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走近重庆巨能集团杨晓峰劳模创新工作室
这是一支年轻的创新团队,成立仅有3年。 这是一支富有激情、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团队。 这又是一支高产科技成果硕果累累的团队。“科技创造效益,创新激发活力”是他们始终如一的目标。 这就是重庆能源巨能集团杨晓峰劳模创新工作室。 骨干上下联动, 催生队伍新力量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10月,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正高2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实验室人员有103人。目前,从集团到各子分公司,再到项目部班组,参与科技工作人员已达300多人;在子分公司成立了8个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在项目部设立了23个创新工作点。 创新工作室聘请了国务院津贴享受者、重庆市劳模杨晓峰任工作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巨能集团川九公司,现有研究室5间,展示厅1间,使用面积150 ㎡。 搭建交流平台,劳模引领添活力 杨晓峰还有一个身份是重庆煤炭学会理事长,他介绍说: 巨能集团深藏很多科技方面的专家级人才,如“中环公司吴怀林、千牛公司张钢、川九公司副总工程师(武汉大学教授)杨渝宜等。他们的科技成果,有的得过国家专利,有的获过大奖,但因分散在各子分公司及工地上,没机会交流信息和技术,导致一些急需急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滞后。” 杨晓峰举了个例子,他本人就是全国瓦斯治理方面的专家,曾担任《松藻矿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综合技术》一书主编、《重庆地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和《全国瓦斯治理经验50条》副主编。因缺乏交流,有的单位还在研究过去研究过的成果,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搭建起了科技攻关、技术咨询、交流、推广、培训等的平台,实现了技术交流、人才资源共享。 杨晓峰还介绍说,我们正在加紧完善重庆煤炭系统科技专家信息库,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行业内科技专家信息上网,根据技术专长分门别类,互联互通到各项目部,将实现跨空间、跨地域、跨时间点对点服务一线技术指导工作。 三年创新之树,结出硕果累累 据了解,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以各单位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为带头人,在现场生产中开展“传、帮、带”活动,加速培养一批企业需要的技术骨干,带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开发能力,进一步扩展科研渠道,各类成果频频在全国、项目所在省市获奖,技术成果领域广泛,涵盖了矿建、市政、桥梁、房建等项目,科技兴企得到充分体现,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鉴定和获奖项目逐年增加,科研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2015年,软弱围岩隧道洞口外套拱吊模衬砌方法、井巷工程三心圆拱岔口施工控制开挖轮廓线的画线方法、三心圆拱巷道施工开挖轮廓线的画线方法、大型网架结构施工支撑装置、暗斜井上车场自动摘钩和脱钩装置等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旋挖咬合钢筋混凝土防渗墙、一种适用于矿用水幕降尘器的可转向喷雾头、一种用于大型网架结构施工支撑装置、桥梁悬挑支撑体系压力盒等5项创新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成果;斜井流沙层施工工法、环状单元施工工法、斜井工作堵水施工工法、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低透突出煤层施工工法被评为实用新型工法。 2016年,《0号块组合支撑体系悬浇施工技术研究》、《BIM技术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凿岩台车应用技术研究》等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年来,研发科技成果10项,其中7项达国家和行业先进水平;主持参编国家、行标和地标13部;创杯9项,其中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1个;企业级工法2部,获得专利5项、文明工地1项;集团参评科技论文49篇,对外发表论文63篇,QC成果在重庆能源参评27项,对外参评省(市)级及以上QC成果奖励28项、劳模工作室创新成果37项。创新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节约经营成本600多万元。先后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等技术创新成果多项奖励。 2017年,计划完成65个创新项目,实际通过审核有75个,同时申报了5个实用新型专利。今年3月,获得了首批重庆市能源产业“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荣誉称号。 在科技创新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杨晓峰对未来工作也有了更深的思考。他说:“要强大,不依靠科技创新不行,但科技创新不能只是技术人员,要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力争在全国建筑行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脱变,促进企业科技发展迈上快车之道。” 本网通讯员:彭光淑 胥奎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