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百年辽发”与祖国同行奋进
在吉林省辽源市的东南郊,悠悠的东辽河畔,屹立着一座已有百余年历史的电厂——大唐辽源发电厂。辽源厂始建于1918年,一百年来,历经了日据时期、解放回归、电力工业发展、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结构调整等重大历史变迁。百年风雨兼程,从解放前的千疮百孔,到建国后的日新月异,辽源厂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篇章。
20世纪30年代西安发电所
解放前:饱经忧患 历尽沧桑
1918年,当时的辽源市称为西安县,县保卫团团长以私人资本筹建西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1922年,西安发电所完成第1台48千瓦发电机组的安装,并投产发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加快对西安地区资源的掠夺,扩大了西安发电所的容量。
1945年,西安发电所装机总容量为3万千瓦,成为东北较大的发电所之一。
直至新中国成立,西安发电所回到祖国怀抱,迈进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期。
“三小精神”闻名全国
建国初期:“三小”精神 奋进图强
1952年6月,西安县改为辽源市,西安发电所也随之更名为辽源发电厂。
1953年,国家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响应国家号召,完成生产任务,辽源厂研究制定出“小指标”,并在厂内全面推广,形成了全员、全方位的“小指标竞赛”。随着“小指标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催生了“小布衫不干”和“小半夜学习”精神。这些都成为一代又一代辽发人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辽源厂“三小”精神闻名全国,成为电力战线的一面旗帜。全国306个兄弟单位、3600多人次到辽源厂参观学习,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热潮。
2台10万千瓦机组和两台33万千瓦机组顺利投产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 光耀四方
1986年,辽源厂开始进行二期供热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
1992年,经过供热改造后的机组投产后,辽源厂装机总容量达5.4万千瓦,年供热能力达300万吉焦。向市区集中供热后,使全市停运取暖小锅炉170台,拆除大烟囱138座,拆除居民小烟囱数以万计,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这一时期,辽源厂在蓬勃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业绩:70年代被吉林省政府和水电部命名为“大庆式企业”;80年代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90年代荣获国家能源部“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和吉林省“吉化式企业”称号。截至2000年年末,辽源发电厂实现连续15个安全年的历史最高安全纪录。辽源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和改革热潮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新时代辽源厂
新世纪:干事创业 责任担当
2002年,电力系统改革,辽源厂成为了中国大唐旗下一员。在集团公司、省公司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辽源厂抓住国家“上大压小”政策的绝佳机会,踏上了创业的新征程。
2005年2月,集团公司下发文件批准正式开展扩建项目的前期工作,2009年2月辽源厂完成扩建所有任务,成为了吉林省“上大压小”项目中,第一个率先核准、第一个率先投产的项目。新建机组承担起辽源市1000多万平方米的供热任务,竞争和盈利能力得到提高,经营持续实现正利润。
2011年,辽源厂率先进行了脱硫旁路封堵,成为省内首家进行脱硫旁路封堵的火电厂,实现了脱硫系统与主机的同步运行,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2012年,辽源厂2台33万千瓦机组实现脱硫系统同步运行,年减少二氧化硫排量3360吨。
2014年,辽源厂完成了2台机组脱硝系统改造,实现了氮氧化物的达标排放,为保护碧水蓝天作出贡献。
2014年开始,辽源发电厂先后完成锅炉低氮燃烧器、等离子点火、4号机组对外工业供汽、3号机组超低排放等改造和煤场扩建等项目,相继开发了南部新城、博纳雅居等直供热项目,积极承揽对外检修项目工程。在提升机组稳定、环保能力的同时,拓展了企业经营发展途径,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奋进新时代,辽发人以“对标区域一流,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新时代的号角中整装启程。
(编辑:东北亚) |
-
2019年1月26日9:00至13:40,会泽供电局党委召开2018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