微又赶回单位。三百个日夜交替,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直到老人离世。“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东平照顾我爸的那段时间医院家里两头跑,就像亲儿子一样上心。”妻子赵世兰轻抚着相框里的笑颜,眼底泛起涟漪。

           “家里人生病,多年来都是我三哥出钱出力,但是他自己却省吃俭用,每次来看望父亲时穿的永远是那身磨旧的工作服。”提起这位大家庭里的顶梁柱,尚东平的堂妹尚爱清满眼心疼。

    仁者风范:平凡岗位上的大爱担当
     
           在内蒙古电力集团乌兰察布凉城供电公司,尚东平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作为营销党支部书记、配电急修班班长,他创新“党群连心桥”服务模式,带领党员突击队实现“一张工单、一支队伍、一次解决”的网格化服务。

           2023年4月,一场倒春寒裹挟着暴风雪突袭凉城县,部分城镇电网遭受重创,多条配电线路相继“罢工”,300多户居民供电受到影响。

           面对这一情况,尚东平带领突击队伍快速响应,立即组织巡线查找故障。在湿滑的电杆间,尚东平精准定位到故障点,看到交叉跨越的高低压线路网,他当机立断调派大型升降作业车,橘黄色的机械臂刺破风雪,将抢修人员稳稳送至离地数米的作业面。很快10千伏915导航线路恢复送电,300户居民家中次第亮起的灯光在雪夜里汇成星河。

           在同事眼中,尚东平更令人钦佩的是那份“日行一善”的赤子情怀。

           2020年盛夏,他扑灭村子里着火的篱笆墙,避免了群众的财产损失,自己却被熏得满脸灰,工作服也烧坏了;2021年深秋,他路遇倾斜的三轮车,眼看马上就要侧翻,他赶紧上前帮忙抢修,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车祸;2022年寒冬,尚东平对路边车祸伤者果断施救,用工作服按压伤口止血,直至救护车抵达……这么多年来,这样的事情尚东平做了很多,每一次他都是奋不顾身地冲到最前面。“我不是不怕危险,只是群众有了困难,关键时刻去帮把手,这是我应该做的。”尚东平笑呵呵地说。

           大爱担当,源自家庭的滋养。在尚东平家里,满墙的荣誉证书见证了这个家庭春风化雨般的家风,“孝悌忠信”的箴言浸润着尚东平家庭每个成员的心田。

    德润北疆:文明家风的新时代传承
     
           尚新宇的警服肩章还沾着晨露,手机屏幕在这时亮起:“小宇,三爷爷的药该买了。”父亲尚东平的信息总在清晨六点半准时抵达。尚新宇望着窗外渐亮的天际线,仿佛看见二十年前那个跟在父亲身后的小小身影。

           那是2005年秋末的凉城县,八岁的尚新宇攥着父亲尚东平的手,踩着满地落叶往公园走。巷口拐角处,一辆满载报纸和瓦楞纸片的自行车突然倾倒,推车的老人体力不济无法站起来,报纸散落一地。尚东平几乎本能地冲上前去,将老人扶起,看着父亲的身影,尚新宇也主动上前帮忙。尚新宇仰头望着父亲被夕阳镀上金边的侧脸,那是他第一次见到与往日大不相同的父亲。那一刻尚新宇恍然,原来平日里不善言辞的父亲,心里藏着比秋阳更暖的光。

           那天秋日的余晖,成了尚新宇人生最鲜亮的底色。2020年在警校毕业典礼上,他注视着学校礼堂墙上的警徽,忽然读懂父亲常念叨的“力所能及处,莫问值不值”。从警期间,尚新宇在巡逻时救下因呼吸性碱中毒倒在路边的女士,将警服脱下披在她身上,那是母亲多年来的习惯性动作;将走失的老人送回家,掌心是父亲扶危救困时的温度;抓住小偷的那一刻,父亲托举着家庭的臂力仿佛穿越时空注入他的血脉。

           去年元旦,刺骨的寒意与沸腾的欢愉编织成独特的节日氛围,飘荡在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尚新宇在新华广场跺着冻僵的脚,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同事的声音。零点钟声响起时,他望着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读懂父亲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站在万家灯火前,尚新宇挺直腰杆——他守护的不只是脚下这寸土地,更是父亲用半生光阴教会他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这个用爱与责任书写人生的家庭,正如他们守护的万家灯火一样温暖明亮。尚东平家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最美家庭的美,不在华屋广厦,在仁爱之心;不在锦衣玉食,在孝悌之道,而这也正是新时代家风传承最动人的注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尚东平家庭的文明之风,不仅影响着家庭成员,也辐射到社会,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一句暖心的问候、一次真诚的帮助、一场欢乐的聚会,都能让民族团结的基石更加牢固。  

           尚东平家庭的故事,是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缩影,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写照。他们用平凡的生活诠释了伟大的精神,用家庭的温暖照亮了社会的和谐。让我们以这样的家庭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未来!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凝聚各民族的力量。尚东平家庭这样的全国文明家庭,正是民族团结的"星星之火",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燎原之势"。只要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像尚东平家庭一样,以和谐促团结,以团结助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一定能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推动国家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本网通讯员:赵世兰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