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佳文赏析 >

    高雨:月满人长久 心安即故乡

    2025-10-11 11:11 [佳文赏析]  来源于:韩家湾煤炭公司    作者:高雨
    导读:岁岁中秋,今又中秋。当银杏叶在秋风中翻卷成金色的蝶,当桂花香穿透薄雾漫入窗棂,那轮穿越千年时空的明月,又悄然悬在青瓷般的天幕上。它不疾不徐,不悲不喜,却将人间的思念与期盼,酿成最温柔的银辉。 秋日的月亮,总带着几分清冽的诗意。不同于春月的朦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当银杏叶在秋风中翻卷成金色的蝶,当桂花香穿透薄雾漫入窗棂,那轮穿越千年时空的明月,又悄然悬在青瓷般的天幕上。它不疾不徐,不悲不喜,却将人间的思念与期盼,酿成最温柔的银辉。
     
    秋日的月亮,总带着几分清冽的诗意。不同于春月的朦胧、夏月的热烈,秋月更似一泓静水,倒映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辽阔,又沉淀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沧桑。古人在院中设案,供上藕饼、菱角与桂酒,让月光浸透每一件器物;今人则透过电子屏幕,与千里之外的亲人共赏同一轮明月。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月下那颗渴望团圆的赤子心。
     
    月亮自古便是情感的载体。它可以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也可以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而今,它更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当城市灯火与月光交织,当游子在异乡抬头望月,那光晕中不仅映着故乡的老槐树、青石板,更映着现代人对“团圆”的重新定义:不必拘泥于物理距离,心安处即是故乡;不必执着于形式完整,情意相通便是团圆。
     
    这种新的团圆观,在疫情后的时代更显珍贵。有人选择“云聚餐”,让视频通话成为跨越千里的团圆桥;有人选择“反向团圆”,将父母接到身边共赏城市月光;更有人将思念化作公益行动,为留守儿童送去月饼与故事。正如月有阴晴圆缺,团圆亦有千万种形态,而核心始终是那份“见月如面”的牵挂与“心心相印”的温暖。
     
    当最后一缕月光沉入地平线,晨曦初现时,愿我们都能明白:中秋的意义,不仅在于那一夜的圆月,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珍视、对美好的向往。愿你无论身在何方,都能在月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愿所有的思念与期待,都溶解在柔美的月色里,成为岁月长河中最动人的诗行。
     
    愿月光洒满每个角落,温暖每颗思念的心——这便是中秋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本网通讯员:高雨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